陸地棉

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陸地棉(學名:GossypiumhirsutumLinn.)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0.6-1.5米,小枝疏被長毛。葉闊卵形,基部心形或心狀截頭形,裂片寬三角狀卵形,上面近無毛,下面疏被長柔毛;葉柄疏被柔毛;托葉卵狀鐮形,早落。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通常較葉柄略短.。蒴果卵圓形,具喙,3-4室;種子分離,卵圓形,具白色長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剝離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

已廣泛栽培於全中國各產棉區,且已取代樹棉和草棉。原產美洲墨西哥。十九世紀末葉始傳入中國栽培。

栽培種植物種籽上被覆的纖維,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天然紡織纖維,陸地棉因最早在美洲大陸種植而得名,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種中重要的品種。

物種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植棉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已經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棉屬共有四個栽培種,即陸地棉(G.hirsutum)、海島棉(G.barbadense)、亞洲棉(G.arboreum)和草棉(G.herbaceum)。其中,由於亞洲棉在中國栽培歷史長,分佈廣,變異類型也多,故在中國習慣上又稱之為“中棉”。這四個棉種在中國都曾經種植過或正在種植.長期以來,中國棉花栽培的主要棉種為亞洲棉和草棉.隨著機器紡織業的發展,世界紡織業對棉花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中國開始引入陸地棉品種來種植推廣。由於陸地棉具有纖維長、韌度強、適合機器紡織等特點,它開始並開始逐步取代中國長期種植的中棉和草棉。陸地棉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廣泛的棉種之一,在世界棉花種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中國陸地棉品種大都直接或間接引自美國,所以,在中國習慣上稱之為“美棉”。從1865年陸地棉開始從中國上海引入並開始推廣,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中國引進、推廣美棉的主要動因是為了改良棉花品質以適應近代機器棉紡織工業的需要。總結起來,美棉種子是由各地政府直接從美國購入或由外國來中國傳教士或商人零星帶來,通過海上運輸方式,運達中國東部港口,再通過陸運方式,轉運分發至內陸各省份,逐步推廣傳播開來的。伴隨著引種的進程,美棉在中國的推廣也相應經歷了三個階段:(1)盲目引種、直接推廣;(2)科學試驗、改良推廣;(3)引育結合,大力推廣。

形態特徵


陸地棉
陸地棉
一年生草本,高0.6-1.5米,小枝疏被長毛。
葉闊卵形,直徑5-12厘米,長、寬近相等或較寬,基部心形或心狀截頭形,常3淺裂,很少為5裂,中裂片常深裂達葉片之半,裂片寬三角狀卵形,先端突漸尖,基部寬,上面近無毛,沿脈被粗毛,下面疏被長柔毛;葉柄長3-14厘米,疏被柔毛;托葉卵狀鐮形,長5-8毫米,早落。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通常較葉柄略短;小苞片3,分離,基部心形,具腺體1個,邊緣具7-9齒,連齒長達4厘米,寬約2.5厘米,被長硬毛和纖毛;花萼杯狀,裂片5,三角形,具緣毛;花白色或淡黃色,后變淡紅色或紫色,長2.5-3厘米;雄蕊柱長1.2厘米。
蒴果卵圓形,長3.5-5厘米,具喙,3-4室;種子分離,卵圓形,具白色長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剝離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陸地棉原產美洲墨西哥。十九世紀末葉始傳入中國栽培。棉花是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中國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別是江淮平原、江漢平原、南疆棉區、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栽培品種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柯字棉等,高產品種在北方有魯棉一號。
棉花
棉花

分佈範圍


陸地棉原產美洲墨西哥。在中國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陝西、甘肅、新疆等地普遍栽培。

生長繁殖


播種技術:在犁地作業完成後,撿拾殘茬、殘膜;播前用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耙地至待播狀態。
播種方式:當膜下5厘米地溫連續3天穩定通過14℃開始播種,播種期在4月中旬。行距採用機采棉配置,(10+66+10+66+10)厘米,1機3膜,工作幅寬8.6米,滴灌毛管鋪設在地膜下,鋪膜、播種、布管、覆土、鎮壓一次完成。
播種質量:採用機械式播種機,比氣吸式播種機更加精細,精量播種,做到1穴1粒,播深3.0-4.0厘米。

栽培技術


放苗封孔、早定苗,棉苗出土50%、葉轉綠時,開始查苗、放苗、封孔。第1片真葉展平時開始定苗,並及時封洞保墒,防止透風降溫,定苗要求去弱留壯,去病留健。採用機采棉模式,1膜6行,用180厘米幅寬、厚0.008毫米地膜,膜上行距(10+66+10+66+10)厘米,密度因地制宜。

人工除草

在定苗的同時,人工拔除穴內及行間雜草,剷除大行雜草。

化學調控

苗期蹲苗。化學調控,實行統一機械、統一時間、統一配藥,堅持“促弱調旺“原則。在2-3葉期,每667平方米噴施縮節胺0.3-0.6克,便於培育壯苗。形成合理群體結構。4-5葉期每667平方米噴施縮節胺1.0-1.5克;6-7葉期,棉花進入盛蕾期,此時期棉花生長最快,如果化控措施不當,易形成兩極分化,要麼不長,要麼瘋長,不利於形成合理的群體結構,此時需根據棉花的長勢長相,對日生長量和出葉速度進行化調,一般每667平方米噴施縮節胺2.0-2.5克,根據情況10天左右(12-13葉期)再噴施1.5-2.0克進行調控。打頂前10-15天嚴禁使用縮節胺調控,便於打頂。打頂后7天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縮節胺5-6克局部噴施,促進頂部坐鈴,在頂部果枝倒一節拉出15厘米時,每667平方米用縮節胺8-12克調控。

節水灌溉

科學合理灌水,保證棉株穩健生長。在土質粘重,苗期風沙大,氣候乾燥的地方。棉花苗期生長十分緩慢,每年春播結束后滴頭水前,根據地中苗情適當滴補墒水。滴補墒水不僅能夠對欠墒土壤進行墒度補充,同時還可以對棉花進行“提苗”,加快苗期棉花出苗生長進程。根據棉花生長情況確定滴水時間,基本要做到頭水早,滴頭水時間在6月上旬。滴灌地滴水次數13次,每次間隔5-7天,全期每667平方米灌水320立方米,單次灌水23立方米。8月下旬停水。

合理施肥

按照棉花需肥規律施肥,掌握“前輕、中重、後補”的原則,重施花鈴肥,後期施肥不能偏晚。6月20-30日(初花肥),每天每667平方米施肥1.3千克,共計13.4千克;7月1-30日(花鈴肥),每天667米施肥1.2千克,共計35千克;8月1-10日(蓋頂肥),每天每667平方米施肥1.8千克,共計18千克。

適時打頂

適時早打頂,提高有效果枝節位數量,是保證高產的有效管理措施。根據“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原則,超高產棉田單株果枝10-12台,每667平方米保苗1.3萬-1.4萬株。打頂時果枝在8台左右。打頂時間在7月1日前後,10日復打頂必須結束。這是決定著棉花近一半產量的形成期;也是決定棉花是否貪青晚熟的關鍵時期,為提高棉花鈴重和促進早吐絮打下基礎。

防治方法


春季鏟埂除蛹,清除田邊地角雜草,消滅蟲害源頭。
紅蜘蛛蚜蟲,有針對性地在4月、5月、6月中旬打好保護帶,積極查找中心蚜、蟎株,發現有中心蚜、蟎株立刻化防,採取圍點打片的做法,使其無法蔓延。4月底至5月中下旬,對棉薊馬、地老虎玉米螟嚴格監控,一經發現,立即用藥,一次性防治不留後患,無頭和多頭率不得超過2%。
棉鈴蟲,採取狠壓一代、控制二代、嚴防三代的做法,對越冬代棉鈴蟲羽化情況加強測報,根據每天測報燈中的成蟲數目確定棉鈴蟲高發期,並進行施藥。對一代棉鈴蟲幼蟲通過田間調查,百株有蟲達0.5頭以上即可化防,狠壓一代棉鈴蟲基數,嚴格控制二、三代的發生,對二代棉鈴蟲防治,主要使用生物製劑及保護天敵的殺蟲劑,如Bt、斗夜,使最終蛀鈴率不得高於0.06%。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味甘,性溫,無毒。
【功能】止血。治吐血、下血、血崩、金瘡出血等症。
【用法】內服:煅存性入散劑。外用:燒灰撒。
1、治吐血、下血:棉花(燒灰)、枳殼、麝香。米飲下。
2、治崩血:棉花、血餘灰、百草霜、棕灰、蓮花心、當歸、茅花、紅花,泥包(燒)存性,加麝(香),酒下。

紡織

棉纖維能製成多種規格的織物,從輕盈透明的巴里紗到厚實的帆布和厚平絨,適於製作各類衣服、傢具布和工業用布,堅牢耐磨,能夠洗滌和在高溫下熨燙,由於吸濕和脫濕快速而使穿著舒服。通過其他整理工序,還能使棉織物防污、防水、防霉,提高織物抗皺性能,使棉織物少燙甚至不需要熨燙,降低織物洗滌時的縮水,使縮水率不超過1%。

油料

棉籽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其商業上的重要性在於它的油和其他產品。棉籽油用於沙拉油和食用油,氫化後作酥油和人造奶油,提油后的餅渣或籽仁作為家禽和家畜飼料。每年大約有2億加侖的棉花種子油被用來生產食品比如薯條,黃油和沙拉調味品。

蜜源

棉花
棉花
棉花共分葉脈、苞葉和花內3種蜜腺,往往開花前葉脈蜜腺先泌蜜,長江中下游省區棉花的花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黃河中下游各省為7月初至8月初,新疆吐魯番為7月中旬至9月初。大流蜜期約40天,泌蜜適溫35℃。新疆棉區一般群產蜜10-30千克,最高達150千克。其他棉區因花期頻繁施用農藥,傷蜂過重,蜜源利用價值大大降低,群產一般在10-20千克。80年代以來,全中國棉花面積增長較快,部分省區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它已成為當地夏秋主要蜜源。

植物文化


中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御制棉花圖》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皇帝觀視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主持繪製的一套從植棉、管理到織紡、織染成布的全過程的圖譜。
清方觀承正書說、詩,清(高宗)弘曆行書詩。清(1644-1911)拓,為冊頁裝一冊,計二十四開,四十頁。外高30.5厘米,寬29.8厘米;內高23.5厘米,寬26.4厘米。首隸書題:“御題棉花圖”。刻方氏四月十一日、七月十六日奏章及序跋。
《棉花圖》有圖十六幅,計有布種、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煉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圖都配有文字說明和七言詩一首,似連環畫。書前收錄了康熙(玄燁)《木棉賦並序》,是中國僅有的棉花圖譜專著。
清乾隆皇帝南巡途經保定,方觀承以乾隆皇帝觀視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主持繪製的一套從植棉、管理到織紡、織染成布的全過程的圖譜。裝裱成冊的《棉花圖》恭請皇上御覽。乾隆皇帝對《棉花圖》反覆誦讀,嘆為觀止,備加讚許,乃執筆為每圖題七言絕句,共十六首。如“灌溉圖”題詩:“土厚由來產物良,卻艱治水異南方,轆轤汲井分畦溉,嗟我農民總是忙。”“織布圖”題詩:“橫律縱經織帛同,夜深軋軋那停工,一般機杼無花樣,大輅推輪自古風。”這些詩精工典雅,義蘊萬千,為方氏的棉花圖增色不少。
因此,《棉花圖》又稱《御題棉花圖》。同年七月,方式將《棉花圖》包括乾隆的題詩刻在二十塊端石上。其中十一塊長118.5厘米,寬73.5厘米,厚14.2厘米;另一塊長89厘米,寬41.5厘米,厚13.5厘米。全文為陰文線刻,線條精細,房舍規矩,人物鮮活,畫面各具形象,突出了主題,反映當時農民艱苦勞作情景,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再加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其詩筆法蒼勁,揮灑傳神,堪稱難得的藝術珍品。對於研究中國繪畫發展及傳統繪畫技法之演變,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其畫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樣,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中國古代文化之深邃。
棉花圖原石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蓮池書院之壁間,現歸保定市博物館收藏。歷經數百餘年,至今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