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是德國小說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主要著作之一,成書於1991年。

在這部小說里,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敘述了“我”充滿喜怒哀樂的童年生活,以及與“怪人”夏先生幾次相遇的情景,全書沒有複雜曲折的情節,更無緊張刺激的懸念,只像一段借孩童之口平鋪直敘地道來的回憶。然而,悉心研讀此書後人們會發現,作者正是在這清淡如水的敘述中傾注了自已內心深處某種強烈的追求與渴望。書中配以二十五幅法國當代大畫家讓·雅克·桑貝的漫畫,更是妙趣橫生。

內容簡介


《夏先生的故事》相關版本封面
《夏先生的故事》相關版本封面
小說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分兩個層面展開,一方面講述了“我”是一個出生在鄉村的毛頭少年,上學,練琴,爬樹,騎車,幻想著朦朧的初戀,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趣事,加上反覆無常的喜怒哀樂,讓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描寫了“怪人”夏先生與我們格格不入的怪誕生活與言行,而同夏先生的幾次“不期而遇”更是我終生難忘,令人捉摸不透卻又叫人有種凄楚與辛酸之感。
夏先生的故事太簡單了,從始至終,他只說過一句語焉不詳的話,人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姓夏,是夏教授還是夏博士;不知道他是否有工作或曾經有過;更不知道,他提著核桃木拐杖,背著行囊,身披又長又寬且特別僵硬的黑色大氅,光頭上扣著紅色帶穗的線帽,每天每天風雨無阻、馬不停蹄地走向哪裡——他不去政府或郵局辦事,東西要買,他是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幽閉恐懼症患者”。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孩子,的童年中的幾件小事。也沒有什麼東從一年級開始
第一件:“我”想飛,所以“我”喜歡上樹,喜歡在樹上學習、嬉戲、撒尿,甚至向女同學屈克爾曼約會,也選在通往下湖村的老山毛櫸結實的枝權上。但是屈克爾曼沒有赴約,“我”準備的酸奶、黑莓汁、餅乾、紀念品螺絲刀,都沒有派上用場。一個孩子朦朧的友誼、憂傷和傷感,就這樣漫開…..
第二件:在二十二年以來最大的暴雨中,“我”和爸爸遇到了仍在風雨中疾行的夏先生,爸爸軟硬兼施地叫喊,企圖讓夏先生上我們的車。可他搖著頭,彷彿鼻子上有一隻可惡的蒼蠅,夏先生仍然無所畏懼地在暴風雨中穿行。這時,作者通過這個“病人”之口道出了寫作的本意:“求你們閉閉嘴,別再打擾我行不行!”這正是聚斯金德的心聲。他因《香水》一書而擁有上千萬馬克的收入,但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德國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湖地區,回到了他童年生活的樂土,他常年隱居在陋室小屋中。每當有新作出版問世,他便提前溜之大吉,躲開媒體的喧擾,他想要的就是“安靜地,不受任何人打擾”的清涼之所。
第三件:矮小的“我”,一躥一躥地踩著(個子太矮,還不能叫騎)自行車,每個星期三下午三點到四點,都要去女鋼琴老師馮克爾那兒學鋼琴。“我”學琴的過程是殘酷的,馮老師——那個待字閨中的老姑娘,她的苛刻、刻薄、尖酸、沒耐心、暴躁,躍然紙上。這直接導致了“我”的出格行為——找一棵老紅松,自殺!“我”正想報復這個世界,不再在這個世界上苟且偷生,這時,“我”看到了樹下的夏先生——他狼吞虎咽地吃掉黃油麵包,喝著白鐵軍用水壺裡的水,然後如驚弓之鳥一般一溜煙地穿過灌木叢,消失在遠方。當“我”看到匆促“逃生”似的夏先生,忽然徹悟,“為什麼要死呢?真不明白,為什麼會有如此愚蠢的念頭呢?”
第四件:再次遇到夏先生,是在五、六年之後,是在人們更樂意談論麵粉、土豆或雞蛋的時候,是他做布娃娃的妻子已經離開人世的時候。那時,“我”已經長成十六歲的少年,天天在家中看電視、聽母親大聲數落:“必須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要是不怎麼,那就會怎麼……”。即使與最知心的同學交談,也不能解除孤寂與無聊。那一天,“我”騎車離開同學米歇爾的家,不巧,在湖邊,“我”的車鏈子掉了,因而,“我”看到了漸漸沉入湖底的夏先生。“我”沒有呼救,更沒有驚慌。即使人們猜測夏先生有可能迷路、出國、或者掉進峽谷時,“我”也沒有說出親眼目睹的真相。事實就是如此殘酷——還沒等尋人啟事的報紙發黃,人們就已經把夏先生忘了。“我”的良心沒有譴責,也沒有負罪感,“我”仍然堅定執著,恪守沉默——因為,“我”的耳邊常常迴響起夏先生那痛苦的嘆息、常常看到他雨中顫抖的嘴唇。這時,那句話再次呈現:“求你們閉閉嘴,別再打攪我行不行!”

出版版本


《夏先生的故事》中文譯本
年份書名譯者出版社
2014年《夏先生的故事》宋健飛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夏先生的故事》宋健飛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3年《夏先生的故事》宋健飛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夏先生的故事》彭意如小知堂
1999年《夏先生的故事<典藏本>》彭意如小知堂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Sǖskind),1949年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施塔恩貝格 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國的埃克斯昂普羅旺斯攻讀與研究中世紀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寫電影分鏡頭劇本維持生活。他發表的處女作是劇本《低音提琴》。該劇於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後來許多劇院紛紛上演,其間被譯成多種語言,為聚斯金德在文壇上贏得了聲譽。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香水》,出版后轟動了德語文壇。繼《香水》之後,聚斯金德用古典主義的筆調創作了中篇小說《鴿子》。小說描寫巴黎某家銀行一個看門人單調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銷量即高達十萬冊。據《明鏡》周刊統計,《鴿子》與《香水》一道,自1987年4月起同屬德國嚴肅文學十本最佳暢銷書之列,聚斯金德以此轟動了德語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