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之

王秀之

王秀之(442—494),字伯奮,琅邪臨沂人也。祖裕,宋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父瓚之,金紫光祿大夫。秀之幼時,裕愛其風采。起家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卒,為庵舍於墓下持喪,服闋復職。吏部尚書褚淵見秀之正潔,欲與結婚,秀之不肯,以此頻轉為兩府外兵參軍。

基本介紹


姓名:王秀之
字型大小:字伯奮
民族:漢
性別:男
生卒:(440--494)
籍貫: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
學識:文學家
家庭出身:官宦之家,左光祿大夫王裕孫、金紫光祿大夫王瓚之之子。

主要經歷


歷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轉洗馬、司徒左西屬。出為晉平太守,還除安成王驃騎諮議。轉中郎,又為高帝驃騎諮議。升明末,轉左軍、豫章王嶷長史、尋陽太守,隨府轉鎮西長史、南郡太守。齊受禪,遷司馬,加寧朔將軍。遷長史,領儒林祭酒。遷南郡王司馬,復為黃門郎,領羽林監。遷長沙王中軍長史。武帝即位,為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出為義興太守,遷侍中祭酒,轉都官尚書。進侍中,領射聲校尉。出為輔國將軍、隨王鎮西長史、南郡內史。征侍中,領游擊將軍,未拜。仍為輔國將軍、吳興太守。

史書記載


遷太子洗馬,司徒左西屬,桂陽王司空從事中郎。秀之知休范將反,辭疾不就。出為晉平太守。至郡期年,謂人曰:“此邦豐壤,祿俸常充。吾山資已足,豈可久留以妨賢路。”上表請代,時人謂“王晉平恐富求歸”。
還為安成王驃騎諮議,轉中郎。又為太祖驃騎諮議。升明二年,轉左軍長史、尋陽太守,隨府轉鎮西長史、南郡太守。府主豫章王嶷既封王,秀之遷為司馬、河東太守,辭郡不受。加寧朔將軍,改除黃門郎,未拜,仍遷豫章王驃騎長史。王於荊州立學,以秀之領儒林祭酒。遷寧朔將軍、南郡王司馬。復為黃門郎,領羽林監。遷長沙王中軍長史。世祖即位,為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出為義興太守,遷侍中祭酒,轉都官尚書。
初,秀之祖裕性貞正,徐羨之、傅亮當朝,裕不與來往。及致仕隱吳興,與子瓚之書曰:“吾欲使汝處不競之地。”瓚之歷官至五兵尚書,未嘗詣一朝貴。江湛謂何偃曰:“王瓚之今便是朝隱。”及柳元景、顏師伯令仆貴要,瓚之竟不候之。至秀之為尚書,又不與令王儉款接。三世不事權貴,時人稱之。
轉侍中,領射聲校尉。出為輔國將軍、隨王鎮西長史、南郡內史。州西曹苟平遺秀之交知書,秀之拒不答。平乃遺書曰:“仆聞居《謙》之位,既刊於《易》;傲不可長,《禮》明其文。是以信陵致夷門之義,燕丹收荊卿之節,皆以禮而然矣。丈夫處世,豈可寂漠恩榮,空為後代一丘土?足下業潤重光,聲居朝右,不修高世之績,將何隔於愚夫?仆耿介當年,不通群品,饑寒白首,望物嗟來。成人之美,《春秋》所善。薦我寸長,開君尺短,故推風期德,規於相益,實非碌碌有求於平原者也。仆與足下,同為四海國士。夫盛衰迭代,理之恆數。名位參差,運之通塞,豈品德權行為之者哉?第五之號,既無易於驃騎;西曹之名,復何推於長史?足下見答書題久之,以君若此非典,何宜施之於國士?如其循禮,禮無不答,謹以相還,亦何犯於逆鱗哉?君子處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見屈於澠池,毛遂安受辱於郢門,造敵臨事,仆必先於二子。未知足下之貴,足下之威,孰若秦、楚兩王?仆以德為寶,足下以位為寶,各寶其寶,於此敬宜。常聞古人交絕,不泄惡言,仆謂之鄙。無以相貽,故薦貧者之贈。”平,潁川人。豫章王嶷為荊州時,平獻書令減損奢麗,豫章王優教酬答。尚書令王儉當世,平又與儉書曰:“足下建高世之名而不顯高世之跡,將何以書於齊史哉?”至是南郡綱紀啟隨王子隆請罪平,平上書自申。
秀之尋征侍中,領游擊將軍。未拜,仍為輔國將軍、吳興太守。秀之常雲位至司徒左長史,可以止足矣。吳興郡隱業所在,心愿為之。到郡修治舊山,移置輜重。隆昌元年,卒官,年五十三。謚曰簡子。
秀之宗人僧祐,太尉儉從祖兄也。父遠,光祿勛。宋世為之語曰:“王遠如屏風,屈曲從俗,能蔽風露。”而僧祐負氣不群,儉常候之,辭不相見。世祖數閱武,僧祐獻《講武賦》,儉借觀,僧祐不與。竟陵王子良聞僧祐善彈琴,於座取琴進之,不肯從命。永明末,為太子中舍人,在直屬疾,代人未至,僧祐委出,為有司所奏,贖論。官至黃門郎。時衛軍掾孔逭亦抗直,著《三吳決錄》,不傳。

作品欣賞


《卧疾敘意詩》
貞悔不少期,福極固難豫。疾葯雖一途,遂以千百慮。
景仄念徂齡,帶緩每危曙。循躬既已茲,況復歲將暮。
層冰日夜多,飛雲密如霧。歸鴻互斷絕,宿鳥莫能去。
輟我丘中琴,良由一嗟故。隱淪跡有違,宰官功未樹。
何用攬余情,恨恨此故路。豈言勞者歌,且曰幽人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