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城
湖南省醴陵市
中國瓷城-湖南省醴陵市醴陵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界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天下名瓷出醴陵”,作為全國八大陶瓷產區之一,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近年來興起的炻瓷,更是風靡全球,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一個拳頭。
醴陵市(LILINGSHI)醴陵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接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日照時數1588-1321小時,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無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是全國重點糧食高產地區,長江流域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的縣(市)。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佔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展淡水養殖業有著巨大潛力。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展戰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製、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事業繼續發展。
圖片
醴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飈、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合國授予“國際傑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築有賀家橋的雲岩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雲閣、王坊鄉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的袁氏貞節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展醴陵旅遊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彰顯巨大向心力
文化瓷現象:
中國的英文“CHINA”本意就是瓷器,可見,中國最初被外人所認識是因為中國的瓷器,瓷器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之一。
古老的瓷器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如今,以瓷聞名的城市,除景德鎮外,醴陵恐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陶瓷文化
醴陵陶瓷文化源遠流長。
醴陵陶瓷的生產始於東漢,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讓世人驚艷於醴陵瓷器的精美工藝的幾段歷史,在醴陵有口皆碑:
1906年,醴陵陶瓷實現由粗瓷向細瓷的歷史性轉變,一年後發明釉下五彩瓷。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瓶一舉拿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蜚聲中外。
上個世紀70年代進入紅色官窯時代,顯赫而神秘。醴瓷為毛主席等領袖所鍾愛,“毛瓷”的神秘色彩到現在還讓很多人尊崇不已;隨著醴瓷走進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等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作為精美禮品饋贈外國元首。醴陵的瓷文化,對內是向心力,對外是張力。
到了醴陵,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感受到強烈的瓷文化的衝擊:醴陵人驕傲的“炫耀”著醴瓷的精美,每一個公務員都將印有毛主席用瓷和獲得巴拿馬金獎的釉下五彩瓷瓶的名片遞給外來的客人,數以十萬計的醴陵人忙碌於瓷器生產車間,甚至連中小學生也在瓷器上描繪著他們對瓷文化幼稚但認真的理解……。這是一種由瓷文化釋放的巨大的向心力。在這種向心力的吸附下,無數的醴陵人為了實現瓷業的騰飛,付出了畢生精力和心血。在時任群力瓷廠總工程師的李人中的家裡,至今仍保留著一份已經泛黃的彩繪線描主席瓷碗設計圖稿,這位“毛瓷”設計師退休后,又下海創業,如今,他的公司成為當地工藝陶瓷的代表。正是無數個像李人中這樣的陶瓷人,將精湛的陶瓷工藝代代相傳,奉獻其中,樂在其中,醴陵的瓷業才能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醴陵的瓷文化蘊藏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種經濟價值通過瓷文化的市場張力體現得淋漓盡致:現在,到醴陵投資瓷業的人們越來越多,接受醴瓷的人也越來越多,去年一年僅民間投入醴陵瓷業的資金就達14億元以上,瓷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形成了集陶瓷生產、陶瓷機械、瓷泥採掘、陶瓷顏料、彩色包裝於一體的高度集中的陶瓷產業群;從昔日的日用高溫瓷獨撐天下發展到日用瓷、電瓷、工藝瓷、建築瓷、特種瓷等腰三角形五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去年,全市陶瓷工業年產值已超過50億元;全市日用陶瓷產量已佔全省的94%,佔世界的3%。
瓷城
1985年撤縣設市,因盛產陶瓷和煙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名.
如果說“紅色官窯”是醴陵作為“中國瓷城”輝煌一時並揚名中外的象徵的話,那麼,現在的醴陵,則已不可同日而語。
2001年,再造“毛瓷”成功,比當年的毛主席用瓷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珍品中的極品。
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釣魚台、聯合國大廈等重要場所的專用瓷;饋贈外國首腦的禮品瓷;……。
醴陵瓷器的“國瓷”地位已無人能撼!如果僅限於此,那麼醴陵的“國瓷”形象還停留於過去的老“國瓷”,“新國瓷”的意義和內涵則要豐富得多:在“國瓷”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時,其內涵得以充分的釋放,深厚的“國瓷”文化底蘊和產業張力厚積薄發,“外向瓷”、“科技瓷”、“旅遊瓷”等概念,被勤勞聰明的醴陵人演繹得豐富多彩。
如今,“新國瓷”、“新醴陵”正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醴陵的瓷業逐漸發展成為湖南的標誌性產業,醴陵被確定為湖南陶瓷工業基地,陶瓷科技工業園被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所有這些都有在激情的彰顯醴陵瓷業新活力。
啟示
文化也是生產力。
醴陵在發展瓷業方面,用文化提升瓷業內涵,用產業來彰顯瓷文化的魅力,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融合,既做大了陶瓷產業,又發揚光大瓷文化。這也許就是文化與產業水乳相融的生動詮釋吧。
科技
打造“國瓷”新理念
科技瓷現象
如果醴陵瓷業僅僅局限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話,那麼,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新形勢下,醴陵打造“新國瓷”形象恐怕還是難以為繼。既然是“新國瓷”,那麼也要與時俱進,老國瓷是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的結晶,“新國瓷”則要藉助科技進一步釋放“國瓷”魅力。
如今的醴陵,科技興業的意識深入人心。
最令人振奮的是,陶瓷科技工業園已被確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目前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這家以高新技術陶瓷為主題的工業園,是依託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示範園區,以打造中國陶瓷科技創新基地和國際陶瓷製造基地為目標。現在雖然還在建設中,但已有不少企業表現出了強烈的加盟願望,目前,已有5家企業正式簽約入園。
在陶瓷科技工業園呼之欲出之時,記者來到了幾家陶瓷企業,現場感受陶瓷科技的魅力。
湖南泰鑫瓷業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等單位合作,創辦泰鑫工業園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或產業化基地。該公司目前已開發的高新技術陶瓷廣泛用於工業領域,出口日用炻瓷已開發上千個品種面世,每年以10%的增速出口到3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湖南華聯瓷業有限公司的製造工藝和釉色開發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自行研製開發的色釉炻瓷系列產品,暢銷全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連續五年出口創匯超過千萬美元。湖南安沙尼傳質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科技環保型工業陶瓷被聯合國授予“科技創新之星”殊榮。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陶瓷學院正在規劃,將成為陶瓷產業的工藝技術平台,……。醴陵的陶瓷產業已逐漸從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逐漸提升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上來,科技興業不再是夢想。
啟示
科技興業,不是一味地貪大求洋,不是盲目跟風,而是要結合本土實際,立足於挖掘本土傳統產業文化內涵,發揚積澱深厚的優良傳統,用科技手段釋放本土傳統產業的文化張力和市場抓力。所以,醴陵的“國瓷”雄風猶在,其內涵還被演繹得更加豐富,“新國瓷”的形象更加豐滿。
融入世界經濟圈
外向瓷現象
在這裡,我們要提出“補缺經濟”的概念:人棄我取,人無我優。
缺位:對於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而言,他們並不願意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上,能不能在世界經濟圈中分一杯羹,對於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機遇稍縱即失;放眼國內,幾個主要陶瓷基地各有特色,如何突出各自特色,彰顯各自優勢,形成并行互補的產業圈,對醴陵來說,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中國日用瓷和炻瓷的代表。
補缺:醴陵有補缺的優勢,有補缺的能力。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醴陵的優勢,醴陵100多萬人口,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不僅如此,醴陵還有著別人難以比擬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陶瓷技術經過多年的錘鍊,已達到非常高的境界,從事陶瓷業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十多萬技術成熟的技工分佈於醴陵幾百家陶瓷企業。
陶瓷作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產業,是醴陵的優勢,技術可以學習,人才可以流動,但文化卻是深深紮根於醴陵自己的土壤中,搬不走移不動。
所有這些,都成就了“外向瓷”的美名。
如今,醴陵作為中國日用瓷和炻瓷的代表,在國內獨領風騷,尤其是炻瓷,94%以上出口。
去年,醴陵出口陶瓷再創新高,達到1.8億美元。醴陵也因此連續數年穩居湖南省縣市創匯第一的位置。
醴陵瓷成為名副其實的“外向瓷”。
啟示
越是本土的,越是外向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醴陵守住“缺位”,發展獨具特色的醴陵瓷業,佔據了別人無法超越的優勢位置,形成了醴陵瓷業強大的市場控制力,為有效地融入世界經濟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瓷”文化的有效延伸
以“紅色官窯”著稱於世的群力瓷廠和國光瓷廠是旅遊瓷的代表。
由於醴陵瓷的傳奇經歷和神秘色彩,很多人都對醴陵瓷表現出了強烈的尊崇和濃厚的興趣。但此前,醴陵瓷雖然揚名天下,但其充滿神秘色彩的製作過程還不為人所知,對其珍藏的各種瓷器精品,許多人還只聞其名。
鑒於此,醴陵於2003年推出瓷業工業旅遊項目,向廣大遊客揭開國瓷神秘的面紗。
圖片
在群力瓷廠,記者看到,其陳列館、陶吧和生產車間,都被充分利用起來,向遊人開放。陳列館內的各種藝術珍品令人眼花繚亂,毛瓷、總理用瓷、國宴瓷、國內著名書畫大師繪製的瓷……,無一不在向遊客揭示著“國瓷”的豐富文化內涵。在生產車間,所有的生產工序都揭去了神秘的面紗,在遊客們的嘖嘖聲中,技術嫻熟的技師描龍畫鳳。到了陶吧,遊客們親手製作瓷器,留作紀念。
前不久,李鐵映同志來到群力瓷廠,揮毫潑墨,用“瓷魂”二字來讚譽國瓷的精美藝術。
瓷業工業旅遊項目一推出,每年都將有10多萬中外遊客前來觀光,在每年創造幾百萬旅遊收入的同時,擴大了企業知名度,帶動了一個新的產業。
啟示
商機無處不在。
醴陵瓷業工業旅遊項目的興起,是國瓷文化利用旅遊項目的有效延伸,帶給醴陵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是巨大的市場效應和品牌效應。
結束語:
“新國瓷,新醴陵”的形象日益豐滿,意味著陶瓷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的“源發優勢”得以充分彰顯。
也正因為如此,醴陵瓷業發展牽動了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心。去年初,時任湖南省代省長、現任省長的周伯華同志率領省直15個廳局負責人,就如何落實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同志的批示,把醴陵陶瓷作為全省的陶瓷工業基地,並將陶瓷科技工業園列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要求有關廳局重點扶持。
湖南省政府如此高規格的關注和支持,對醴陵來說,意義再明顯不過了:如今,醴陵瓷業已不僅是醴陵瓷,還是湖南瓷,是“國瓷”,更是“新國瓷”。從這一點上說,醴陵的瓷業發展還有更精彩的重頭戲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