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卧牛山的結果 展開

卧牛山

徐州市景點

卧牛山,形似卧牛,故名卧牛山。徐州卧牛山距離徐州市中心約7公里。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徐州博物館曾在卧牛山發掘出卧牛山漢墓

根據多年來的考古工作,在楚都彭城周圍共發現屬於楚王陵墓區8處,即楚王山、獅子山、馱藍山、北洞山、卧牛山、龜山、東洞山和南洞山。2011年,徐州漢楚王墓群(8處)被列入首批江蘇大遺址名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卧牛山風景秀麗,位於徐州市西郊,徐州西三環西側。

建設背景


歷史遺跡

卧牛山漢墓
卧牛山漢墓
卧牛山的歷史遺跡為卧牛山漢墓,位於徐州市西郊的卧牛山東北麓,1980年發現,為一大型崖洞墓,早年被盜。進了墓門有一方形前室,室頂呈斜坡狀,四壁光滑平整。再往裡是一長廊,長廊的盡頭為主室,南北長6.5米,高4米,下面用大石板鋪地。主室的東南還有一側室,主室內葬具和人骨已朽,僅清理出玉環、小件玉雕、無字的玉印、鐵矛頭、銅錢等物。銅錢為王莽時期行使的“大泉五十”和“大布黃千”,因此這座漢墓的時代當屬西漢末期(包括新)。根據史料,這一時期在徐州的楚王為第12代楚王劉紆。
徐州卧牛山
徐州卧牛山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卧牛山西漢楚王墓:該墓位於卧牛山東北坡,墓室全長40m,寬11m。其保護範圍線東至墓室東200m,西至礦山機械廠東圍牆,南至山脊分水嶺,北至北山腳下規劃路。
2011年,徐州卧牛山西段又發現一座西漢楚王大型橫穴式岩洞墓,因屢遭盜掘,徐州博物館對之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這是一座形制布局與龜山楚襄王劉注墓非常相似的陵墓,方向為坐南朝北。王、后墓墓道平行,甬道窄長,內封單列雙層塞石。王和后的墓在甬道側室、甬道後端主室均分別有門相通,王墓的墓室較后墓為多。墓內有水井等生活設施和木構瓦頂建築,部分墓室有方或園形中柱。墓室四壁有塗朱、髹漆或張掛帷幔等不同裝飾,帷幔雖朽,但張掛帷幔的鐵鉤仍嵌在四壁中。墓內因屢遭盜掘,除板瓦和陶器殘片外,幾乎空無一物。墓內出土的數枚玉衣片及“半兩”錢,表明其時代也是西漢早期,墓主人應身穿金縷玉衣

最新發現

2015年4月卧牛村拆遷發現西漢古墓,這是我市考古又一重大發現。穿過卧牛村最南端拆遷后的廢墟,遠遠望到卧牛山北麓山坡上有一大片和山體顏色不同的泥土,看上去就像是在山上開的一個門。這塊寬約3米、高約5米,呈暗紅色的泥土是一座古墓的墓道回填土。經徐州博物館考古隊員判斷,這處墓葬的形制等級較高,墓主身份極有可能是西漢楚國的王室成員,而這處墓葬已經是在卧牛山上發現的第四座墓葬,命名為卧牛山4號墓。
這處墓葬位置以前是村民房屋,拆遷后,考古隊員清理出了一大片空地。這塊空地的南面就是卧牛山的山體截面,看到的暗紅色泥土就在這個截面上,走近才發現這些泥土裡還夾雜著很多大石塊。考古人員介紹說,泥土的位置就是墓道。過去,墓葬位置緊挨著卧牛村村民的自建房屋后牆,房屋拆除后,墓道就露出來了。墓道沿山坡向北開鑿,當初村民建房時,鑿掉了部分山體岩石,破壞了墓道的最北端,所以墓道具體長度已經無法獲知。經過考古隊員勘測,這是座崖洞墓,就是在山體岩石上水平開鑿墓道、甬道和墓室的墓葬,大致屬於西漢中期。墓葬大致為南北走向。在這處墓葬西側大約120米左右的山坡上,2010年曾發掘清理了一處夫妻合葬的大型橫穴崖洞墓,當時命名為卧牛山1號墓、2號墓,根據墓葬形制、規模、出土器物風格及少量文字內容判斷,卧牛山1號墓、2號墓很可能是第五代楚王劉道的王陵。另外,在卧牛山4號墓的東側大約200米處的山坡上,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曾經發現過一處獨立的橫穴崖洞墓。考古專家推測,卧牛山4號墓墓主應該有較高的身份,並且與卧牛山1號墓、2號墓墓主有親近關係。徐州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耿建軍認為,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鑿山為墓的西漢橫穴崖洞墓,全部為西漢楚王、王后的陵墓,級別明顯遠高於侯一級,或一般官員所使用的石坑豎穴墓。所以可以斷定卧牛山4號墓的墓主身份應該也是王室成員。到底是誰,這還有待於考古隊員的進一步發掘。

保護措施


考古人員在這個深坑上面架起滑輪,通過一根繩子進出深坑。一位在現場參與發掘的人員向記者透露,這個深坑是盜墓坑,深達7米。根據連續六天的發掘,考古人員發現下面是西漢墓,東漢時期就遭到大規模盜掘,封閉墓葬口的巨型條石都被取出,墓室內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只剩餘一些破碎的罐片等。
這個墓又被盜墓賊發現,準備盜掘時被人發現后報警,考古專家隨後進入現場勘查,通過這個盜墓坑進入地下墓室內,發現這是一個規格較高的大墓,大墓的坑道可能比龜山漢墓還要長,大型墓室20多個,整個墓的面積可能達到上千平方米,規模可能超過獅子山楚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