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脊竹蝗

直翅目網翅蝗科昆蟲

黃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網翅蝗科竹蝗屬的一種昆蟲,俗稱竹蝗、蝗蟲。主要危害毛竹,其次危害剛竹水竹等。竹蝗大發生時,可將竹葉全部吃光,竹林如同火燒,竹子當年枯死,第二年毛竹林很少出筍,竹林逐漸衰敗,被害毛竹枯死,竹腔內積水,纖維腐敗,竹子無使用價值。

2020年7月,黃脊竹蝗入侵雲南多地,發生面積已達14萬餘畝。雲南省黃脊竹蝗災害防控工作指導組已全面開展防疫工作。

個體特徵


成蟲
身體以綠、黃為主,額頂突出使額面成三角形,由額頂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黃色縱紋,愈向後愈寬。觸角絲狀,複眼卵圓形,深黑色。後足腿節黃綠色,中部有排列整齊“人”字形的褐色溝紋;脛節藍黑色,有刺兩排。
長橢圓形,上端稍尖,中間稍彎曲。長徑6-8mm,棕黃色,有巢狀網紋。卵囊圓筒形,長18-30mm,土褐色。
若蟲
蝗的若蟲叫跳蝻,共5齡。5齡蝻體翠綠色,前胸背板后緣覆蓋后胸大部分。
黃脊竹蝗
黃脊竹蝗
若蟲稱跳蝻,體形似成蟲,但無翅,共5齡:一齡體長約10毫米,淺黃色,頭頂突出如三角形,觸角尖端淡黃色,前胸背板后緣不向後突出;二齡體長11~15毫米,黃色,前胸背板后緣如一齡若蟲,前後翅芽向後突出較為明顯;三齡蝻前胸背板后緣略向體后延伸。翅芽顯而易見,前翅芽呈狹長片 狀。四~五齡蝻前胸背板后緣顯著向後延伸,將后胸大部分蓋住。三~五齡體長分別為16、22和26毫米,體色均為黑黃色,接近羽化為成蟲時翠綠色。

寄主植物


毛竹、淡竹、剛竹等,也危害水稻、玉米等。

發生特點


我國產竹區的主要害蟲,常大面積危害。每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於5月初開始孵化,5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6月底孵化完畢。

產卵地識別


竹蝗多產卵於危害程度輕微、雜草稀疏、土質鬆緊適度坐北向南的竹山山腰或山窩斜坡上。林間可根據如下特徵確定集中產卵地及產卵範圍:
(1)一般在竹梢葉片被害嚴重的山地有紅頭芫菁(一種取食竹蝗卵的昆蟲)的地方有卵存在;
(2)地面小竹、雜草被害嚴重的地方可能有卵塊存在;
(3)產卵場所常常有竹蝗的頭殼,前胸背板,翅膀和後足等屍體遺骸存在;
(4)卵塊上端有一膠質硬化圓形而中凹的黑色卵蓋。

為害癥狀


大發生時,將竹葉吃盡,如同火燒一般,新竹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后2~3年內不發新筍,被害竹的竹稈內往往積水,不能利用。

防治方法


1、人工挖卵。竹蝗產卵集中,可於11月份發動群眾至產卵多的地點挖卵塊。
2、跳蝗出土10d內,於早上露水未乾前用敵百蟲粉噴撒,每公頃用藥20~30kg;或用鬧羊花1kg加水200kg煮、沸,當藥液呈紅褐色時取出過濾成母液,再將母液稀釋成500倍液噴射。
3、在跳蝗上竹時,對密度較大的竹林,用3%敵百蟲粉20~30kg噴撒;或在露水干後用50%馬拉硫磷800~1000倍液噴霧;也可用殺蟲凈油劑進行超低容量噴霧;也可以進行煙霧劑防治。
4、釋放白僵菌,使初生的跳蝗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5、誘殺。用100kg尿中加入2~3kg 5%敵百蟲粉拌勻,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放數堆誘殺,效果較好。

入侵記錄


2020年6月底以來,黃脊竹蝗大量持續從寮國豐沙里省遷移至我國雲南江城、勐臘等邊境地區,波及範圍13.5萬畝,其中農田3.2萬畝,林地10.3萬畝。
截止2020年7月25日,雲南省共發生黃脊竹蝗災情140623畝,其中普洱市137935畝、西雙版納州2003畝、紅河州685畝;全省林地範圍共發生107638畝(輕度104181畝、中度2427畝、重度1030畝),農地範圍發生32985畝。發生區域涉及3個州(市)7個縣28個鄉鎮。主要危害對象為竹子、芭蕉粽葉蘆等植物及少量玉米。
目前,雲南省黃脊竹蝗災害防控工作指導組,按照“阻截、打點、控面”的策略,全力開展防控工作。採用空中與地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除治。空中採用無人機飛防,地面採用煙炮、煙霧、機動噴霧等方式進行消殺。7月26日至27日15:00時,通過雷達和人工跟蹤監測,暫未監測發現到大規模黃脊竹蝗遷飛入境。
目前,採取防控措施的區域蟲口密度大幅度下降,總體防治效果較為明顯。

開展防控


2021年5月1日消息,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墨江縣,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等地,工作人員在部分竹林發現少量黃脊竹蝗幼蟲出現,為防止黃脊竹蝗爆發成災,目前,相關部門正全力開展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