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馬祖岩的結果 展開

馬祖岩

江西省贛州市景區

徠贛州馬祖岩,俯瞰贛州城的最佳地點。這裡有唐代高僧馬祖道一和蘇軾、文天祥等文人墨客的足跡,有珍貴且完好的宋代石刻,有茂密的森林和雄壯的川穀,可謂市區不遠處的休閑勝地。

歷史沿革


馬祖岩位於江西贛州貢水東岸,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曾駐錫於此而得名。宋代,馬祖岩就已成為贛州著名的遊覽勝地了,特別是在每年的九九重陽節,來馬祖岩登高的遊客可謂絡繹不絕。蘇軾、文天祥都雲遊過此處並賦有詩讚。明萬曆年間,僧人悟學和他的徒弟本慧在佛日峰建馬祖岩寺,香火始盛,延續數百年。馬祖岩有宋代以來的石刻6處,現存4處,屬市級文物。
現馬祖岩已被開闢為森林公園,園內林木鬱鬱蔥蔥,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是一個遊覽的好去處。
馬祖岩,因唐代道一禪師駐錫而名載史冊。道一禪師(公元701-788),四川什邡縣人,俗姓馬,故時號馬祖,唐憲宗賜謚大寂禪師。
同治版《贛州府志》記載,道一禪師“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舐鼻,足有二輪文”。這位奇人,唐開元年間,習禪於南嶽衡山,師從懷讓和尚,而懷讓和尚是南宗始祖惠能高足,懷讓密傳南宗“心印”(頓悟之學),此後,作為南宗第三代宗祖的道一禪師,先後在福建建陽縣佛跡嶺、江西臨川、贛州水東佛日峰結廬傳經。
據明嘉靖版《贛州府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年(732)前後,馬祖率徒眾自臨川西里山南下,來此誅茅覓洞棲身修行。但在此時間不長,馬祖即率徒遷錫於城東北龔公山。明萬曆年間(1573-1620)悟學和尚攜徒本慧來此建寺,冠名曰:“馬祖岩寺”。
徠水東佛日峰,不過263米,卻是俯瞰贛州城的好地方。佇立山巔,往西邊望去,繁華的城市溫柔地匍匐著,但見人家稠密,華舍連綿,城牆逶迤,門樓聳秀,船帆林立,貢水長流,三江如虹。在這裡,遠可窺孤郁的郁孤台、望闕台,近可見古天竺寺、江東廟,山上有茂林修竹、珍禽異獸,山下有村舍人家、田野阡陌,身邊有清澈流泉、芬芳野花……道一禪師置身此等仙境,自然快樂如神仙。或獨自面壁誦經,或率眾共拜南祖,或放歌于山野,或縱情於川穀。於是,這座普通的山峰被注入了靈魂注入了故事傳說,馬祖移居寶華山後迅即獲取了一個新名——馬祖岩!

文化活動


名人題詠

北宋孔宗翰建築石樓(今八境台),佇立樓閣,指點虔州八景時,目光在東面凝聚許久,水東的馬祖岩,馬祖岩上的塵外亭(時有五亭,塵外亭、雲端亭、駒岩亭、一憩亭、吸江亭)被他收入八景圖畫里。二十七年後,為虔州八景題詠詩文的蘇東坡來到虔州,深感“前詩未道出萬一”,但出於對已經過世的孔宗翰的尊重,他沒有為八景再吟詩,然而,又七年後,遇赦從海南返歸的東坡先生再次路經虔州時,他十步一歇地上了一回馬祖岩,在塵外亭上回首往事,感慨無限。這回,面對贛州城內風景如畫,想到自己年過六旬,已是老邁之人,不必太多顧忌,於是,欣然寫下了《塵外亭》詩篇,這是他破例為虔州八景二度寫詩的一首。
楚山澹無塵,贛水清可厲。
散榮塵外游,麾手謝此世。
山高惜人力,十步輒一憩。
卻立浮雲端,俯視萬井麗。
幽人宴坐處,龍虎為斬剃。
馬駒獨何疑,豈墮山鬼計。
夜垣非助我,謬敬欲其逝。
戲留一轉語,千載起攘袂。
文天祥詩
在蘇東坡前後,有無數文人騷客登臨馬祖岩,為之吟詠詩篇。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南宋狀元、贛州知府文天祥留下的詩篇,他數次登臨馬祖岩,或走上塵外亭追思蘇公丰采,或藉助江山遙寄文人情懷,寫下了兩篇傳世之作:
禪關
秋風吹日上禪關,路入松花第一彎。
只願四時煙露少,滿城樓閣見青山。
塵外
半山風雨載江城,未脫人間總是塵。
中夜起看衣上月,清天如水露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