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

銀行

中資銀行,在中國香港註冊,中資占股逾50%或全資擁有的銀行。

目錄

報告


2020年12月,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浙大AIF)、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浙大ZIBS)、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劍橋CCCM)聯合發布了《2020中資銀行國際化報告(Chinese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Report 2020)》。
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佔據BII中資銀行排名前10。中資銀行的國際化資源聚集效應明顯,前10家銀行均為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據了40多個樣本銀行98%的境外資產與營收規模。其中,中行工行BII均值達22.74,是第3—10名銀行BII均值(5.20)的4倍余,國際化表現更為突出,兩家銀行境外資產與營收佔比也均達到了20%,遠高於前10家銀行平均佔比水平(8%和7%)。
報告顯示,中資銀行境外營收規模前5名也被大型商業銀行佔據,6—10名仍為股份制商業銀行,且興業銀行以6.9億美元的境外營收水平進入前10名。與境外資產規模差距鮮明的特徵不同,中資銀行境外營收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你追我趕”的狀態。首先,表現最佳的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2019年境外營收規模分別為188.8和187.7億美元,僅相差0.6個百分點;其次,第3—10名的中資銀行間,境外營收規模的平均差距不足10億美元,各銀行的境外經營均頗有成效。
報告顯示,中資銀行的全球布局排名仍然以中國銀行為首。2019年,中國銀行已布局全球62個國家,境外機構數達557家,分別是TOP10銀行均值的3和4倍。從布局的廣度(即銀行布局的國家/地區數)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均布局超過10個國家/地區。除中國銀行外,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也表現突出,分別布局49和31個國家/地區。從布局的深度(即銀行境外機構數)來看,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以上百家境外機構的規模成為中資銀行境外發展的代表。此外,中信銀行以50家境外機構的規模排名境外布局深度第4名。
報告認為,中資銀行的國際化水平在近10年飛速提升。從2010年至今,中資銀行境外資產規模與營收均已增長3倍;全球布局國家/地區數已超60個,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報告對2010至2019年數據可得的8家中資銀行與44家全球銀行的BII進行了測算,發現兩者間的差距在逐步縮小:2010年,全球銀行BII均值是中資銀行BII均值的3.9倍,2019年,這一比值已經下降到2.4倍,降幅接近40%,反映了中資銀行國際化迅速發展的趨勢。
報告指出,從國內格局來看,中資銀行“走出去”的“三梯隊”逐漸成型。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是“國際化先行者”,兩者無論是在BII總排名中,還是在資產、營收、布局的分排名中,均長期位列中資銀行的前兩名,國際化規模與佔比遙遙領先於其他中資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8家銀行則是“國際化探索者”,這幾家銀行在規模上已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均進入了《銀行家》TOP50銀行),但其境外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以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為代表的其他股份制銀行和以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為代表的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則是“國際化初行者”,資產規模與國際化水平均待發展。
報告指出,從全球格局來看,中資銀行的國際化仍然具有規模愈盛而深度尚淺的不足。將中資銀行國際化“第一梯隊”(即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和全球銀行國際化“第一梯隊”(即全球銀行BII排名的TOP20)進行對比,可以發現,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境外資產規模均值為7347億美元,已經超過全球銀行國際化前20名的均值水平(6075億美元),但其境外資產佔比均值僅為20.4%,不足後者一半(47.3%),表明境外發展的深度不足。境外營收情況與之類似,中資銀行國際化第一梯隊境外營收規模均值為188億美元,與全球銀行國際化第一梯隊的平均水平(197億美元)相仿,但前者境外營收佔比水平(19.6%)卻遠低於後者的平均水平(58.9%)。因此,報告認為,如何深化境外發展,由大轉強或許是中資銀行國際化領軍者們應當著重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