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性關節炎

血友病性關節炎

血友病性關節炎是一組因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多為男性,常有易出血病史,部分有家族史。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導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礙,骨關節無明顯原因或輕微損傷即可引發反覆大量的出血,最終導致血友病性關節炎。臨床上可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畸形、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等癥狀。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血友病無根治的辦法,凝血因子濃度若不能提高,出血癥狀會反覆出現,因此預防治療很重要。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關節功能障礙、僵硬、畸形等,重者會導致殘疾。

就診科室


● 骨科或血液病科

病因


● 血友病是由於缺乏凝血因子Ⅷ、Ⅸ或Ⅺ所致,屬於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無原因的出血或輕微外傷后可血流不止。關節內反覆大量的出血,可導致血友病性關節炎。

癥狀


● 血友病性關節炎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期,分期不同癥狀不同。
● 急性期
● ● 可出現出血關節腫脹發硬、疼痛、有壓痛、皮膚光亮發紅,關節屈曲、活動受限。
● 亞急性期
● ● 關節疼痛不太明顯,活動中度受限。
● 慢性期
● ● 可出現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半脫位。

檢查


● 診斷血友病性關節炎的輔助檢查主要有實驗室檢查和X線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 凝血功能和凝血因子檢測均有助於血友病的診斷,可輔助診斷。
● X線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患者關節出現的病變,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血友病性關節炎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X線檢查。
● 患者有血友病病史,並有反覆出血史。
● 急性期出血關節腫脹發硬、疼痛、有壓痛、皮膚光亮發紅,關節屈曲、活動受限。
● 亞急性期關節疼痛不太明顯,活動中度受限。
● 慢性期可出現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半脫位。
● 實驗室檢查凝血因子偏低。
● X線表現主要包括關節間隙變窄,區域性骨質疏鬆,軟骨下骨不規則破壞及囊性變甚至塌陷,邊緣骨贅形成。

鑒別診斷


● 血友病性關節炎需與關節結核、類風濕關節炎、惡性腫瘤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相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實驗室檢查和X線檢查結果,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血友病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改善關節功能,挽救肢體。
● 非手術治療
● ●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並石膏托固定,及早輸入足量新鮮血或含所缺凝血因子的血漿,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
● ● 可給予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葯,一般不影響血小板功能,使用安全。
● ● 青黴胺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的作用,可減少關節再次出血的機會。
● 手術治療
● ● 手術前後進行凝血因子的補充替代療法,以補充體內缺乏的凝血因子。
● ● 手術方式主要包括截骨術、滑膜切除術、截肢、關節融合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可改善肢體功能。

危害


● 血友病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或生活。
● 可合併或併發關節功能障礙、僵硬、畸形等,重者會導致殘疾。

預后


● 血友病性關節炎治療后的效果與治療的早晚、患者體質、病情的嚴重程度、預防出血等因素有關。
● 總體來說,早期規範的治療和預防出血,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預防


● 預防血友病性關節炎的關鍵是要防止出血。
● 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外傷、劇烈的活動、運動和工作,防止發生出血。
● 對於活動就出血的患者,應限制活動的範圍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