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緒

中國國民黨陸軍上將

劉建緒(1890—1978),湖南醴陵人。國民黨陸軍上將,第十集團軍總司令。

抗日戰爭爆發后,率部參加淞滬會戰。不久,兼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1941年8月任福建省主席。1949年赴香港。1951年在報刊上發表“反共”啟事,隨後赴巴西定居。1978年病逝於巴西。

人物生平


北伐戰爭

劉建緒,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
1892年生於醴陵縣清安鋪。
辛亥革命后就讀於陸軍第二預備學校。
1914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炮兵科學習。
1916年畢業后回湖南,加入湘軍,與北洋軍作戰,由排長遞升為團長。
1926年隨唐生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加北伐,任第二師第四旅旅長。北伐軍進駐武漢后,第二師擴編為三十五軍,任副軍長兼師長。馬日事變后,隨何鍵投靠蔣介石。
劉建緒與友人合照
劉建緒與友人合照

圍剿紅軍

1929年1月,第三十五軍擴編為第四路軍,任第二十八軍軍長,跟隨何鍵配合蔣介石嫡系部隊“圍剿”紅軍,屠殺工農群眾。
1935年9月,任第四路軍總指揮。1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后遞補為中央執行委員。
1936年9月晉陞為陸軍上將。

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爆發后,第四路軍改編為第十集團軍,任總司令,率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不久,兼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任職期間,剋扣軍費,在長沙創辦復興銀行,自任董事長。抗戰勝利后,先後在上海、廣州、武漢、香港、醴陵等地設分行。曾從復興銀行撥款資助醴陵的湘東和蘭誼兩所中學,並被推舉為兩校的董事長。
1941年8月任福建省主席。此時政治、經濟形勢日趨惡化,他既非蔣介石的嫡系,又與福建各派勢力素無淵源,面對這種情況,遂在政治上力求安定。一方面注意搞好與地方士紳、海外華僑的關係;另一方面,則逐步傾向開明。將幾個“反共”骨幹分子調出省政府,暗中掩護過一些中共地下黨員和民主人士;聘請著名學者王亞南為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共地下黨員、國際問題評論家楊潮為研究員;對中共地下黨員余志宏和進步人士陳公培、馬子谷等人以禮相待。
劉建緒故居
劉建緒故居

傾向進步

1948年春,福建發生學潮,他暗中通知協和大學,使一批學生領袖及時轉移,避免了特務的迫害。在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蔣介石政權即將垮台、福建省地方勢力要求“閩人治閩”的形勢下,他辭職回湘,對程潛等醞釀起義暗表贊同。
1949年春攜家眷赴香港,8月在香港與劉斐、龍雲李默庵等國民黨中央委員、立法委員40餘人,發表《我們對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的聯合宣言,表示與國民黨劃清界限,擁護中國共產黨建設新中國。不久,托劉運升攜親筆信回湘找程星齡,商討日後行動。程轉達周恩來意見:“歡迎劉建緒和李默庵到北京定居。”他卻猶豫不決,在香港觀望一年之久。

魂斷異域

1950年6月,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他對形勢估計錯誤,不僅立場沒有轉變,1951年初在報上發表“反共”啟事,隨後去巴西定居。1978年3月病逝於巴西,終年88歲。

軼事典故


圍剿共軍

劉建緒從遂川回湖南的路上,曾同歐陽烈談論過對共產黨的看法。他認為這次共產黨革命,與歷史上寫的燒殺擄掠的歷次農民造反不同。首先,共產黨有主義,有組織,有它自己的一套政策,可以號召群眾,逐漸擴大它的政治影響。其次,中國社會是富人少,窮人多,其中最多的是農民,共產黨採取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削富濟貧,製造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仇恨,容易裹脅群眾,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再其次是,它有一股經過訓練的紅軍,雖然武器不好,卻有相當的作戰能力。在大量地方赤衛隊的配合下,可以惑亂進剿部隊,從而取得戰場上的便利。針對這些情況,最好的對付辦法,應該是:
(一)嚴密民眾組織,加強地方武力,鞏固社會治安,使共產黨所到之處,無糧可搶,無民可裹,以限制它的生存和發展。
(二)同時派此幾路精銳部隊,尋找紅軍主力,分進合擊。猛打窮追,使它沒有喘吸的機會,只要擊破紅軍主力,其他的烏合之眾,便會紛紛逃散,不攻自潰。這樣,就容易收拾了。
劉建緒並且堅信,採用這種古來打擊流寇的一貫戰略,來對付脫離根據地進行流竄的紅軍,是一定會奏效的。

變賣銀行

湖南的老牌軍閥劉建緒在福建當了多年的省主席,下台後,於1949年7月逃到香港,住在復興銀行宿舍,企圖繼續遠逃,找個“安全”之地。他是湖南復興銀行的大股東,有權處置香港復興銀行產權。香港復興銀行前身僅是一個辦事處,沒有香港政府的營業執照,直到1946年,香港被英國重新佔領時,才領到正式的營業執照。內地解放后,許多有錢的人逃到香港,想做投機買賣,這時向英國政府申請營業執照,不僅要花很多錢,而且很不容易,因此一張銀行執照,在當時的香港就很值錢。香港復興銀行只有兩間房子連一個騎樓,場面不大。業務範圍也僅做些國內黑市匯兌和吸收少數存款。在湖南的總行並無多少資金撥存香港,因此與各省在香港所設的商業銀行相比,復興銀行確是相形見絀的。因為調不出錢來,劉建緒很感惱火。劉建緒見沒法外調資金,就逼著江國章將香港復興銀行出賣。開始時要價30萬港幣。這時,正巧袁德泉從江西南昌逃到這裡,想在香港做投機買賣,這塊銀行招牌對他很合適。但他只肯出15萬港幣。經過討價還價,另加了1萬港幣,作為房屋傢具費,就此成交了。袁德泉就是這樣成為香港復興銀行經理的。劉建緒拿走了這筆錢中的大部分,於1950年底,遷居到巴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