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和鄉的結果 展開

中和鄉

廣西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下轄鎮

廣西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中和鄉位於邕寧縣東南部,鄉政府駐中和街,距縣城34公里。中和鄉以種植甘蔗和製糖為主要經濟來源。常住人口2203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歷史沿革


中和鄉
中和鄉
1950年設中和鄉,1951年由靈山縣劃歸邕寧縣,1958年改中和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於邕寧縣東南部,距縣城34千米。1997年,面積176平方千米,人口3萬,以壯族為多,轄中和、那例、那才、周六、壇西、方村、平天、新安8個行政村。2003年末,總人口31987人,其中農業人口31094人。轄中和社區,那例、那才、周錄、壇西、方村、平天、新安7個行政村,共37個自然坡、332個村民小組。2004年改屬南寧市邕寧區。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001210中和社區
~201210那例村
~202210那才村
~203210周祿村
 ~204220壇西村
 ~205220方村村
~206220平天村
~207220新安村

地理環境


中和鄉位於邕寧區城區東南部,東南與靈山、橫縣兩縣交界。面積1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03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37個自然坡,332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中和街,距區政府所在地34千米,距南寧市52千米。南靈公路縱貫境內。 
邕靈公路縱貫全境。行政區域面積17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373.07公頃,其中,水田1810.07公頃,畲地563公頃。有林面積8652.6公頃,森林覆蓋率52.1%。2003年,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村民委員會共37個自然坡、332個村民小組。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29萬元。財政收入3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23元。全年水稻種植面積2866.67公頃(含變種),其中優質谷種植面積佔80%以上,糧食總產量1.66萬噸;甘蔗種植面積1200公頃,2002年~2003年榨季進廠原料蔗8.3萬噸。
中和鄉
中和鄉
全鄉總面積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萬畝,其中水田2.7萬畝;森林面積13.2萬畝,面上山塘水庫面積1590畝。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甘蔗是全鄉的支柱產業,是邕寧縣典型的產糧大鄉。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後,中和鄉緊緊抓住機遇,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落實到具體上、實實在在的項目上,按照“市場引路,政府指路,典型帶路”的工作思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經濟


中和鄉農業以種植糧、蔗為主,中和鄉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按照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不斷開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全年糧食產量達15830萬公斤;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甘蔗生產,甘蔗種植面積達1.5萬畝,進廠原料蔗6.5萬噸,木薯種植面積0.25萬畝,產量101噸(乾片)。
中和鄉黨委、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加大城鎮開發力度,2002年在邕靈公路旁開工建設了中和鄉舊城改造擴建工程,當年完成了“三通一平”、街道硬化、排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5萬元建設了中和鄉宣傳文化活動中心大樓;投資8萬元,推倒重建一座20蹲位的公廁;投資4萬元建設一個佔地600平方米的籃球場,投資22萬元建設了新的農貿市場,開發區內配套建設日益完善,中和街區面積逐步擴大,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文化


在中和鄉陡山村。有一座清代的民居建築,就是吳氏祠。吳氏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治十年(1871)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兩次重修。該祠是一組深3進、廣5間的磚木結構建築群,佔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10平方米。正面牌樓有巨匾“家承賜書”、“吳氏祠”懸掛。3幢建築之間,有庭院間隔,廊廡相連,布局嚴謹,渾然一體。屋頂上均建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檐角掛風鈴,風起,叮哨作響。其門、廳、欄桿、梁架、牆壁、窗戶、屋脊、瓦面,或彩繪神話人物,或陶塑珍禽異獸,或木刻山川風物,或石雕圖案花紋,題材廣泛,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其中,彩繪《八仙圖》、《太極圖》,浮雕《武漢三鎮》、《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群英會》,鏤空雕《金鼠戲葡萄》,陶塑《鳳凰》、《仙鶴》,石雕《獅子》等,尤為精細。吳氏祠被譽為“鄂東第一祠”,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


黨政建設
中和鄉
中和鄉
1.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建設新農村打牢物質基礎。沒有生產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沒有經濟基礎。堅持以發展生產來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堅持以發展來促進其它方面的進步。要把發展生產的立足點放在激發農民群眾創業的積極性上,增強其發展意識,提高其發展的能力,形成人人幹事創業、爭當致富能手的濃厚氛圍。
2.引導農民群眾在建設新農村中發揮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既是發展主體,又是受益主體。發展的力量來源於農民群眾,發展的成果也必須惠及最廣大農民群眾。只有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把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第一大事,採取切實措施,在生產發展的同時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過得安心、過得放心、過得開心、過得舒心。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健康指數、快樂指數和幸福指數。
3.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是要抓好“五個一”工程,即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領導班子、一個好的發展思路、一個好的創業氛圍、一套好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