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論

量論

量論,即指有關量之研究。梵語prama^n!a 之語義,可解作 prama^(正知)與 ana(作具),故量論即表示獲得正確知識之方法,及藉此方法所獲知之結果。

量之研究分為知識論與論理學兩方面,知識論系討論知識之起源、種類、性質,及其相互之關係等;論理學則研究論證之形式、過程等。於古代印度哲學諸派中,正理學派即以量之研究為主題,其‘正理’之名,梵語為 nya^ya,意謂‘以量為探究對象者’。然量之研究並不限於正理學派,亦包含於其他各學派之學說體系中。佛教之因明即相當於此。

概況


【量論】
量,梵語prama^n!a 之意譯。

應用


於因明中,量論不僅包含論理學,亦包含知識論。於古因明中,量論僅為佛教體系之一部分;而新因明之創始者陳那則進一步擴充量論之意義,陳那於其量論之代表作‘集量論’(梵Prama^n!a -samuccaya )之歸敬偈中,即讚歎如來為‘量之體現者’(梵prama^n!a -bhu^ta ),可知陳那之意,概以量論為佛教之本義。陳那之後,繼承此一學統者,有法稱、法上等大論師,此即佛教論理學派。
量論在探究‘確立正知之作具’上,最重要即考察量者、所量、量果(又稱量知)等三要素。量之種類,於印度各教派中看法不一,統括之,共有現量、比量、聖教量、譬喻量、義准量、無體量、隨生量、想定量、傳承量、身振量等十量諸說,其中佛教自古即用現量、比量、聖教量、譬喻量等四量,而佛教內之古因明則采現、比、聖教三量,至強調論理主義之新因明,則僅用現、比二量。現量表示直接之知覺知識,比量為考察合理推理以作為論據關鍵之演繹知識,佛教新因明即以此現、比二量為基礎,而發展其體系完整嚴密之論證法,蔚成東方哲學思想中一枝獨秀之知識論、論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