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墀

丹墀

丹墀,漢語辭彙。

拼音:dān chí

釋義:1、指古時宮殿前的石階,因其以紅色塗飾,故名丹墀。2、指官府或祠廟的台階。

含義


[red steps leading up to a imperial palace] 宮殿前的紅色台階及台階上的空地:玄德具朝服拜於~。——《三國演義》

引證解釋


1、指宮殿的赤色台階或赤色地面。
張衡西京賦》:“右平左墄,青瑣丹墀。”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
《宋書·百官志上》:“殿以胡粉塗壁,畫古賢烈士。以丹硃色地,謂之丹墀。”
唐 李嘉佑 《送王端赴朝》詩:“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睿想丹墀近,神行羽衛牢。花門騰絕漠,拓羯渡臨洮。
唐李頎《贈別穆元林》:貳職久辭滿,藏名三十年。丹墀策頻獻,白首官不遷。
唐 李中 《獻中書韓舍人》:丹墀朝退後,靜院即冥搜。盡日捲簾坐,前峰當檻秋。
說唐》第五七回:“叔寶 來到丹墀,三呼萬歲。”
2、指官府或祠廟的台階。
《說岳全傳》第七回:“旗牌官領命,將五人傳入,到丹墀跪下。”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泰伯祠 ]三座門。進去一座丹墀。左右兩廊,奉著從祀歷代先賢神位。中間是五間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爐、燭台。殿後又一個丹墀,五間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