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耐德
傳教士梅理士之妻
梅耐德(Mei naide,Annette E. Thopson),於1853年出生在紐約波蒂奇鎮,幼年喪母,曾隨祖父母一同生活。1876年,為了繼母所生的聾弟弟能夠受到教育,梅耐德進入羅徹斯特聾啞學校成為教師。在那裡認識了在中國傳教的查爾斯·羅傑斯·米爾斯(一般譯作梅理士)先生,開始了一段影響中國聾啞教育發展的浪漫史。1887年在登州與丈夫梅理士開辦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
初到登州,施耐德抓緊時間學習中文,為創辦聾啞人學校做準備。她運用美國人教聾啞孩子時使用的方法,短短五周,她就學會了由220個漢字組成的190個句子,令她的中文老師大為吃驚。緊接著,施耐德著手為中國聾啞孩子編寫第一本教材《啟喑初階》。1886年,米爾斯夫婦的第一個兒子出生,辦學籌備工作因此耽擱。孩子一歲時得了嚴重的痢疾,一隻眼睛幾乎失明,施耐德的工作再次被迫中斷。兒子康復后,她重新開始籌備辦學。
1887年,施耐德用美國羅徹斯特聾啞人學校“無聲工作者”組織贈送的50美元,開始對外招生,就在煙台北部小城登州(今蓬萊)丹崖山下的一座平房裡,催生出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要知道,這比中國第一所官立學校——保定聾啞學校,早了22年。次年,學館取名“登州啟喑學館”。它是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的前身,中國的聾啞教育由此開始。
開學之初,只招來兩名學生:李三元和劉堂凱。施耐德分別給他們取名為“世界幸運兒”和“第一個”。劉堂凱進步神速,很快就學會書寫700個字,認識1330多個漢字,並能分辨出方言在音節上發音輕重的不同。施耐德不斷宣傳,派人四處調查、動員聾啞孩子來校就讀。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每當遇到一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但他們的嘴卻因聾啞而被緊緊地鎖住、他們的心靈得不到絲毫陽光時,我就恨不能拋下所有的一切,對他(她)說‘我想幫助你!’”
正當學校漸有起色的時候,1895年,施耐德的丈夫、終生致力於傳教事工和聾啞人教育事業的米爾斯去世,學校斷了經費上的支持,被迫停學。當施耐德計劃重新復學之際,唯一的女兒又因病不治而亡。這重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自己的信念,她克服種種困難,於1898年將學校遷至煙台。為了籌資建學,她的足跡遍布歐美與中國16座城市,通過不斷寫信、宣傳演說等,呼籲贊助,購置土地,興建了教學樓。起初僅有男生部,1907年增設女生部。1912年增設師範部,為各地培養師資。歷經幾十年的艱難奔波,最終建起了中國第一所男女混讀全日制正規的聾啞學校。
長期的勞累和憂慮,使施耐德的身體每況愈下,她患上了神經衰弱。但即使是在回國休假的日子裡,她也一刻沒有停止過募捐的努力。她隨身攜帶一百多張描述中國人生活的幻燈片,希望藉助它們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她不停地演說,每次總以一句“為了煙台啟喑學館”而結束。在美國休假的最後33天(1906年初)里,她共舉行了29次演講,寫了40多封信,接受了幾次會見,其間還去參加了幾次公益活動,其緊張程度可見一斑。她還被引見給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總統對她在中國所做的一切給予了高度評價。
1923年,年近70高齡的施耐德光榮退休了。美麗的校園、教學樓、兩所住處以及在中國其他城市逐漸開展起來的聾啞教育,都是施耐德憑著自己執著的信念和熱情,傾盡畢生精力所開創的事業。這一切都充分表明施耐德不愧為一個真正的聾啞教育開路先鋒、一個敢於實現夢想的人。煙台當局對施耐德在中國38年來的工作給予了極高的讚譽,稱她是“中國聾啞教育的先驅,她用自己全部的靈魂開創了這項工作,並通過自身的努力讓他人相信這項工作,直到聾啞學校成為關愛飽受折磨的聾啞人解脫痛苦的化身。”
但施耐德卻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她還沒能將煙台這所學校完全移交給中國人自己去管理。雖然退休了,她仍牽掛著中國的聾啞孩子,牽掛她為之獻身38年的聾啞教育。1924年,施耐德回學校看望學生們時,寫了一封公開信,在結尾,她懇切地說:“我把中國的聾啞人工作作為一份遺產留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夠繼承下去!”
1927年,施耐德被迫離開她深愛的中國。對於她來說,離開中國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在局勢混亂的情況下被迫離開,更是痛苦至極!中國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這裡留下了她太多的酸甜苦辣。在煙台,她結了婚,生下了三個孩子,又親手埋葬了深愛的丈夫和唯一的愛女。她創建並發展了中國的第一所聾啞學校,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聾啞教育事業。她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40多年,早已把自己當成了中國的一員。
1929年4月19日,施耐德逝世,享年76歲。她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受到了世界範圍的讚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師資培訓是施耐德對中國聾啞教育的一大貢獻。面對中國當時40萬之多的聾啞人僅有一所聾啞學校的狀況,她決定將師資培訓作為首要任務。從1898年至1941年間,學校多次組織師資培訓班,先後培訓教師44人,分別來自杭州、南京、上海、北京、成都、香港等地,其中還有一位來自朝鮮的平壤。這些人後來大都成為當地聾啞學校的創始人或骨幹教師,至1936年全國各類聾啞學校發展到47所,從而推動了聾啞教育在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開展。
由於引進國外先進的聾啞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實施教學,煙台啟喑學館建校時就擁有很高的起點。特別是1906年,施耐德的外甥女安妮塔卡特小姐的到來,使煙台啟喑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又上了新的台階,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學校的育人目標是“讓學生且得人生快樂,畢業以後,能寫能算,能謀生計,自立自養,不再專靠別人”。圍繞這個目標,著重強調語言、文字、工藝等教學。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唇讀及語言表達能力,藉助當時國外最先進的“貝利字”、“賴恩語音手勢”,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很大發展。施耐德曾帶聾啞學生到北京督學局考試,到全國巡迴演講,學生看口應答,不但獲得了獎牌,也引起了轟動,讓全社會對聾啞教育有了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