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固城鎮的結果 展開
-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轄鎮
-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轄鎮
- 甘肅省禮縣固城鎮
- 河北省隆堯縣下轄鎮
- 河南省清豐縣固城鎮
固城鎮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轄鎮
固城鎮,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轄鎮,省級經濟發達試點鎮,地處定興縣南部,東鄰楊村鎮、容城縣,南接徐水高林村鎮,西接姚村鎮,北靠柳卓鄉、肖村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總面積67.24平方千米。固城鎮總人口42751人(2020年)。
秦徠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初設范陽縣,治所在固城。1958年,合併為固城公社。1984年,改為固城鄉。1986年,固城鄉改鎮。截至2020年6月,固城鎮轄1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四街村。2016年,固城鎮被河北省確定為省級經濟發達試點鎮。
2011年,固城鎮農業總產值9.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工業總產值29.6億元。財政收入3200萬元。2018年,固城鎮有工業企業71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1個。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初設范陽縣,轄區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
西漢,為范陽縣。
新莽,更名順陰。東漢,為范陽侯國。
固城鎮在定興位置
三國魏黃初五年(224年),置范陽國。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復置范陽縣。
北齊武平七年(576年),范陽治所由固城遷至伏圖城(今百樓村北“官城”)。
1953年,建固城鎮和北罡上、南太平庄、北庄頭3鄉。1958年,合併為固城公社。
圖片
1984年,改為固城鄉。
1986年,固城鄉改鎮。
1996年初,閆台鄉(即閻台鄉)併入。.
固城鎮地處定興縣南部,距定興縣人民政府16千米,東鄰楊村鎮、容城縣,南接徐水高林村鎮,西接姚村鎮,北靠柳卓鄉、肖村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總面積67.24平方千米。
固城鎮地處冀中太行山麓衝擊平原,地勢較為平坦開闊。
固城鎮屬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和高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氣溫11.7℃;年日照268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551.5毫米,6至9月份佔80%。
截至2011年末,固城鎮轄南太平庄、北太平庄、南堤上、北堤上、二街、三街、四街、八街、三里鋪、馬家莊、國興、北庄頭、久安庄、北店、南店、台上、陳村營、南合庄18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固城鎮轄1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四街村。
固城鎮區劃詳情 | |||||
四街村 | 八街村 | 馬家莊村 | 南罡上村 | 南太平庄村 | 久安庄村 |
二街村 | 國興村 | 三里鋪村 | 北罡上村 | 北太平庄村 | 北店村 |
三街村 | 台上村 | 北庄頭村 | 陳村營村 | 南合庄村 | 南店村 |
截至2011年末,固城鎮轄區總人口50360人。總人口中,男性24742人,佔49.13%;女性25618人,佔50.87%;14歲以下7876人,佔15.64%;15~64歲39893人,佔79.22%;65歲以上2591人,佔5.1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0015人,佔99.31%;少數民族人口345人,佔0.69%。2011年,固城鎮人口出生率12.59‰,人口死亡率5.92‰,人口自然增長率6.6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99人。
截至2018年末,固城鎮戶籍總人口55862人。
2021年7月20日,定興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固城鎮人口數為42751人。
2005年,固城鎮生產總值完成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業總產值1.9億,比上年增長2.8%;工業總產值9.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
2011年,固城鎮農業總產值9.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工業總產值29.6億元。財政收入3200萬元。
2018年,固城鎮有工業企業71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1個。
固城鎮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小麥,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種植基地,即北庄頭設施蔬菜種植基地、陳村營優質辣椒種植基地、北太平庄鮮桃種植基地、久安庄蒜苗種植基地、北店優質麥種植基地。
2011年,固城鎮耕地面積65000畝,種植業以小麥、玉米、棚菜、林果為主糧食總產53670噸。以北太平庄村為主的南北太平庄優質桃種植基地,達到3000畝;以北庄頭為主的設施蔬菜種植基地,達到6000畝,每年生產甜椒、黃瓜、西紅柿等蔬菜3萬噸;以北店為主的優質麥種植基地,全鎮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0000多畝;以陳村營村為主的優質辣椒種植基地,達到1000畝;以久安庄村為主的蒜苗種植基地,達到800畝。
固城鎮畜牧業以飼養雞、生豬、羊、牛為主。2011年末,固城鎮肉雞養殖戶1256家;養豬專業戶551家,豬存欄30000頭;養羊專業戶192家,羊存欄11600隻;養牛專業戶62家,牛存欄1550頭;畜牧業產值9225萬元。
固城鎮工業以鑄造、機加工、化工、建築、補花紡織、水暖安裝、印刷行業為主,產品有機器模型、鋁合金建材、空調設備、抽紗製品等,初步形成了鎮區、北太平庄、閆台、地調五處等工業小區。
2011年,固城鎮工業小區有293家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8000多人。機械加工、鑄造、精密鑄造、機械製造、工藝品加工、印刷、化工、高科技製藥等已發展成為支撐鎮經濟的“四梁八柱”產業,年產值59125萬元。
2011年,固城鎮工業總產值29.6億元,年均遞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10.5億元。
2011年末,固城鎮沿107國道形成有汽修汽配、日用百貨、農資農藥、五金家電、婚紗攝影、服裝加工、通訊器材、餐飲洗浴等200多家店鋪的商貿服務區,有集服裝鞋帽、五金日雜、日用百貨及農產品交易一條街。
徠2011年末,固城鎮有商業網點685家;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6億元,效益5000萬元。
2011年末,固城鎮有2個農村信用合作社、1個郵政儲蓄銀行、3個金融網點。
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固城因在范水(金定興縣固城鎮雞爪河)之北而得名范陽。固城鎮因鎮政府原駐地為固城村而得名。
觀音鎮龍泉寺碑
固城鎮,又名龍泉鎮,前秦時井水泛濫,為民造成危害,龍泉寺建觀音殿廟宇坐鎮,此泉不致。
2張
圖片
金章宗在位時下詔重修。元時統管萬戶韋政挖井重修。
鐵瓦寺
鐵瓦寺,又稱永安寺,始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n),位於固城鎮西北角,佔地約12000平方米。前有山門,門內左右各有一個比丘僧守門,俗稱站帥。院內有東西配殿,殿內各有兩尊泥塑,稱四大天王,正殿坐北朝南,殿內有如來佛和十八羅漢。高達5米的如來佛坐在正面面南背北,十八羅漢分列兩邊,身高約兩米,都是生鐵鑄成。
永安寺山門和正殿屋頂全部為鐵瓦覆蓋,故稱鐵瓦寺。正殿瓦壟二百七十二條,鐵瓦數字不詳。所有鐵瓦都各鑄獻鐵人姓名、籍貫(州、縣、村),每塊各異,無一相同。
固城鎮境內有107國道、京港澳髙速公路、京廣鐵路縱貫南北,容固、固德公路橫亘東西。011年,固城鎮鎮區道路總長度20千米,大型橋樑1座;鎮區客車站點3個,通往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區。
圖片
2011年末,固城鎮有幼兒園35所,在園幼兒2590人,專任教師140人;小學13所,在校生2318人,專任教師246人;初中2所,在校生890人,專任教師11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固城鎮教育經費達4684.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4315.5萬元。
2011年末,固城鎮有文化站1個;圖書閱覽室藏書1500餘冊,收藏書畫作品200餘幅;文化娛樂室配有乒乓球桌、電視機、VCD機等器材80件套;成立書畫社、象棋協會、乒乓球協會、戲曲藝術協會。各村有劇團、劇社,傳統劇種有評劇、京劇、河北梆子,並有雜耍、獅子會、大秧歌等娛樂項目。八街、三里鋪等9個村建成農家書屋。5個行政村有文化廣場。
2011年末,固城鎮有鎮直屬衛生院1所,專業醫師18名,配有B超機、X光機等大型醫療診療器械。村級衛生所、個體醫療點47個,從醫人員55人。新農合參合人數45268人,參合率超過90%。
2011年末,固城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7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76戶,醫療救助51人次,五保供養37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3人。2011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5%。
2011年末,固城鎮有郵政網點1個,村村設有郵政投遞點,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戶5632戶,行動電話用戶13500戶。
2011年末,固城鎮鎮區有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2台;架設光纖電纜20多千米,有線電視信號進村入戶。
(築“黃金台”招攬天下賢才)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春秋戰國時燕國第39任君主。燕王噲之子,曾經在趙國做人質,子之之亂平定后,由於原先的太子平被殺,遂由趙武靈王派送重兵回國即位,史稱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即位后招賢納士,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朝鮮、真番,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前279年,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幫燕昭王招攬天下賢才)
郭隗,(約公元前351年~公元前297年),戰國中期燕(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秦始皇統一燕國,燕國召攬的人才紛紛外地避世,為懷念此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後世走到哪裡都稱自己為范陽人或范陽堂,范陽美名傳天下,范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影響了中華歷史2000多年。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燕國太子。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秦滅韓前夕,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受辱後於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國。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并之勢,曾策劃過荊軻刺秦王事件,事情敗露后,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合縱攻齊)
樂毅(yuè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合縱攻齊)
劇辛(?―公元前243年),趙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燕國將領。在戰國歷史上,劇辛不是一般人物,當年在趙國也出仕過趙武靈王。劇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著名的《劇子》,亦稱《處子》九篇。劇辛與龐煖友善。聞燕昭王下詔求賢,乃由趙赴燕。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家代表人物。聞燕昭王下詔求賢,乃由齊赴燕,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我國最早的音樂家)
高漸離,(生卒不詳)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人,荊軻的好友,擅長擊築(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后,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荊軻刺秦王)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范陽盧氏由來)
盧敖(約公元前275年-前195年),號雍熙,秦始皇召為五經博士,居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為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盧敖後代有:盧綰(被劉邦封為燕王)、盧植(劉備的老師)、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慧能祖師(俗姓盧,祖居范陽)
(向韓信獻三分天下之計)
蒯通(kuǎitōng),本名蒯徹,(生卒不詳),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改為通。代表作品:《雋永》論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權變之術,也加上自己的評論,著書立說,號稱《雋永》。
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後被劉邦捉拿后釋放,后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後裔。
(東漢末年名臣)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后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張角交戰,后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后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尚書。后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唐代時配享孔子,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家族。
(涿州酈姓始祖)
酈炎(公元150年~公元177年)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人。秦漢之際策士酈食其之後嗣。精通音律,很有文采,應對敏捷,善辯,眾人服其能。靈帝建寧、熹平年間,州郡多次召用,都未應詔。平生擅長寫詩,詩文多寫個人抱負和懷才不遇之感憤,有《大道》、《靈芝》詩二首存《後漢書》文苑列傳、本傳。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170年),從范陽遷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為涿州酈姓始祖。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因妻家訴訟入獄,炎病,不能理對被囚。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死於獄中,年僅28歲。尚書盧植為其作辭哀悼,彰其美德。炎自幼聰穎過人,十四五歲時就已著書多部,可惜存世者不多。其中以《見志詩》著名。
(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酈炎後代有:酈道元,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
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聞雞起舞成語人物之一)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保定市淶水縣)人,其故里是定興縣祖村(現分為:北祖村店村、南祖村店村),東晉軍事家。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后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
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聞雞起舞
祖逖與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時,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聽到雞叫,認為這是上天在激勵他上進,便叫醒劉琨道:“此非惡聲也。”然後與劉琨到屋外舞劍練武。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逖後代有: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沖之,(429-500),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曆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初唐四傑)
盧照鄰(公元636年-公元680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推敲一詞由賈島而來)
賈島(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大英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宋朝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后,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后,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民族英雄、張柔之侄)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河內村)人。少從張柔戍杞,有罪,遂奔宋。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兵敗崖山海戰,因颶風毀船,溺死於平章山下。
(保定府建造者、張世傑的叔父)
張柔,(1190年~1268年),蒙古窩闊台汗、蒙哥汗時將領,字德剛,定興縣人,金末元初時期中國中原地方武裝首領之一。
金朝為了抵禦蒙古,竭力籠絡河北地方武裝。金中都經略使苗道潤先授張柔為定興令,后升他為清州防禦使,后又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又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六月,苗道潤為賈瑀所殺,張柔檄召苗氏部曲於易州軍市川集會,決意復仇,得到擁戴。金廷聞知,即任張柔為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正當張柔集緒軍隊討伐賈瑀時,蒙古大軍已進入紫荊關。八月,張柔率軍迎戰於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眾降,仍受任舊職。
張柔又作為蒙古的部將,攻下易州(今河北易縣)、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縣)。賈瑀盤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斷,終於投降,張柔遂剖賈瑀之心以祭苗道潤。
張柔歸順蒙古之後,保州因戰亂,已是一片廢墟,張柔對州城重新營建,規劃市井,營建民居,修建城垣,並引護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澇防旱,修蓮花池,建書院,遷廟學,利交通,利農商工,改善生產條件和居民的生活環境,使保州城得以復興,成為“燕南一大都會”,奠定了保定舊城的基礎,歷經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無太大的改變。
(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西廂記》作者)
王實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詳。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辭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