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鄉

安徽安慶宿松縣下轄鄉

五里鄉是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下轄的一個鄉。素有“十里桃源”的美譽,是宿松的東大門,西接縣城,南臨龍湖,北靠鑿山。全鄉轄六個行政村,共二萬八千人口,國土面積五十平方公里,耕地面積二萬四千畝,林場面積一萬七千畝。省道宿復公路貫穿東西,五桃公路穿境而過,村村通全面硬化,組組通全面砂石化,交通便捷。

鄉鎮概況


宿松縣五里鄉辦公大樓
宿松縣五里鄉辦公大樓
五里鄉位於宿松縣城東,已與縣城連成一片,是唯一有縣內公交車直達的鄉鎮,鄉內各村到達縣城均十分方便。全鄉國土面積50.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1公頃。現轄6個行政村,總人口2.8萬人。省道宿復公路橫貫東西,五桃公路穿境而過,兩道串連雷萬、雷六兩條水泥路,將全鄉各村組連接。距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宿松火車站咫尺之遙,交通十分便捷。
五里鄉素有“十里桃源”之美譽,前是龍湖,后靠座山。良田千頃,果林萬畝。五里民風淳樸,社會和諧,五里人堅持正義,崇尚科學,助人為樂,舉止文明。社會協調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積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閃耀著文明的靈光。清朝翰林院編修,兵部主事,與曾國藩交誼甚篤的石廣均是該鄉萬緣墩人。安徽當代著名書法家,老紅軍黎光祖誕生於此。太白書台坐落在金龍村,舊為宿松十景之一。太子廟(即梁儲宮)建於1622年,有遺址可見。
放眼今日五里,樓宇林立,花木掩映,集鎮成街,闊道縱橫,民殷鄉富,政通人和。小城鎮和小康村一體化格局正在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顯現。

行政區劃


現轄五里村、牌樓村、金龍村、六圩村、萬元村、黎沖村等6個行政村。
五里村與縣城隔河相連,是五里鄉政府及政府機關所在地。縣城孚玉東路和人民東路正向福地延伸,宿復路以北劃歸城區管理。全村佔地5平方公里,有49個村民組,常住人口8000餘人。有工業企業10多家,如五裡面條廠、五里塑編公司、鑫宇服飾、天盛建材、鑫鵬飛制衣廠、嘉皇服飾、節能制磚廠、宏業開發公司、五里建材廠、三和建材公司等以服裝、建材為主的產業群正在形成。村內交通十分便利,宿復路、五桃公路、五橋公路和雷萬公路貫穿全村,組組通砂石路。三相電遍布全村,寬頻、電信、自來水、有線電視已普及千家萬戶,社會治安秩序穩定,村內民風純樸,人民安居樂業。
牌樓村位於五里鄉東部,距宿松縣城僅六公里之遙,省道宿複線和縣道五桃線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全村現有32個自然村民組,人口4800餘人,版圖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0餘畝,退耕還林1600餘畝。小二型水庫座落在牌樓村,釣魚台水庫乾渠九許乾渠穿村而過,全村共有無公害西瓜、大棚蔬菜種植基地600餘畝,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境內現有久負盛名的牌樓小學和響堂希望小學。麥香村食品有限公司、久久紅木業、先鋒新型磚廠、奇聖養蜂專業合作社、興農生豬養殖廠、安慶市藍天實驗學校、五里派出所等企業和單位都落戶在牌樓村。
金龍村地處宿松縣城東南,緊靠白洋河,與浮玉鎮聯盟村、古塔社區相鄰,全村現有國土面積5.16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帶,三面臨河,是一個典型的城郊村。全村現有四十個村民小組,1073戶,農業人口4563人,耕地面積3265畝(其中水田2001畝,旱地1624畝)。山林面積580畝,水面520畝。
六圩村東臨龍湖圩,西臨二郎河,南臨龍湖圩,北臨金龍村、面積5.6平方公里,屬於低洼平原。全村現居住1148戶,農業人口4450人,共4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000畝,其中水田3300畝,旱地700畝。雷六公路穿村而過,另有8條主幹通道通往各個村民小組,雷六路是水泥路,其餘都是沙石路。
萬元村位於宿松縣城東部,前依龍湖,后靠宿復公路,幅員遼闊,物產豐饒,山青水秀,人傑地靈,魚米之鄉。村以村委會所在地萬元墩而命名,2004年由原楊樹村、萬元村、橫港村合併而成,轄43個村民組,居民1373戶,總人口5619人。全村為湖邊丘陵地區,灘頭壠田肥沃,嶺崗易乾旱,國土面積1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00多畝,山場3200多畝,多為人工新造松林、經果林。
黎沖村位於宿松縣城東,宿複線10-15公里處,區域面積6.8平方公里,22個自然村莊,736戶,3398人,耕地面積2400畝,屬丘陵地帶。農民收入主要靠傳統的種植業和外出打工收入。

基礎設施


宿松縣五里鄉地圖位置
宿松縣五里鄉地圖位置
五里鄉積極進行基礎建設工程。一是全力推進村組道路建設。五里鄉黎沖村多方籌集資金,先後建成了3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面和9.8公里村組通砂石路面,同時加強對村級公路的管理,逐步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對不同級別道路採取不同的建設和養護方式,確保建成一條,養好一條,保護一條。二是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按照“村出資、組配套、戶出力”的原則,對10口當家塘進行全面改擴建,對所有水利設施進行修繕,對死水田和小塊田進行改造,確保旱澇保收。三是積極爭取幫扶,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在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完成學校教學樓、操場、升旗台、遠程教育室以及道路、廚房、廁所等配套設施改造工作。四是積極爭取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在中心村建一個集中式供水點,可解決160戶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經濟發展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該鄉始終堅持發展生產是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地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範帶動,整合資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品,加快“一村一品”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堅實基礎。一是大力發展蘑菇生產,帶動農民增收。依託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京洲食品有限公司,投資30多萬元,建成蘑菇大棚30個。為把蘑菇這一新興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成立了蘑菇協會,全方位為菇農提供技術及信息服務,使蘑菇種植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該鄉多次邀請縣農技中心人員為農民舉辦科技培訓班,現場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三是認真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按照“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的目標要求,努力把全鄉50歲以下的農村黨員中80%以上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全體村民組長培養成為本村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