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鄉

湖北省鶴峰縣下轄鄉

五里鄉,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位於鶴峰縣東南部。毗鄰五峰縣灣潭鎮,東鄰湖南省石門縣,西南分別與本縣容美鎮燕子鎮走馬鎮接壤。全鄉總面積378.8平方公里,人口22310人。

概況


鶴峰縣轄鄉。位於縣境東部。面積38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318人(2010年六普)。轄2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五里坪。鐵家嶺海拔1725米。

沿革


鄉以駐地五里坪得名。解放前屬三區(燕子區)。解放后改為二區(燕子區)。
1958年屬五星公社,1960年改五里區。1975年撤區並社,分為六峰、五里兩個公社。
1984年撤社,合併為五里區。
1995年,五里鎮面積68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五里、瓦屋、紫荊、金鐘、青山、千斤園6個行政村;楊柳鄉面積41.1平方千米,人口0.2萬人,轄楊柳、讓口、扎雞、南村村4個行政村;尋梅鄉面積35.7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水泉、板栗、十字路、尋梅、梅山、水桶6個行政村;六峰鄉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上六峰、下六峰、三路口、金雞溝4個行政村;下洞鄉面積49.4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金倉、中坪、后坪、柏榔4個行政村;潼泉鄉面積104.4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潼川、湄坪、紅魚、雉雞、陳家5個行政村。
1996年撤區並鄉,設立縣轄五里鄉。
2005年,鄉政府駐五里坪,人口2.2萬人,面積384.1平方千米,轄五里、瓦屋、紫荊、金鐘、青山、楊柳、南村村、水泉、十字路、尋梅、上六峰、下六峰、三路口、中坪、后坪、柏榔、潼泉、湄坪、紅魚、雉雞、陳家21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8201:~200 220青山村 ~201 210金鐘村 ~202 220瓦屋村 ~203 210紫荊村 ~204 210五里村 ~205 220楊柳村 ~206 220南村村 ~207 220水泉村 ~208 220十字村 ~209 220尋梅村 ~210 220雉雞村 ~211 220陳家村 ~212 220潼泉村 ~213 220湄坪村 ~214 220紅魚村 ~215 220下六峰村 ~216 220上六峰村 ~217 220三路口村 ~218 220中坪村 ~219 220后坪村 ~220 220柏榔村

農業大鄉


全鄉耕地面積34552.24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1.6畝。全鄉耕地多呈小塊盆地狀分佈於群山之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分,雨量充足。適宜的自然氣候造就了五里“農業大鄉”的光榮稱號。
鶴峰縣金泰牧家庭農場,2015年度全州優秀家庭農場。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的五里鄉南村村。
歷史背景
“自漢歷唐,世守容陽。”元至正十年(1350)設立四川容米洞軍民總管府,自古容美設官之始,方有五里的歷史記載。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田土王在五里鄉南村村設立行棧,即土司南府,當地經濟文化進入鼎盛發展時期,此期間著名詩人顧彩自南村入容美,行至南村,見當地物產豐饒,而民風古樸,且食習簡素時說:“物貨很好,缺少佐料,不善烹調。”

革命老區


鶴峰縣五里鄉概貌
鶴峰縣五里鄉概貌
五里革命老街位於五里集鎮中心,在土司年代已經形成,清光緒年間,廣商林紫宸派員設庄採辦紅茶,往來商賈頻繁。五里更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元帥率領的革命隊伍在這裡打土豪、分田地。1931年4至9月,是中共湘鄂邊特委機關和湘鄂邊五縣聯合政府所在地,建有紅軍被服廠、共青團湘鄂邊特委機關、湘鄂邊蘇維運籌運籌埃商會合作社等,五鶴游擊梯隊、紅軍駐軍舊址、收編川軍談判舊址等革命舊址保存完好。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給這裡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生活富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地理


五里鄉位於湖北鶴峰縣東南部,毗鄰五峰縣灣潭鎮,東鄰湖南省石門縣,西南分別與本縣容美、燕子、走馬接壤。全鄉國土總面積378.8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全境皆為山區,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平均海拔1100公尺,是典型的二高山地區,兼有低山河谷,呈立體分佈。

基礎建設


五里鄉的煙水配套工程惠澤全鄉9個行政村,建設容量共12600立方米,大小水池共11口,其中5000立方米的大水池一口。2000立方米的水池3口,500立方米以上的水池7口,該鄉鋪設管網120000米。煙葉基建工程極大地改善了項目區的煙葉生產條件和煙農的生活條件,深受項目區煙農的歡迎,讓煙農從該項目中真正受到效益、得到實惠。

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五里鄉兩萬多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建設“六大一強”縣奮鬥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動力,解放思想,銳意創新,以10000畝煙葉、10000擔茶葉、10000畝銀杏、10000隻山羊的“四萬”工程基本形成,人民生活富裕,鄉域財力不斷壯大。

人文古迹


五里鄉當地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形成了濃郁的民間文化。地方戲曲有“滿堂音”、“儺戲”,地方民歌有“號子”、“田歌”、“風情歌”,地方舞蹈有“跳喪舞”、“耍耍”、“扁擔舞”等;地方古迹有土司田舜年始建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百順橋,橋碑上有田舜年撰寫的本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晉見康熙大帝的經過,還有道光年間建造於五龍山山頂的五龍寺、同治年瓦屋進士府,
還有位於南村的土司府南府舊址、位於湄坪五組的烽火牆,近代的文物有著名的五里坪革命舊址群。

旅遊景點


該鄉旅遊主要景點:
五龍山
五龍山地處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潼泉管理區湄坪村,距縣城約40公里,五龍山主峰海拔高度為888.8米,都是懸崖峭壁相連而成,高山深澗、群山逶迤,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環境,堪稱鶴峰“小張家界”。又因深山路難覓,故有中國古桃源地的“深閨秀女”美稱。五龍山由五座主峰構成,每座主峰頂上都有一巨石拔地而起,形態各異,像擎天大柱,昂首向天,吞雲吐霧,又似五條巨龍,緊緊圍繞主峰,因而美名曰“五龍山”。
五龍山巍峨挺拔、秀麗如畫,遊人行走山間,舉目四望,看到的都是翠綠、碧綠、墨綠的樹葉。從山麓到山頂,沿途古木參天,流泉飛瀑,景色清幽,風景獨秀。美麗怡人的自然風光,積聚了大自然的神韻和動人的神話傳說。據記載,早在明朝末年,就被四川峨嵋山人范一真看中,他帶領寺院禪師彭芝伯、文公道人魯合庭在此山選址修建寺院和廟宇,傳承華夏佛教、道教文化,以祈禱天下平安,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如今還完整地保留著很多文明古迹和遺址。當地還留傳著“古代五條飛龍盤踞五龍山”的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
鶴峰縣五里鄉五龍山
鶴峰縣五里鄉五龍山
五龍山呈現出險、絕、奇、秀、等諸多美的形象,其重要景點有觀音座蓮、石門、龍冠一炷香、一對蠟、斷山橋、蔣庄岩、三義洞、仙龍爬壁、龍女洞、仙人洞、犀牛洞、洞中樹等奇景,有天然噴泉,還有溫泉、七眼泉等自然景觀,在晴天還可以雲海觀日,特別是在晴天早上看五龍山雲海,格外使人陶醉,令人流連忘返。
古鎮南村
走進五里鄉南村,使人彷彿可以探到歷史的足跡,同時也可以體會到“雞犬相聞”的桃花源的意境。春季時,桃花、李花、油菜花盛開,紅、白、金,燦爛無比,間有翠綠的洋芋苗、茶樹等地畦排列,色彩滿目;再有山間散落的吊腳樓,小橋流水人家,荷鋤的老農,風光無限,引人入勝。
尋訪歷史的遺跡:古鎮街頭的古樹還在,燕喜洞的麻條洞門仍然完好,張飛廟雖已被毀,但其遺址尚存。南村後山有一聳峙的高峰,最高處有1606米,當地老百姓稱謂麻王寨,說是容美土司王在南村設南府時,在山巔築有大寨、烽火台,因山峰高峻,看得極遠,北望巴蜀,東觀荊楚,南矚瀟湘,西瞭黔渝,一旦有狼煙燃起,便要號令士兵作好戰事準備。麻王寨下面的半山腰有一四方平台,號為桌子岩,據說是田舜年的讀書台。讀書台建在遠離人群,懸崖高聳之處,目的是讀書時必要有安靜的環境。田舜年當年苦讀詩書,不受任何干擾,連吃飯都是由隨從弄好後用繩子提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