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

思想起

徠《思想起》是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鮑爾吉·原野。

歷史沿革


傳說18徠75年(光緒1年)清朝在恆春設縣之後,從中國廣東汕頭移民來台的巫元束、巫永聲父子於恆春龍鑾潭邊之“跳石山”燒炭維生,因思念故鄉,而在閑暇時唱歌自娛,就哼唱出《思想起》曲調。但有音樂學者認為是台灣西部平原的漢族移民,在恆春墾荒之際所唱出的思鄉曲。《思想起》在恆春出現的年代,應在恆春設縣之後,並可確定這是早期漢人移居台灣恆春后所傳唱的歌曲。1926 年出版的《恆春案內志》所刊載之〈恆春地方特有之歌——スイシャンキ〉,記載有《思想起》的歌詞,應是目前有關恆春民謠最早的文字紀錄。1930 年代出版的台灣歌仔戲唱片《正有福賣身葬母》中,為表達思鄉的情節,曾以此曲做為戲劇中的唱腔。
1950 年代之後,開始出現以流行歌曲方式演唱的《思想起》唱片,從此逐漸在台灣各地流行。然而被認為失去其有的民歌本色,於是展開“民歌採集”行動,終於在恆春找到真正的民謠傳統。《思想起》的基本歌詞結構為七言四句型,歌頭必以“思想起”(發音較接近“思雙枝”su1-siang1-ki1)起句,二、三、四句以“啊喂”或“唉唷喂”收句。恆春民謠歌手在演唱《思想起》時,所唱的基本曲調相同,但出現兩種不同的拍法。其一為自由節拍的徒歌清唱,陳達的表演系屬自由拍的形式,但是並非清唱,是以月琴自彈自唱。以規則拍演唱的《思想起》多為二拍子形式,常以殼子弦或月琴伴奏,演唱前先呈現一段樂器前奏,每段之間有過門(即間奏)。
音階構成不論以何種拍法演唱《思想起》,其曲調皆系以五聲徵調式音階構成。除歌頭之以re ↗re’完全八度音程大跳構成的“思想起”引句外(亦有以re ↗ mi’大九度音程構成),其曲調結構系依歌詞四句為一段(葩),即一段由四個樂句(a、b、c、b’)組成。四個樂句的落音(即結束音)固定為la、sol、re、sol,特徵旋律型為第二、四句尾以re ↗ mi ↗ sol(唉唷喂)構成的上行旋律型以及第三句尾以la ↘ sol ↘mi ↗ sol ↘ re(唉唷喂)構成的下行旋律型,另全曲曲調常見以re ↗ do’構成的七度上行大跳音程亦可視為其演唱特色。全曲可做多次重複演唱,但以兩段式較普遍。全曲演唱音域為re ↗ mi’構成之大九度音程。(按:↗表旋律上行,↘表旋律下行;音名右上方加一撇,表高八度音程,如re’是指re的高八度音。)

歌曲歌詞


思想起
作詞:許丙丁
作曲:恆春民謠
思啊想起 楓港過去呀伊嘟是車城
花言巧語呀伊嘟未愛聽啊噯喲喂
阿娘仔講話若有影噯喲喂
噯喲刀槍做路也敢行啊噯喲喂
思想起 甘蔗好吃伊嘟雙頭甜
大某那娶了啊伊嘟娶細姨噯喲喂
細姨仔娶來人人愛噯喲喂
噯喲放舍大某那上可憐啊伊嘟噯喲喂

補充說明


台灣歌曲《月琴》中第一句歌詞“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也提及“思想起”,這首歌曲原唱鄭怡,之後已故歌手張雨生以現場版的《月琴》尾端“飆高音”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