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由林奕華導演,李心潔王耀慶楊祐寧主演。聖經里有兩個偉大的建築;一個是巴別塔,一個是諾亞方舟;前者承載了人的狂妄,後者承載了人的謙卑。站在命運的交叉口,是應該狂妄的征服它?還是該謙卑的接受它。

話劇簡介


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名稱: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導演:林奕華(香港) 故事/創作總監:張艾嘉(香港) 主演:李心潔、王耀慶、楊佑寧
作為香港特區委約創作敬獻世博的文化大禮、這部被喻為林奕華“城市三部曲”收官之作的舞台劇《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曾於今年7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演出4場,並開出提前一周全部售罄的紅盤,這跟該劇的黃金創作陣容不無關係。該劇由香港導演林奕華操刀,金馬影后李心潔領銜、王耀慶、楊祐寧兩大型男助陣。尤為讓人期待的是,這出探究人與建築、建築與幸福的關係的作品,邀得同為金馬影后且編、導、演俱佳的張艾嘉執筆,要讓都市人看清他們正追尋的“幸福”。

創作背景


“非常林奕華”之《遠大前程》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
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撰寫於1860年,亦即是首屆倫敦世博會舉辦之後的十年,其中的意思是標誌著工業革命的高峰,人類將會面對一個社會角色和自我價值的重大轉變。
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來臨之前,西方文化將人類的最大價值建立在為宗教服務。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是現代化。人變得“實際”、“功能”,於是由教育、家庭到自我價值,都受到功能主義的洗禮。
所以,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期間,西方文明的精神標誌是“教堂”(天主教)。到了二十世紀,經歷了都市化的發展,現代人亦從對宗教的膜拜變為對物質的追求,於是,大型商場已取代教堂,成為現代人的精神標誌、趨之若慕的聚集場所。
今日,重讀狄更斯的《遠大前程》,男主角Pip藉一筆意外橫財,跨越階層,用今天媒體的術語形容,就是忽然成功。成功帶來的利益,除了物質享受,更有身份地位。身份地位在現代人心目中,正是認同城市發展的重要投射。換句話說,遠大前程不一定是等於為了造福人類而對自己有所期許,卻是因為希望滿足個人慾望而產生的虛幻妄想。
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前瞻性,《遠大前程》從出版至今已150年,與非常林奕華在06年創作的舞台劇《包法利夫人們》的原著幾乎同時期出版,兩部小說對於現代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慾望,猶如鏡子,反映出“城市”在建構現代人的價值,以至塑造他們的靈魂扮演了有多重要的角色。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正好讓我們反省一下,在建設城市的美好願景之下,現代人其實要面對多少“已經看見和不可預知的未來”。

故事情節


安琪和小鬼是一對多年的好搭檔,他們專門扮演情侶,在不同的場合里替不同的公司演出完美的愛情生活。譬如,在新房產推出時——他們會扮演去搶購房子的新婚夫婦;在新車展覽會上——他們是去挑選座駕的未婚夫妻。他們準確無誤的演出讓人熱淚盈眶或者大跌眼鏡的求婚戲碼,但私底下卻是一對互相依賴又彼此嫌棄著的男女。因為,安琪永遠在等待那個白馬王子的出現,而小鬼也一直相信自己終究會成為天王巨星。
一天,在一個新樓盤的發布會上,他們又出現。安琪是懷孕五個月的太太,小鬼是事業正在起步的小老闆。當這個美麗的小女人在樣板間里飛來飛去、指手劃腳的想象怎樣改造這間新居時,小鬼也忙碌的扮演那個衝進衝出打電話,要看合約的男主人。他們的演出永遠那麼完美,客人們不知不覺的跟進買下,其中有一個男人從頭到尾都在欣賞著安琪,他,就是這個房子的建築師「摩西」。
這是摩西的第一個建築作品,不知為何他被安琪吸引著,他喜歡她懷孕的樣子,喜歡她無拘無束、毫無顧忌的評論著樣板間的構造、擺設,他知道這只是一場演出,但他還是喜歡她。他花錢請她再去另一個空間里表演一個女人在房子里的幸福感,一瞬間,他的靈感全都來了。這個名為“理想家園”新作品給他帶來了成功和名望,同時,也把安琪從小鬼的身邊帶走。
沒有了安琪的小鬼,發現自己好像一直是愛她的,但當他走到摩西的家門口去找安琪時,他怯步了。
住進了摩西家的安琪卻住不進摩西的心,在這個美麗的房子里,她不可以碰任何東西,改變任何裝飾,不可多一樣也不可少一樣。他給了安琪一間房間,有時他們在一起,有時他要一個人,他讓安琪感覺遙不可及,但在太多的方面他又讓安琪感覺滿足,她想離開卻又走不掉。
安琪開始常常打破東西,她去看醫生......某些東西在你猝不及防的時候悄悄的,緩緩的改變了那些看到的抑或看不到的未來......
幸福與羅馬一樣,都是一天建成的。女人的叫眼光,男人的叫視野,誰能看見更遠的未來?

主題思想


關於幸福
《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是一個關於前程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故事、是一個關於你所追求的幸福的故事。
“寶貝”(李心潔)和“小鬼”(王耀慶)是一對好搭檔,他們專門扮演完美情侶在新房、新車銷售會上“展示幸福”,“感染”年輕的顧客們在不知不覺中買下住房或車子。私底下,寶貝和小鬼卻是一對互相依賴卻又彼此嫌棄的男女,都覺得會有比對方更好的選擇。終於寶貝遇上了年輕的建築師摩西(楊佑寧),摩西迷戀寶貝在表演幸福時的那種陶醉模樣,他搭建了一座“宮殿”讓寶貝能有更大的幸福。而住進摩西家的寶貝卻住不進摩西的心,美麗的大房子有寶貝所嚮往的一切,但她卻丟失了那種幸福感,某些東西在猝不及防時候悄悄的、緩緩的改變了那些看到的抑或看不到的未來……
“成年人總喜歡把幸福想象地很複雜,但到頭來當你發現你內心真正的渴求時,會發現其實幸福很簡單。”總是能看透城市人內心矛盾糾葛的林奕華,在談及當下瀰漫於都市的“浮華風”時坦言,“如今人們追求的很多東西,其實並非是其內心的觀照,只是外界賦予你對幸福的認知。”他舉例說:“就好像我們小時候愛玩的搭房子,那個有屋檐的房子、那個象徵家的房子就是我們認為的幸福所在。至於那些令人羨艷、人人追逐的‘億萬豪宅’,有多少人想過這究竟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別人認為你需要?”
關於未來
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未來《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狄更斯的同名作品,“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撰寫於1860年,正是是首屆倫敦世博會舉辦之後的十年,那時正值工業革命的高峰,而人類也即將面對一個社會角色和自我價值的重大轉變。”劇中男主角借著一筆橫財,跨越階層,如同當下媒體術語——“一夜爆富”。成功帶來的利益,除了物質享受,更有身份地位。林奕華解析道:“身份地位在現代人心目中,正是認同城市發展的重要投射。換句話說,遠大前程不一定是等於為了造福人類而對自己有所期許,卻是因為希望滿足個人慾望而產生的虛幻妄想。”
儘管是為世博打造的“命題作文”,林奕華卻不希望《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只是世博主題的附屬,他更希望將世博“未來很美好”的主題精神引申,讓人們來思考“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未來”。在林奕華看來如今很多自以為奮鬥目標明確的人都是“瞎”的,就如同劇中的“寶貝”,“他們自以為在追逐的遠方有他們渴望的幸福,卻在努力得到后陷於茫然,而其實有一些幸福是你不用心體會難以看到的,而那些看不見的未來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就好像劇中的‘寶貝’在失明后,才發現自己是真的看見了,看見了那些她曾經不以為意卻是真正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所以,在林奕華看來,人們要幸福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勇氣拋開那些被鼓勵追求的東西,而去尋求那些我們真正需要的幸福。”

巡演日程


深圳站 2010年11月27日--28日 演出地點:深圳大劇院
廣州站 2010年12月10日--11日 演出地點:廣州大劇院
北京站 2010年12月16日-19日 演出地點:保利劇院
大連站2010年12月23日-24日 演出地點:人民文化俱樂部

主創團隊


導演林奕華
林奕華於香港出生,中學畢業前曾在前麗的電視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編劇。畢業后與友人組成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1989至1995年在倫敦居住,期間組成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先後在倫敦、布魯塞爾、巴黎、香港發表舞台創作。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導演)獲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1995 年回港后致力推動舞台創作,編導了超過40出作品、包括《半生緣》、《包法利夫人們》、《水滸傳》、《西遊記》,並與不同媒體、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及團體合作,包括雷頌德、吳彥祖、陳綺貞、丁乃箏、劉若英、張叔平、胡恩威、陳立華、詹瑞文梁詠琪、黃耀明、張艾嘉、許茹芸、孟京輝、張考全、伍宇烈、藍奕邦、中國國家話劇院等。
林奕華亦致力於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別為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擔任講師。亦經常替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報章雜誌撰寫文章,出版著作包括《等待香港》系列 (“女人篇”、“青春篇”、“娛樂篇”、“文化篇”)。
編劇張艾嘉
張艾嘉從七十年代於台灣及香港兩地開展其演藝事業,從影三十多年,主演過的電影超過一百部。
她在不同的電影節中獲得多次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其中得獎的包括憑電影《碧雲天》取得1976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憑《我的爺爺》得1981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憑《最愛》得1986年最佳女主角 及198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憑《地久天長》得200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及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並曾得亞洲電影節所頒的最傑出女演員。
近十數年張艾嘉減少其銀幕前的演出,醉心於幕後的工作。1986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獲得1986年金馬獎9項提名,不但為她奪得最佳女主角的榮譽,該片的另一女演員亦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最愛》在1987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亦再次取得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1995年她編劇及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少女小漁》獲得1995年亞太電影節的五項重要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1999年執導之影片《心動》榮獲1999年度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及最佳美術指導。 2005導演之《20-30-40》亦獲提名香港金紫荊獎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電影,最佳編劇,併入圍柏林影展競賽片。2008年最新導演的影片為《一個好爸爸》。
她在電影圈的成績除了取得亞洲區觀眾之讚賞外,國際上亦有相當的聲譽,倫敦電影節及多倫多電影節分別於1989年及1992年都曾舉辦《張艾嘉電影回顧展》,柏林電影節亦曾邀請她作為評審。1997年她參與演出的一部由加拿大及法國合作投資的電影《紅提琴》亦獲得國際上不少好評。
此外,張艾嘉非常熱心公益,她是宣明會(即展望會)之終身義工。她自己亦於多年前成立“果實基金會”,鼓勵年輕人從事創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