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金馬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創辦於1962年,是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原由中國台灣新聞局主辦,1990年起交由台北金馬電影節執行委員會主辦。金馬獎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是華語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

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1964年與1974年曾停辦,截至2018年11月共舉辦五十五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台灣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二十六個獎項(截至2018年12月)。獎項由評審委員會使用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

金馬獎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台灣電影金馬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

徠2020年11月2日,金馬獎執委會宣布,第5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將於11月21日在台北舉行,由李屏賓擔任評審團主席。

獎項沿革


1957年,台語電影興盛,徵信新聞社(《中國時報》前身)舉辦第一屆“台語片電影展覽會”,當時有32部電影參與角逐,獎項類別分為:由專業評審選定的“金馬獎”11項,觀眾票選的“銀星獎”10名,另增設有“榮譽獎”1名和“觀眾票選優勝獎”10名,這是“金馬獎”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場合出現;不過台語片影展只舉辦了一屆。
1959年,台灣行政主管部門頒布《國語影片獎勵辦法》,每年辦理前一年度的電影獎勵活動,獎項分劇情片、紀錄片與個人技術三部分,獎額不限,每項均有多名獲獎;活動一連舉辦三屆,初具金馬獎競賽雛形。
1962年,台灣新聞局公布實施《五十一年獎勵國語影片辦法》,正式創設金馬獎。共設18個獎項,採取先公布評選結果,再舉行頒獎典禮的形式並維持該形式至第十四屆;頒獎典禮的舉辦日期為每年10月31日,第三至十五屆改為10月30日。
1964年,金馬獎停辦一屆。
1966年,《獎勵國語影片辦法》修正,規定所有獲獎者必須親自出席領獎,如不能出席,應於一年內親自補領。
1968年(第五屆)開始,金馬獎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辦。
1971年,教育部文化局宣布金馬獎由年度性改為長期性,《獎勵優良國語影片辦法》不再逐年公布。
1973年,撤銷教育部文化局,由新聞局成立電影事業處接管電影相關業務,主辦金馬獎。
1974年,因舉辦亞洲影展,金馬獎停辦一屆。
1978年,評審及頒獎形式被修改為第一階段由評審提出入圍名單,第二階段由評審在頒獎禮當天選出得獎名單並密封,再於頒獎禮現場揭曉。
1979年,金馬獎舉辦日期不再限於每年10月30日,並擴大為晚會形式。
1980年,首度舉辦國際影片觀摩展;首度使用樊曼儂作曲、孫儀填詞的主題曲《金馬奔騰》。
1984年,金馬獎首度交由民間辦理。
1988年,金馬獎工作委員會修改組織簡則,停止由電影團體輪流主辦,設立專任秘書長。
1989年,金馬獎整體活動定名為“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本屆增設國際影片競賽,因受到輿論批評,僅辦理一屆。
1990年,“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成立。
1991年,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正式轉由民間運作,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同時納入基金會下;個人獎項報名資格放寬為“凡華裔人士均可報名,但需加入台港兩地電影團體”。
1992年,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更名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1993年,金馬獎設立星光大道,大陸電影人首次正式組團參加相關活動,頒獎典禮首次在亞洲地區同步播出。
1994年,執委會決定不符合“大陸編導演比例不超過二分之一“的影片不能參加金馬獎。
1997年,新聞局廢除《獎勵優良國語電影辦法》,將金馬獎定位為全球華語影片競賽。
1999年,金馬獎與新聞局達成協議,不主動邀請政界領導參加頒獎典禮,並規定出席的政界人士不上台、不致辭、不頒獎三原則;影片報名資格再次放寬。
200徠1年,修訂組織章程,執委會主席兩年一任,秘書長與工作人員一年一聘。

獎項文化


獎項名稱

金馬獎標誌
金馬獎標誌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島名的字首,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稱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獎盃獎座

金馬獎歷屆獎座
金馬獎歷屆獎座
金馬獎創立初期獎座依獎項有大中小之分。第一屆獎座出處已不可考,第二屆邀請青年雕塑家楊英風設計,以殷商圖紋構化“馬首是瞻”,表現得獎者的典範風華,之後配合時代進步,漸進設計為戰馬奔騰之姿,象徵電影藝術工作者向專業化、藝術化、國際化不斷努力的精神,也包含著華語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觀胸襟,金馬意興風發、向前奔躍的姿態象徵了金馬獎引領華語電影奔騰不息之意。

主題音樂

1980年,第十七屆金馬獎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主題曲《金馬奔騰》,由樊曼儂作曲、孫儀作詞。
金馬奔騰
作詞:孫儀 作曲/編曲:樊曼儂
讓金馬帶動 電影的巨輪
如金之真純 如馬之奔騰
為藝術獻身 至善 至美 至真
以喜怒哀樂 表達人生
讓金馬精神 引導著我們
追求著理想 向前飛奔

獎項設置


類別獎項備註
影片類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動畫長片1969年設置”最佳卡通片“和”最佳卡通片編導“,1990年”最佳卡通片“更名為”最佳動畫片“
最佳劇情短片1996年設置“最佳創作短片”,2016年拆分為此
最佳動畫短片
個人類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導演2010年設置
最佳新演員2000年設置
最佳原著劇本1979年由”最佳編劇“拆分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攝影
最佳視覺效果1995年設置”最佳視聽科技“獎,1996年更名為”最佳視覺特效“,2004年更名為此
最佳美術設計1965年設置
最佳造型設計1981年設置”最佳服裝設計“獎,1990年更名為此
最佳動作設計1992年設置”最佳武術指導“,1993年更名為”最佳動作指導“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1981年”最佳配樂“拆分為”原作音樂“和”改編音樂“,1990年合併為”最佳電影音樂“,1997年更名為此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1979年”最佳音樂“拆分為”最佳配樂“與”最佳電影插曲“,1992年由”最佳電影插曲“更名為”最佳電影歌曲“,1997年更名為此
最佳剪輯
最佳音效
特別獎項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1997年設置“評審團特別獎”,2001年更名為“評審團個人特別獎”,2002年更名為“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2006年更名為“福爾摩沙個人獎”,2007年更名為此
金馬獎特別獎
非正式競賽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2年設置
已取消獎項最佳新聞片、最佳新聞片編導、最佳新聞片攝影1968年設置,1971年取消新聞影片類獎項
年度台灣傑齣電影1997年設置“評審團大獎”,2001年更名為“評審團影片特別獎”,2002年更名為“年度最佳台灣電影”,2006年更名為“福爾摩沙影片獎”,2007年更名為此,2011年取消
騎士勳章2008年設置,僅有一屆
大陸影人特別獎1993年設置,辦理三屆,頒發一屆
最佳紀錄片導演1985年設置,1990年取消
最佳童星1985年取消
優等劇情片、優等紀錄片、紀錄片最佳策劃、紀錄片最佳攝影1981年取消
備註:以上“獎項設置”統計截至2018年12月

評選規則


評審委員資格
評審委員由電影相關專業人士出任,依評審階段分為初選、複選及決選。
電影基金會董監事、金馬執委會執行委員不得擔任評審委員。於各階段進行評選作業時,參賽影片幕前幕後人員(以影片前後完整演職員表為依據)亦不得擔任該類別及該階段評審委員。
評審委員不得連續兩年擔任。
評審委員須親自全程參與評選工作,不得缺席或由他人代理職務,否則經報知金馬執行委員會同意后,即取消其評審資格。
如評審委員資格不符,或於評選過程違反評選原則,一經查證屬實,立即取消其評審資格。
評選辦法
初選:初選階段依影片類別分為劇情長片類、紀錄片類、劇情短片類及動畫片類共四類評審委員。各類初選會議由各類評審委員採取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方式進行評選。獲半數以上評審委員推薦之影片,方可進入複選階段。
複選:由評審委員針對所有影片類、個人類獎項進行評選。採取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入圍名單。“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則針對入圍影片所填報之“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名單進行評選,評審有主動提名權,經評審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選出得獎者一名。名單於複選會議結束后召開記者會公布。
決選:由評審委員針對入圍名單採取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得獎名單,並經由專業律師公證后密封,最後於頒獎典禮中公布。
評審團(第五十五屆)
初選評審動畫片類張晏榕、張淑滿、謝文明
劇情短片類王耿瑜李念修詹京霖
紀錄片類吳秀菁、李香秀、李家驊庄益增、蔡甘銓
劇情長片類吳珮慈、卓男、馬欣、許肇任陳子謙劉梓潔、鄭秉泓
複選及決選評審吳冠平、李耀華、周青元林書宇柯星沛、陳竹昇、陳珊妮、曾偉禎、曾國祥楊雅喆蔡珮玲
決選評審Michael BERRY、許月珍、陳博文、游乃海黃志明鞏俐

歷屆回顧


歷屆百科

年份名稱年份名稱年份名稱
1962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63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65第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66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67第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68第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69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70第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71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72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73第1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75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76第1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77第1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78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79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0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1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82第1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3第2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4第2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85第2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6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7第2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88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9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0第2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91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2第2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3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94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5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6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1997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8第3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99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00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1第3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2第3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03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4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5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06第4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7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8第4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09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10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11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12第4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13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14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15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16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17第5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2018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20第5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註:統計截至2020年11月

帝后導演

歷屆最佳男/女主角、導演
時間屆次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
1962第01屆王引《手槍》尤敏星星月亮太陽陶秦《千嬌百媚》
1963第02屆唐菁《黑夜到黎明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5第03屆葛香亭養鴨人家李麗華《故都春夢》李行《養鴨人家》
1966第04屆趙雷西施歸亞蕾《煙雨蒙蒙》李翰祥《西施》
1967第05屆歐威故鄉劫江青《幾度夕陽紅》李嘉《我女若蘭》
1968第06屆崔福生《凌波《烽火萬里情》白景瑞《寂寞的十七歲
1969第07屆楊群《揚子江風雲李麗華《揚子江風雲》白景瑞《新娘與我
1970第08屆葛香亭《高山青》歸亞蕾《家在台北張曾澤《路客與刀客》
1971第09屆王引《緹縈》盧燕《董夫人丁善璽落鷹峽
1972第10屆歐威《秋決翁倩玉《真假千金》李行《秋決》
1973第11屆楊群《忍》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程剛《十四女英豪
1975第12屆秦祥林長情萬縷盧燕《傾國傾城》劉藝《長情萬縷》
1976第13屆常楓香花與毒草徐楓《刺客》張佩成狼牙口
1977第14屆秦祥林《人在天涯》陳秋霞《秋霞》張曾澤《筧橋英烈傳》
1978第15屆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恬妞蒂蒂日記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9第16屆柯俊雄《黃埔軍魂》林鳳嬌小城故事胡金銓《山中傳奇》
1980第17屆王冠雄《茉莉花》徐楓《源》王菊金六朝怪談
1981第18屆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張艾嘉《我的爺爺》徐克《夜來香》
1982第19屆艾迪《邊緣人》汪萍《武松章國明《邊緣人》
1983第20屆孫越《搭錯車》陸小芬《看海的日子》陳坤厚小畢的故事
1984第21屆李修賢《公僕》楊惠姍小逃犯麥當雄《省港旗兵》
1985第22屆周潤發《等待黎明》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6第23屆狄龍《英雄本色》張艾嘉《最愛》吳宇森《英雄本色》
1987第24屆周潤發《秋天的童話》梅艷芳《胭脂扣》王童《稻草人》
1988第25屆萬梓良《大頭仔》鄭裕玲《星星月亮太陽》羅啟銳七小福
1989第26屆陳松勇悲情城市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侯孝賢《悲情城市》
1990第27屆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林青霞《滾滾紅塵》嚴浩《滾滾紅塵》
1991第28屆郎雄推手張曼玉《阮玲玉》王家衛《阿飛正傳》
1992第29屆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陳令智浮世戀曲王童《無言的山丘
1993第30屆成龍《重案組吳家麗《赤裸的誘惑》李安《喜宴
1994第31屆梁朝偉重慶森林陳沖《紅玫瑰白玫瑰》蔡明亮《愛情萬歲
1995第32屆林揚超級大國民蕭芳芳《女人四十》侯孝賢《好男好女
1996第33屆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蕭芳芳《虎度門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7第34屆謝君豪《南海十三郎》張曼玉《甜蜜蜜陳果《香港製造》
1998第35屆洛桑群培《天浴李小璐《天浴》陳沖《天浴》
1999第36屆柯俊雄《一代梟雄曹操李麗珍《千言萬語》許鞍華《千言萬語》
2000第37屆吳鎮宇槍火張曼玉《花樣年華杜琪峰《槍火》
2001第38屆劉燁《藍宇秦海璐榴槤飄飄關錦鵬《藍宇》
2002第39屆黎明《三更之回家李心潔《見鬼》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
2003第40屆梁朝偉《無間道》吳君如《金雞》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
2004第41屆劉德華《無間道3:終極無間》楊貴媚《月光下,我記得》杜琪峰《大事件
2005第42屆郭富城《三岔口》舒淇《最好的時光》周星馳功夫
2006第43屆郭富城《父子》周迅《如果·愛》陳可辛《如果,愛》
2007第44屆梁朝偉《色·戒》陳沖《李安《色·戒》
2008第45屆張涵予集結號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陳可辛《投名狀》
2009第46屆
張家輝《證人》
黃渤《鬥牛》
李冰冰《風聲》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2010第47屆阮經天《艋舺》呂麗萍《玩酷青春鍾孟宏第四張畫
2011第48屆劉德華《桃姐》葉德嫻《桃姐》許鞍華《桃姐》
2012第49屆劉青雲《奪命金》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杜琪峰 《奪命金》
2013第50屆李康生郊遊章子怡一代宗師蔡明亮《郊遊》
2014第51屆陳建斌一個勺子陳湘琪回光奏鳴曲許鞍華《黃金時代
2015第52屆馮小剛《老炮兒》林嘉欣《百日告別》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2016第53屆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
周冬雨《七月與安生》
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2017第54屆塗們老獸惠英紅血觀音文晏嘉年華
2018第55屆徐崢我不是葯神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張藝謀
2020第57屆莫子儀《親愛的房客》陳淑芳《孤味》《親愛的房客》陳玉勛《消失的情人節》
註:以上統計截至2020年12月
歷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歷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歷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歷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獎項之最


個人獎項

項目電影工作者紀錄備註
獲最多金馬獎張叔平13次
最佳美術設計:1986、1991、1995、2004、2013、2015
最佳造型設計:1986、1991、2000、2013、2017
最佳剪輯:1995、2001
最佳錄音:1985、1992、1993、1995
同一獎項獲獎最多杜篤之12次
最佳錄音:1985、1992、1993、1995
最佳音效:2001、2006、2007、2010、2011、2013、2015、2017
提名最多次金馬獎張叔平38次
最佳美術設計:第18、21、23(2項)、25、28、29、31(2項)、32、34、37、38、41、50、52
最佳造型設計:第21、23、28、29(2項)、31、32、33、38、39、41、48、50、52(2項)、54
最佳剪輯:第31、32、34、38、50。
同一獎項提名最多杜篤之33次
最佳錄音:第21、22、23、26、28、29(2項)、30(2項)、31(2項)、32(2項)
最佳音效:36、37、38(2項)、40、41(2項)、43、44、45、46(2項)、47、48、50(2項)、51、52、54(2項)。
得獎最多幕前工作者張曼玉5次
最佳女主角:1989、1991、1997、2000
最佳女配角:1990
入圍最多幕前工作者張艾嘉18次
最佳女主角:1980、1981、1986、1989、2001、2004、2010、2015、2017
最佳女配角:1976
最佳導演:1986、2008、2017
最佳原著劇本:1986、1996、2017
最佳改編劇本:1995、2015
演員獎大滿貫林嘉欣
最佳新演員
最佳女配角
最佳女主角
男人四十》(2002)
百日告別》(2015)
最佳女主角
項目演員紀錄屆/年份備註
獲最多最佳女主角張曼玉4次
第26屆 (1989)
第28屆 (1991)
第34屆 (1997)
第37屆 (2000)
《三個女人的故事》
《阮玲玉》
《甜蜜蜜》
《花樣年華》
入圍最多次最佳女主角張艾嘉9次獲獎2次 (第18及23屆)
連續兩年獲得最佳女主角楊惠姍隔年即獲獎
第21屆 (1984)
第22屆 (1985)
《小逃犯》
《我這樣過了一生》
蕭芳芳
第32屆 (1995)
第33屆 (1996)
《女人四十》
《虎度門》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女主角獎陳沖隔13年
第31屆 (1994)
第44屆 (2007)
《紅玫瑰白玫瑰》
《意》
最年長最佳女主角得主葉德嫻63歲第48屆 (2011)《桃姐》
最年輕最佳女主角得主李小璐17歲第35屆 (1998)《天浴》
最年長最佳女主角入圍陶述73歲第33屆 (1996)紅柿子
最年輕最佳女主角入圍文淇14歲第54屆 (2017)《嘉年華》
首位以非劇情長片入圍王琄以創作短片入圍此獎第41屆 (2004)《秋天的藍調》
首位以電視電影入圍尹馨已以同一部片獲得電視金鐘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第54屆 (2017)川流之島
首位以同系列片蟬聯入圍演技獎項許瑋甯以《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連續兩年入圍第53屆 (2016)第54屆 (2017)
紅衣小女孩》女主角》
紅衣小女孩2》女配角
最佳女配角
項目演員紀錄屆/年份備註
獲最多最佳女配角王萊4次
第3屆 (1965)
第18屆 (1981)
第25屆 (1988)
第28屆 (1991)
人之初
小葫蘆
《海峽兩岸》
《推手》
入圍最多次最佳女配角金燕玲6次獲獎2次 (第31及53屆)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女配角獎金燕玲隔22年
第31屆 (1994)
第53屆 (2016)
最年長最佳女配角得主梅芳73歲第45屆 (2008)囧男孩
最年輕最佳女配角得主林珊如10歲第24屆 (1987)期待你長大
最年長最佳女配角入圍吳彥姝79歲第54屆 (2017)相愛相親
最年輕最佳女配角入圍林珊如10歲第24屆 (1987)《期待你長大》
最佳男主角
項目演員紀錄屆/年份備註
獲最多最佳男主角梁朝偉3次
第31屆 (1994)
第40屆 (2003)
第44屆 (2007)
《重慶森林》
《無間道》
《色戒》
入圍最多次最佳男主角梁朝偉7次獲獎3次 (第31、40、44屆)
連續兩年獲得最佳男主角成龍隔年即獲獎
第29屆 (1992)
第30屆 (1993)
《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重案組》
郭富城第42屆 (2005)第43屆 (2006)
《三岔口》
《父子》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男主角獎柯俊雄隔20年第16屆 (1979)第36屆 (1999)
《黃埔軍魂》
《一代梟雄: 曹操》
最年長最佳男主角得主林揚63歲第32屆 (1995)《超級大國民》
最年輕最佳男主角得主夏雨20歲第33屆 (1996)《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年長最佳男主角入圍許冠文74歲第53屆 (2016)一路順風
最年輕最佳男主角入圍張震15歲第28屆 (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男配角
項目演員紀錄屆/年份備註
獲最多最佳男配角黃秋生3次第39屆 (2002)第40屆 (2003)第42屆 (2005)
想飛
《無間道》
頭文字D
入圍最多次最佳男配角戴立忍5次獲獎1次 (第36屆)
連續兩年獲得最佳男配角谷峰隔年即獲獎第19屆 (1982)第20屆 (1983)
《武松》
黃秋生第39屆 (2002)第40屆 (2003)
《想飛》
《無間道》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男配角獎郎雄隔17年第13屆 (1976)第30屆 (1993)
《狼牙口》
《喜宴》
最年長最佳男配角得主郎雄63歲第30屆 (1993)《喜宴》
最年輕最佳男配角得主吳景滔9歲第43屆 (2006)《父子》
最年長最佳男配角入圍王天林78歲第42屆 (2005)黑社會
最年輕最佳男配角入圍吳景滔9歲第43屆 (2006)《父子》
同屆雙得主
項目名稱年份備註
男主角獎雙得主張家輝、黃渤第46屆第46屆最佳男主角首次出現2位得主,分別是《證人》的張家輝和及《鬥牛》的黃渤。
女主角獎雙得主周冬雨、馬思純第53屆第53屆最佳女主角首次出現2位得主,周冬雨和馬思純,皆為《七月與安生》的女主角。
女配角獎雙得主王萊、潘迪華第28屆第28屆最佳女配角首次出現2位得主,分別是《推手》的王萊和《阿飛正傳》的潘迪華。
最佳新演員獎雙得主鄭智允、王寶強第40屆第40屆最佳新演員首次出現2位得主,分別是《跑吧孩子》的演員鄭智允和《盲井》的王寶強。
洪顥瑄、楊祐寧第41屆第41屆最佳新演員第2次出現2位得主,分別是《擁抱大白熊》的洪顥瑄和《十七歲的天空》的楊祐寧。
評審團特別獎雙得主《阮玲玉》、《推手》第28屆《阮玲玉》由關錦鵬執導;《推手》由李安執導。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雙得主《美麗時光》、《夢幻部落》第39屆《美麗時光》由張作驥執導;《夢幻部落》由鄭文堂執導。
最佳音樂雙得主顧嘉輝、駱明道第3屆由顧嘉輝《萬花迎春》和駱明道《情人石》獲得。
終身成就獎雙得主王童、王羽第56屆2019年7月26日召頒發“終身成就獎”予金獎導演王童與武打影星王羽。
導演獎項
項目導演紀錄年份備註
獲得最多最佳導演獎李行3次
第3屆(1965)
第10屆(1972)
第15屆(1978)
《養鴨人家》
《秋決》
《汪洋中的一條船》
杜琪峰
第37屆(2000)
第41屆(2004)
第49屆(2012)
《槍火》
《大事件》
《奪命金》
許鞍華
第36屆(1999)
第48屆(2011)
第51屆(2014)
《千言萬語》
《桃姐》
《黃金時代》
侯孝賢
第26屆(1989)
第32屆(1995)
第52屆(2015)
《悲情城市》
《好男好女》
《刺客聶隱娘》
入圍最多最佳導演獎侯孝賢8次第19、21、22、26、32、35、42、52屆
杜琪峰第37、40、41、42、43、49、50、53屆
獲得過最佳導演獎的演員陳沖
最佳女主角
最佳導演
第31屆(1994)、第44屆(2007)
第35屆(1998)
《紅玫瑰白玫瑰》、《意》
《天浴》
周星馳
最佳男配角
最佳導演
第25屆(1988)
第42屆(2005)
《功夫》
戴立忍
最佳男配角
最佳導演
第36屆(1999)
第46屆(2009)
《不能沒有你》
馮小剛
最佳男主角
最佳導演
第52屆(2015)
第53屆(2016)
《老炮兒》
《我不是潘金蓮》
獲得過最佳新導演獎的演員陳建斌
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
最佳男配角
皆在第51屆(2014)
《一個勺子》
導過最多最佳劇情片的導演李行7次
第3屆(1965)
第6屆(1968)
第10屆(1972)
第12屆(1975)
第15屆(1978)
第16屆(1979)
第17屆(1980)
《養鴨人家》
《路》
《秋決》
《汪洋中的一條船》
《小城故事》
獲導演獎女性陳沖1次第35屆
許鞍華3次第36、48、51屆
文晏1次第54屆

影片獎項

項目片名紀錄年份備註
劇情片最多獲獎《三個女人的故事》8項獲獎第26屆 (1989)8項獲獎 /11項提名
《滾滾紅塵》第27屆 (1990)8項獲獎 / 12項提名
劇情片最多入圍香港有個好萊塢14項入圍第39屆 (2002)3項獲獎/ 14項提名
當愛來的時候第47屆 (2010)4項獲獎/ 14項提名
落選獎項最多的劇情片《香港有個好萊塢》11項未獲獎第39屆 (2002)3項獲獎 /14項提名
落選獎項最多且無獲獎的劇情片如夢9項皆未獲獎第46屆 (2009)0項獲獎/ 9項提名
大滿貫作品《天浴》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第35屆 (1998)也獲得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共7獎,11項提名
動畫長片最多入圍《好極了》3項入圍第54屆 (2017)
最長獲獎劇情片《賽德克·巴萊》4小時36分鐘第48屆 (2011)獲最佳劇情片等5獎
最長獲獎影片《囚》4小時47分鐘第54屆 (2017)紀錄片入圍並得獎
註:以上“獎項之最”統計截至2018年12月

獎項評析


金馬獎不以票房作為入選考量,反而為華語文藝片提供了展示舞台。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人民網評)隨著金馬獎頒獎視野的擴大,這個存在超過半個世紀的華語電影頒獎禮仍具有風向標般的意義,被視為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之一。(人民政協報評)金馬獎是個有影響的華語電影獎項,它一直迴避兩岸政治紛爭,從而為兩岸電影工作者開展交流提供了空間。(環球時報評)

獎項爭議


金馬獎出現過幾次入圍后發現資格不符又撤銷入圍資格的情況,引發爭議。
1、第40屆原同時以《飛躍情海》入圍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的林依晨,被以前一年演出《空手道少女組》並擔任女主角為由取消最佳新演員入圍資格。
2、第45屆原入圍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的金城武,在名單公布6小時后被因國籍(因屬日籍)資格不符,取消該獎項入圍資格,成為金馬獎史上最短命入圍者;最佳新演員入圍者田中千繪傳出出道多年早已參演多部電影,入圍資格備受爭議,金馬獎委員會出面解釋,新人獎中的首次演出認定,在於是否擔任片中主/配角,對於只是客串性質演出在入圍資格認定上不構成問題。
3、第49屆原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沉默如謎的呼吸》(詞:周雲蓬,曲:周雲蓬,唱:周雲蓬,出自影片《神探亨特張》)與《驚惶》(詞:沼澤樂隊,曲:沼澤樂隊,唱:沼澤樂隊,出自影片《浮城謎事》),在入圍名單於2012年10月2日下午5點公布后,經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查證並非影片原創歌曲,也與電影公司求證確認后,於同日晚間10點在官方網站公告取消兩首歌曲的提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