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翰祥的結果 展開

李翰祥

中國香港演員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男,外號“李黑”,中國香港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1949年入永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1954年起任導演。1963年執導的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1966年執導的影片《西施》獲得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1971年執導的影片《緹縈》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獎。1977年執導的影片《乾隆下江南》獲得第1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1979年執導的影片《乾隆下揚州》獲得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1983年執導的影片《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特別獎。

1996年12月17日,李翰祥因心臟病複發,送醫后宣告不治,享年70歲。1997年獲得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紀念獎。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26-04-18

出生

1926年4月18日,李翰祥出生於中國奉天省(遼寧)錦西縣小蘇家屯。

1948-12

出道

1948年12月,參演由文逸民執導,謝家驊、李蘭聯合主演的影片《滿城風雨》。

出道
1953

情感生活

1953年,因拍攝《嫦娥》而走訪女主角楊明,進而結識楊之房客張翠英與其女張日雯。與張相戀二十餘日,於其生日當天(10月10日)結婚。

1955

拍攝處女作《雪裡紅》

1955年,李翰祥為亞東電影公司拍攝了自己首部獨力執導的處女作品《雪裡紅》。

1959

《江山美人》打破香港票房記錄,成為台灣地區票房冠軍並獲最佳影片獎

1959,開拍宮闈片《江山美人》,該片打破香港最高票房紀錄,並為台灣地區年度票房冠軍,並獲得了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金鑼獎。

1960

拍攝《後門》獲得國際獎項

1960年,攝製黑白文藝小品《後門》,於東京第七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獎。

1963

《楊貴妃》台奪得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斬獲首屆金馬獎多項獎項

1963年《楊貴妃》在台上映為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

1965

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

1965年李翰祥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受贈金手獎。

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
1977

編導《乾隆下江南》,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1977年,編導《乾隆下江南》,又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1995

獲終身成就獎。

1995年獲香港導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

獲終身成就獎。
1996-09-02

逝世

1996年,李翰祥大陸拍片禁令解除,應劉曉慶邀請,開拍古裝劇《火燒阿房宮》,9月2日於北京開鏡,12月17日下午,李翰祥開畢該劇工作會議,16點20分心臟病複發,送醫后宣告不治,享年70歲。

1997

台灣電影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1997年,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人物生平


少年翰祥

李翰祥
李翰祥
1926年4月18日,李翰祥出生於中國奉天省(遼寧)錦西縣小蘇家屯,小名祥子。1930年因父親任公職移居熱河承德。1932年6月,日軍進攻熱河,李翰祥隨雙親、妹妹移居北平。1946年,返北平考取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主攻西畫,任東北學生代表、藝專綜藝劇團團長。
1948年,因積極參與各項學生運動,遭校方以持偽造高中畢業證書投考藝專為由,開除學籍;同年7月,戲劇學家馬彥祥受上海市立戲劇學校校長熊佛西委任,於北平招考新生,李曾於藝專綜藝劇團演出《棠棣之花》 中奸相俠累與盲叟二角,令馬印象深刻,獲薦入學;於9月底赴滬,並結識導演沈浮;11月,決意輟學從影,持沈浮介紹信赴香港投石問路,經影星王豪介紹結識姜南;12月,參演由文逸民執導,謝家驊、李蘭聯合主演的影片《滿城風雨》。
1949年,李翰祥經人介紹進入長城公司,繪製廣告看板、負責布景美術,並續任特約演員。1950年,長城拍攝影片《花街》,嚴俊飾演表演數來寶的愛國藝人,由李翰祥捉刀代寫,併兼收音,嚴對嘴演出。隨後加入配音班,與姜南等負責國語組,首部合作影片是李香蘭、池部良主演的《豔曲櫻魔》 ,李翰祥協助編撰台詞,場譯制兼帶研習同期日片攝製技術。
1952年1月,李翰祥受雇為趙樹燊編導的粵語片《貂蟬》任布景師;又赴遠東公司出任李英編導《霧香港》任場記兼美術設計。經製片爾光介紹,重回永華任特約演員併兼幕後工作。永華後期傑作《翠翠》由嚴俊自導自演;嚴俊特別提拔李翰祥改編劇本,任副導演並參與后制工作,師從陳翼青、王朝曦學習剪輯。
1953年,在由但杜宇執導的古裝歌唱片《嫦娥》中任副導演,併兼飾月下老人一角。1955年,永華改組,李翰祥為亞東電影公司拍攝了自己首部獨力執導的處女作品《雪裡紅》。

加盟邵氏

邵氏負責人邵邨人極滿意李之表現,經爾光促成,李加盟邵氏公司。1956年進入邵氏后首部作品《水仙》(又名《海茫茫》)於長洲島實景拍攝。
1957年,受大陸黃梅戲影片《天仙配》 啟發,說服邵氏投資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由林黛、趙雷、羅維主演,憑藉該片獲得了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1958年,執導了偵探懸疑電影《殺人的情書》(又名《卡爾登情殺案》)。
1959,開拍宮闈片《江山美人》,該片打破香港最高票房紀錄,並為台灣地區年度票房冠軍,並獲得了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金鑼獎。攝製了電影《兒女英雄傳》,該片由樂蒂、王植波主演,是李翰祥唯一的俠情作品。
1960年,執導了電影《倩女幽魂》,該片由樂蒂、趙雷主演,入圍第十三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攝製黑白文藝小品《後門》,王引、胡蝶主演,於東京第七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獎。

系列作品

1960-1961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麗華、尤敏、樂蒂分飾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褒姒;后因楊貴妃部分服裝、布景預算超出太多,決定分為局部獨立作品,並由《楊》片原班人馬加拍《武則天》,以消化服裝布景;《褒姒》與《西施》因故擱置,《王昭君》則延宕經年,於1964年上映。
1963年《楊貴妃》在台上映為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因黃梅調影片大受歡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總策畫,率新進胡金銓、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儕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布景、道具等。李任總導演,加上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搶拍《梁山伯與祝英台》,該片上映后,年度票房總收入八百餘萬新台幣的紀錄。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屆金馬獎於台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成立公司

初冬,李翰祥受國泰及聯邦公司支持,成立國聯電影公司,李於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租借場地,並另建竹棚趕拍國聯創業作《七仙女》,於十二月十九日上映;成立國聯演員訓練班,並發表公開信給全體學員。
1964,《西施》排除萬難,終於在七月二十二日順利開鏡。1965年李翰祥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受贈金手獎。《西施》拍竣,片長近四小時,分為上集《吳越春秋》及下集《勾踐復國》於十月底上映,首輪收入新台幣五百餘萬,為當年台灣地區第一名。
1966年國聯攝製新片《辛十四娘》、《幾度夕陽紅》、《天之驕女》等。為徹底實現經營電影中國夢的理想,李氏四處覓款籌建影棚,於板橋四汴頭建成片廠,第一期工程佔地約四千平米,包含一條中原古街、亭台水榭,及兩座大型影棚;首部影片是朱牧導演的《鳳陽花鼓》。十月三十日第四屆金馬獎,《西施》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坎坷之路

1967年,國聯陷入財務危機。1968年,年前完成的《破曉時分》於二月公映。1969年國聯公司名存實亡;國聯推出羅蘭原著,李氏親自執導的《冬暖》。李氏為“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攝製諜報片《揚子江風雲》,為台灣地區當年賣座冠軍,又獲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等大獎。
1970年台灣影界發起義務拍片替李氏紓困,攝製四段式影片《喜怒哀樂》,分別由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四位導演各顯身手,動員港台精銳演員甄珍、岳陽、劉明等義務演出。纏身的政治與財務糾紛變本加厲,向來出入海關自如的李氏屢遭出境之難;為中制影片《緹縈》欲赴日本配音樂,尚需廠長梅長齡擔保方可成行。

轉赴香港

1971年結束《緹縈》後期製作工作,轉赴香港,二十三年未曾返回台灣。以新國聯的名義繼續拍片,將在台未完成的片段組織成以“騙”為主題的集錦片《騙術奇譚》,推出公映后大受歡迎。
1972年攝製《騙術大觀》,趙雷、甄珍、孫越等聯合主演。再接再厲推出《騙術奇中奇》,亦為集錦片。闊別九年,李與邵逸夫達成默契后重回邵氏片廠,開拍《大軍閥》,暖身作品《風月奇譚》,續拍大格局的《北地胭脂》,奠定風月片類型基礎。

改編名作

李翰祥劇照
李翰祥劇照
1973-74年,推出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詞話》改編的電影《金瓶雙艷》。1975年,規劃西太后片集《傾國傾城》、《瀛台泣血》以及描述秦淮河畔、煙雨江南商女悲歌的鉅作《南朝金粉》。心臟病發作,基於健康因素,取消《南朝金粉》計劃。
1976年完成《瀛台泣血》。1977年,編導《乾隆下江南》,又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一圓多年夢想,籌攝《金玉良緣紅樓夢》。

身體惡化

1978年病情惡化,接受醫生建議赴美動手術,行前決定一償心愿,秘密北上大陸探親訪友。於北京故宮遇何賢,閑談北上拍片的可能性,加上影人蘇誠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等的全力勸說、促成,終於引起李氏赴內地拍片的動機,轉至上海后開始規劃。年底赴洛城接受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979年至大陸拍片之事秘密進行中,題材一再更換,由1976年的“四五運動”改為老舍原著的《茶館》,再改為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仍舊千頭萬緒,延至七月,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成立,推動中國與港台及國外合作拍片事宜,李情托蘇誠壽、沈寂編寫慈禧故事,劇本經中共文化部認可通過,李應邀至北京與長春電影廠簽訂合約。應東方日報謝家孝之邀,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上連載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
1980年長春廠因預算問題於合拍計劃中撤手,李不願死心,再請楊村彬修整蘇、沈編成的《垂簾聽政》初稿。著中,決定與邵氏續約,攝製《徐老虎與白寡婦》、《武松》等作品,《武松》打虎戲拖延經年,於1982年殺青上映。
1981年攝製《三十年細說從頭》。1982年北上拍片事宜抵定,三月成立新崑崙影業公司,並親自根據蘇誠壽、沈寂、楊村彬等人寫就的底本重組,準備拍攝《慈禧傳》,分為《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八國聯軍》等五大部分。《火》與《垂》兩部分首先動工,八月十日於承德避暑山莊開鏡。

從政經歷

李翰祥近照
李翰祥近照
1983年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為遼寧省中央政協委員。《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完成上映,《火》片於香港締造千餘萬港幣票房佳績,《垂》片入圍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文化部長朱穆之頒給《火》《垂》二片優秀影片特別獎。十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三十年細說從頭》 第一冊,次年續出第二、三、四冊。合拍公司更改合約,中止西太后片集攝製計劃。
1985年與電視劇合拍公司合作《末代皇帝》計劃,以電視電影名義攝製《火龍》。1986年籌拍鄧麗君傳記電影,因鄧之日本經紀人有意見而作罷。1988年十一月起,回憶錄《天上人間》於香港東方日報開始連載。
1989年續拍西太后第三部—《一代妖后》(又名《西太后》),以清宮野史秘傳為基調,和原訂《西太后》片集的方向不同。導演朱延平規劃影片《傻龍出海》;1990年《傻龍出海》事件逐漸增溫,李成代罪羔羊,無法在大陸拍片,請辭中央政協委員。

晚年成績

李翰祥早年照片
李翰祥早年照片
1993年幾番申請,加上李行等影人熱情奔走,六月終於重新得准入境台灣,為籌拍李香蘭傳記電影招考女演員;年底再度赴台,參加金馬獎三十周年頒獎典禮,紀念影展放映四部李氏獲獎作品《梁山伯與祝英台》、《西施》(刪截版)、《揚子江風雲》、《緹縈》。
1994年,李香蘭傳記電影籌拍未果,轉戰美國洛衫磯,拍攝偵探驚悚片《情人的情人》。1995年獲香港導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
1996年,李翰祥大陸拍片禁令解除,應劉曉慶邀請,開拍古裝劇《火燒阿房宮》,9月2日於北京開鏡,12月17日下午,李翰祥開畢該劇工作會議,16點20分心臟病複發,送醫后宣告不治,享年70歲。1997年,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個人生活


感情
1945年,就讀於北平市立三中二年級的李翰祥,返小蘇家屯探親,奉祖父命輟學成婚。1946年5月31日,長女李燕萍於北平出世。
1953年,因拍攝《嫦娥》而走訪女主角楊明,進而結識楊之房客張翠英與其女張日雯。與張相戀二十餘日,於其生日當天(10月10日)結婚。
結拜兄弟
七兄弟合影
七兄弟合影
1953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一),李翰祥與六位好友於九龍界限街一〇七號結為異姓兄弟,排行依序為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沈重、宋存壽、胡金銓,自詡為“七大閑”。

個人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備註
1953年《金鳳》(與嚴俊合作)在台北“國語片展映式”上獲最佳國語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54年《嫦娥》與姜南、古壽林合作
1955年《雪裡紅》
《水仙》
《馬路小天使》
《黃花閨女》
1956年《窈窕淑文》
《移花接木》
1957年《春光無限好》
《馬路小天使》
《安用兒》
《丹鳳街》
1958年《貂蟬》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
《全家福》
《給我一個吻》
《殺人的情書》
《妙手回春》
《安琪兒》
1959年《江山美人》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大獎
《兒女英雄傳》
《倩女幽魂》
1960年《後門》獲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1年《楊貴妃》
獲第15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
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手槍》
1962年《武則天》
《王昭君》
1963年《一毛錢》
《梁山伯與祝英台》
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黃梅調電影從此風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鄧麗君也因演唱插曲《訪英台》獲黃梅調歌曲演唱一等獎
《鳳還巢》
1964年《七仙女》
《潘金蓮》
《狀元及第》
1965年《西施》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68年《冬暖》台灣文藝片經典作品之一
《四季花開》
1969年《揚子江風雲》
獲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情節片獎、
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
《富貴花開》
《鬼狐外傳》
1970年《喜怒哀樂之樂》
《緹縈》
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古裝片獎
《八十七神仙壁》
1971年《騙術奇譚》
1972年《騙術大觀》
《只愛鴛鴦不羨仙》
《大軍閥》獲第19屆亞洲影展描寫人物最成功喜劇片獎
《風月奇譚》
1973年《牛鬼蛇神》
《騙術奇中奇》
《北地胭脂》
《風流韻事》
《一樂也》
1974年《金瓶雙艷》
《聲色犬馬》
《醜聞》
1975年《港澳傳奇》
《傾國傾城》獲獎影片
《捉姦趣事》
1976年《瀛台泣血》
《洞房艷史》
《拈花惹草》
《騙財騙色》
1977年《風花雪月》
《乾隆下江南》
《金玉良緣紅樓夢》獲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獎
《佛跳牆》
1978年《乾隆下揚州》
《子曰食色性也》
1979年《銷魂玉》
《軍閥趣史》
《鬼叫春》
1980年《乾隆與三姑娘》
1981年《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2年《武松》
《三十年細說從頭》
《乾隆皇君臣鬥智》
1983年《火燒圓明園》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
《垂簾聽政》梁家輝因主演咸豐皇帝榮獲第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4年《火龍》潘虹因飾演李淑賢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6年《八旗子弟》
1988年《一代妖后》(即《西太后》)
1989年《金瓶風月》
《敦煌夜譚》
1993年《金瓶梅》
《情人的情人》
《少女潘金蓮》
1996年《火燒阿房宮》(電視劇)

製作作品

時間名稱
1961年手槍
1963年鳳還巢、楊乃武與小白菜、七仙女
1964年狀元及第、玉堂春
1965年菟絲花
1966年幾度夕陽紅、幾度夕陽紅大結局、辛十四娘
(以上參考資料)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
1953年《金鳳》
1955年《雪裡紅》、《水仙》、《馬路小天使》
1957年《黃花閨女》
1958年《笑聲淚痕》、《丹鳳街》
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武則天》
1964年《七仙女》
1969年《鬼狐外傳》
1970年《喜怒哀樂之樂》、《緹縈》
1971年《騙術奇譚》
1972年《騙術大觀》、《大軍閥》、《風月奇譚》
1973年《牛鬼蛇神》、《騙術奇中奇》、《風流韻事》、《一樂也》
1975年《港澳傳奇》、《傾國傾城》、《捉姦趣事》
1976年《瀛台泣血》、《騙財騙色》
1977年《佛跳牆》、《金玉良緣紅樓夢》、《乾隆下江南》
1978年《乾隆下揚州》
1980年《乾隆與三姑娘》
1981年《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2年《三十年細說從頭》、《乾隆皇君臣鬥智》、《武松》
1983年《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1986年《八旗子弟》
1988年《一代妖后》(即《西太后》)
1989年《敦煌夜譚》
1991年《金瓶風月 》
(以上參考資料)

導演助理

時間片名
1953年《翠翠》
1958年《笑聲淚痕》

美術作品

時間片名
1950年《雨夜歌聲》(製作設計)、《結婚廿四小時》(製作設計)
1951年《玫瑰花開》 (美術指導)
1952年《別讓丈夫知道》(製作設計)
1991年《金瓶風月》(美術指導)

監製作品

時間片名
1983年《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

作詞作品

時間片名
1963年《七仙女》
1990年《敦煌夜譚》

置景作品

時間片名
1952年《浴室艷屍》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1963 第1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 1962 第1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楊貴妃(獲獎)
▪ 1962 第1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楊貴妃 (提名)
▪ 1960 第1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倩女幽魂 (提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
▪ 1987 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火龍(提名)
▪ 1987 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火龍 (提名)
▪ 1984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垂簾聽政(提名)
▪ 1984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垂簾聽政(提名)
▪ 1984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垂簾聽政 (提名)
▪ 1983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武松 (提名)
台灣電影金馬獎
▪ 1997 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 1981 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徐老虎與白寡婦 (提名)
▪ 1979 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乾隆下揚州(獲獎)
▪ 1979 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乾隆下揚州 (提名)
▪ 1977 第1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乾隆下江南 (獲獎)
▪ 1975 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傾國傾城 (獲獎)
▪ 1971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緹縈(獲獎)
▪ 1971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緹縈 (獲獎)
▪ 1969 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揚子江風雲 (獲獎)
▪ 1966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西施(獲獎)
▪ 1966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西施(獲獎)
▪ 1963 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獎)
▪ 1963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武則天 (獲獎)
▪ 1963 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梁山伯與祝英台 (獲獎)
▪ 1962 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楊貴妃(獲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2006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卓越貢獻大獎 (獲獎)

人物評價


李翰祥帶著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印記創造了香港電影史上的奇迹。李翰祥電影的成功更多因素是來源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歷史的審美意識的尺度把握。李翰祥受過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他用電影詮釋中國歷史文化,並表現出儒家傳統的泛倫理主義傾向。(豆瓣網評)
李翰祥是香港電影人中為數不多的“文化”型導演,他的電影中充滿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意蘊,處處散發著古樸典雅之美。李翰祥電影表現出其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樣式和文化功能。(網易評)
李翰祥在劇中
李翰祥在劇中

參演作品

參演電影

參演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