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行言聽

漢語成語

諫行言聽,漢語成語,拼音讀作jiàn xíng yán tīng,意思是對勸告能夠接受並照著去做,對建議能夠聽從。出自《說文》。

詳細解釋


1、諫 <動>
諫
(形聲。字從言,從柬,柬亦聲。“柬”意為“分類挑選”。“言”與“柬”聯合起來表示“就一攬子解決方案進行細分推敲后給出最佳選擇建議”。本義: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轉義:(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
①諫,證也。――《說文》
② 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禮·司諫》注
③掌諫五惡。――《周禮·保氏》。注:“以禮義正之。”
三諫不從。――《公羊傳·庄公二十四年》
2.言:這裡指言論;見解;意見。
①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詩·小雅·雨無止》
②言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諫行言聽
諫行言聽
諫行言聽:語出《孟子離婁下.》,對勸告能夠接受並照著去做,對 建議能夠聽從。

出處原文


孟子
孟子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王曰:「禮為舊君有腹,何如斯可為服矣?」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此之位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裡: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原文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不相識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人。”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要為先前侍奉過的君主服孝,君主怎樣做,臣下就能為他服孝呢?”孟子說:“(臣下在職時)有勸諫,君主就聽從,有建議,君主就採納,使君主恩澤遍及百姓;(臣子)有原因離職(到別國去),君主就派人領他出境,並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安排;離開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封地房屋。這叫三次有禮。這樣,臣下就願意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勸諫,君主不接受,有建議,君主不肯聽,(因此)恩澤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離去,君主就要捉拿他,還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離開的當天,就沒收了他的封地房屋。這樣就叫作仇人。(成了)仇人,哪有什麼要服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