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位於貴州省東部、銅仁地區西部,與省級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緊緊相連,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集古樓、古屋、古巷、古橋、古井、古樹、古墓、古書、古風、古韻於一體,被譽為“佛頂山中罕見地明清古村落”。這座古老的村寨隱藏於鬱鬱蔥蔥的深山老林之中,周圍儘是千年翠柏,環境清幽,鮮為人知,宛若世外桃源,因此這裡古村落的風貌也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
北斗七楓
樓上村古建築群,始建於
明萬曆年間,集梓潼宮(戲樓、正殿、南北兩廂及院落、後殿、觀音閣)、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於一體。
咸豐十一年(1861年)部分毀於苗民反亂。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兩廂。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後殿。民國五年(1916年)建戲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資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為清晚期建築。2006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戲樓,為穿斗抬梁式二層歇山青瓦頂建築,坐東向西,左右廂樓配有走廊,居中突出舞台,置“福”、“祿”、“壽”彩繪屏風,正面及兩側梁枋下飾卷草紋掛落,檐下裝鶴頸椽及板。
正殿,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懸山小青瓦頂建築,坐東向西,面闊五間,兩次間老檐柱間正中為對開板門,兩側為檻窗。兩稍間廊柱間裝板,正中開直欞窗。明間后檐金柱間裝板至穿枋,上裝走馬板,置神龕。兩山面帶披檐。前檐廊間鋪墁青石,兩稍間后檐處分別有石梯下至後殿。北次間廊間立有《重修梓潼宮序》石碑一通。
古寨風光
兩廂及院落,南北兩廂均面闊二間,為穿斗式懸山青瓦頂。院落,呈長方形,地面青石板鋪墁,橫向對齊,豎寬不等。
古墓古井
後殿,為兩重檐四角攢尖小青瓦頂建築,面闊三間,明間二層,為雙重檐四角攢尖頂。兩次間為穿斗式
梁架。後殿前檐帶廊,兩山有披檐。明間屋面卷草紋飾屋脊,葫蘆寶頂,小青瓦屋面。大梁題記為“皇清光緒八年正月初七汝南族等共修”。天福井井口坐東北面西南,井上建疊澀懸山穿斗小青瓦頂建築。井口南側立有修井石碑一道。
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風貌,為貴州省內少見。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築,比比皆是。民居多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間,兩邊各配有干欄式廂房兩間,龍門呈內八字形狀,意為趨惡避邪,財不外露。龍門不正對堂屋,都是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又稱“歪門四合院”。四合院古民居,家家戶戶都有龍門,只要把龍門關上,便可以防盜。三合院,正房三間,兩邊各配有干欄式廂房兩間。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這些聯匾皆有來歷,大多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及撰寫人的祝願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窗欞間鑲嵌精雕細刻的人物、鳥獸、蟲魚、神鹿、鳳凰、花卉等圖案,可謂獨巨匠心,其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其古民居建築精緻,花窗精雕細刻,技藝精湛,美妙絕侖,呈現出一幅幅龍飛鳳舞,鳥鳴蟲叫的畫面,反映出這裡的安居樂業和含蓄平實。
歪門四合院
樓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鋪路,斑駁凹凸,巷寬2—3.5米,並有0.3—0.4米寬的排水溝與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過這條條水溝匯入廖賢河,注入烏江。幾百年前,這種道路和排水系統設計的科學性,至今令人讚嘆不已。巷道同時也是樓上村最好的放火帶。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只需撐著就近巷道兩邊的石牆直上屋頂,把瓦掀開,就能使火苗上躥,從而截斷火路,阻止火勢蔓延。而且,樓上村的庭院兩邊,各修有一口用石條砌成的消防池。牢固的防火設施,使得500多年來樓上村都沒有出現過大的火災,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清代古建築
周氏宗祠,坐北向南,面闊三間,大梁題記為“貴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樓上住居”、“大清光緒拾玖年歲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間有《輪水石碑記》石碑一通。
小屯寺,坐北向南,建造年代不詳,整個寺廟建築精細、布局適體、陳設典雅、殿宇壯觀。由於戰火匪盜,現僅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壩、石階、石凳、
石鼓、石缸保護完好。
周氏墓群:村中古墓多處,陰宅陽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為省內少見,慕名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幾百年來,周姓人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周姓一直推行勤、儉、忍、讓、孝、禮、義、耕、讀的處世之道。
樓上村至今保持著獨特的漢族古代民族風俗,有哭喪
哭嫁、吹嗩吶、民間刺繡等古老的習俗。還有溜
秧歌、毛龍燈、敬酒歌等傳統習俗。
歪門斜道
哭嫁歌是樓上村人婚姻中的獨特形式和內容。姑娘們從小就開始向長者學習唱哭嫁歌,人們把是否會哭嫁作為衡量一個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若只哭不唱,或只唱不哭,或哭得不感人,都視為才德低劣。哭嫁,貫穿於整個婚禮過程中,一般數日,越是臨近婚期越是哭得悲烈,先是隔夜哭,后是夜夜哭,臨近嫁期往往哭通宵達旦。哭嫁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眾親友、哭
開臉、哭穿衣、哭上轎、哭木匠、哭讀書人、哭生意人、哭媒人等。
鬧喪歌是當地喪葬方面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除了形成一套完整的儀式外,還形成了用唱鬧喪歌這一特殊形式來表現對死者的感情。鬧喪歌,又稱“
孝義歌”、
跳喪,世代承襲,進入近代,這一習俗得到傳承和完善,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和內容。鬧喪歌分為開歌揚、接亡人、唱孝義、送歌神四個程序。
古代民族風俗
長號嗩吶,是一種民間民族樂隊,每逢婚喪嫁聚等重大事項都要請長號嗩吶隊慶賀或代為致哀,是反映當地民眾喜怒哀樂的真實寫照,是群眾喜樂見的民間吹奏形式。
樓上村這座500餘年的古村落,至今仍然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卻藏在深閨人未識,隨著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她正向人們撩開神秘的面紗。
古寨大門
古寨風光
樓上,古稱“寨紀”。始建於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是以家族血緣關係紐帶興建的寨子。整個村寨坐東北面西南,距石阡縣城15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這裡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據《周氏家譜》記載: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橋東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進士周國照出仕四川威遠縣、修建江西會館、家屬於該縣洛陽鄉大坡里曬金坡居住,后移西蜀潼川樂冶縣天井壩仁義鄉、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難圖存,貿易入黔,遷居樓上。歷500餘年的發展,保留至今,前有廖賢河環繞,後有蒼山點綴,周圍蒼松翠柏古樹環抱。樓上村整個村寨 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系
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讓人驚嘆。居住區的布局更讓人驚奇,整個居民區的道路共2000餘米,結構為一“斗”字, “斗”字的起點為一三合院的中點,結束點為村寨的水源,且起點位於北斗七星中天權—天現星的連線上。
樓上古寨
樓上村有樓上古建築群、周氏宗祠、小屯寺、周氏墓群等文物,歷史文化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