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與技術
空間科學與技術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在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及其它邊緣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包為民院士提議設立。
1.專業地位、重要性、影響力、發展前景和培養特色
空間科學與技術是近年獲得迅速發展的前沿交叉學科領域,空間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我國空間科學與航天事業提供有力的支撐,空間科學與應用專業的發展對我國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具有戰略發展意義。本專業為我國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空間技術應用和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2.專業方向與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外語和計算機基礎,系統掌握空間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探測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具備空間環境及探測技術,空間感測器技術基本技能,具有較強創新精神,能夠在航天工程、空間環境、空間探測、空間應用和空間資源開發以及其它相鄰學科領域從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工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本專業設空間環境和空間感測器技術兩個方向,前者側重於空間環境的各種因素,環境因素引起的效應及應對技術,後者偏重於空間探測技術、空間感測器,空間防護技術和遙感對地觀測及應用等。
3.主要專業課程
電離層物理與電磁波傳播、空間環境及探測技術、中高層大氣動態學、衛星遙感技術與應用、載人航天生命保障技術、空間探測信息處理技術、深空環境探測、空間輻射與防護。
核心知識領域:本專業知識領域由空間物理、空間探測信息處理、行星科學、遙感數字圖像處 理、大氣科學等知識單元組成。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地球科學概論(108學時)、理論力學(54學時)、電動力學(54學時)、宇航技術基礎(36學時)、空間等離子體物理基礎(36學時)、量子力學(54學時)、數字信號處理(72學時)、空 間探測信息處理技術(54學時)。
示例二:地球科學概論(36學時)、理論力學(72學時)、光學(54學時)、數學物理方法(72 學時)、普通天文學(72學時)、信號與系統(54學時)、控制理論基礎(72學時)、天體力學(54學 時)。
示例三:天文學(72學時)、天體力學(72學時)、空間環境導論(72學時)、光電檢測技術(54 學時)、光信息技術(54學時)、光學圖像處理(54學時)、光學遙感(54學時)、微波遙感(54學 時)。
太空探索、地球科學概論、遙感概論、測量與地圖學、城市與區域科學、操作系統原理、數據結構、結晶學與礦物學、普通地質學、X射線粉末衍射分析、近代地層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脊椎動物進化史、古海洋學與全球變化、空間探測與空間環境模擬、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智能交通系統概論、空間探測信息處理技術等。
授予學位:理學學位
電路分析理論、信號與系統、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射頻與天線、自動控制技術、微處理器原理與系統設計、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與電磁波、通信系統基礎、數據結構與演演算法分析、現代通信技術、航天感測器技術、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工程有限元計算、等離子物理、量子力學、天體力學與軌道設計基礎、深空通信、嵌入式系統、空間探測技術、導航原理、現代編碼理論與技術等。
授予學位:工學學位
培養高素質的空間科學與空間應用領域的研究、設計型人才。本專業畢業 生應是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寬廣的自然和人 文社會科學基礎,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航天專業技術人才。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航天 及空間科學和應用領域從事有關天文學與天體力學、深空探測、宇宙和空間環境、空間遙感、衛星 及天文導航等方面的研究、設計及技術開發工作。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注重培養大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深厚的外語與計算機知識,了解並掌握空間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本專業畢業的學生不僅具有很強的從事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的能力,而且能適應現代社會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夠成為一代新型的科技與管理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技術科學基礎和本專業領域及相關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了解並掌握空間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受到現代工程師和科研技術人員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將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空間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以及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恆星空間環境的物理、化學特性等的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技、產業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空間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地球物理學(070801)、地球與空間科學(070802S)、計算機信息技術、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太空物理學、天文學(070401)。
畢業生除大部分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外,其餘的主要志願到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能源與資源、航天與通訊和國家機關等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和高級管理工作。
北京大學(985)、南京大學(985)、哈爾濱工業大學(98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985)、山東大學(威海)(98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1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11)、成都理工大學、河北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