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仙胎魚的結果 展開

仙胎魚

仙胎魚

仙胎魚素有“嶗山中華鱘”的美稱,青島特產,其隸屬於魚綱,仙胎魚科。體側扁,色青黃,長20厘米左右,鰓蓋後方有一卵形橙色斑紋,吻端下彎,牙寬,牙寬,截形,有缺刻,有脂鰭,鱗細小。生於山間各水流中。此魚肉質鮮嫩,入口清香,嗅起來不像其他魚類有腥味,卻有一種宛如新鮮黃瓜一樣的味道。

分佈情況


仙胎魚分佈於中國大陸黃海、渤海、東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南至閩南和中國台灣濁水溪以北的淡水水域。另外,日本、韓國、朝鮮等地也有分佈。由於生長環境惡化、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朝鮮、日本等地的香魚已絕跡。
在溪流中的仙胎魚
在溪流中的仙胎魚

生活習性


仙胎魚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魚,它在不同的生長階段生長在不同的水體環境中,以截然不同的生物為食仙胎魚是在河水中育苗,起初以浮游生物為食,但出生后就會游到大海中去,以硅藻為食生長,等到長大后又重新回到河流中。因為嶗山河流的河床底多為卵石砂礫,水質清澈,水溫適宜,流水潺潺,浪激苔膩,有豐富的餌料可供仙胎魚棲息生存。每年春天,河水溫度隨氣溫上升到與海水溫度相近的時候,在大海里越冬的幼魚進入各河口入海處,開始成群溯河而上進入河道覓食。到了秋天,仙胎魚長為成魚,隨著水溫慢慢下降,漸漸向下游移動。9~10月份,秋雨較多,水量增大,河床水位提高。當水溫降至20℃以下時,開始在下遊河口近海處的砂礫河床淺水地方產卵,雌魚在產完卵后大部分因力竭體衰而死去。
仙胎魚幼魚
仙胎魚幼魚

歷史記載


“仙胎魚出白沙河,從九水來,山回澗折,其流長而清湛不染泥塵,魚之游泳於清泉白石中者也,大可五、六寸,鮮美異常。”這是清同治版《即墨縣誌》的一段記載,記錄了嶗山人的驕傲——仙胎魚。仙胎魚從明代始即作為貢品上送皇帝的宴席,歷代來到嶗山的官員無不以嘗到仙胎魚為榮。
嶗山仙胎魚
嶗山仙胎魚

傳說


傳說1:當年八仙一行從蓬萊仙島來嶗山遊玩時,何仙姑發現清澈、甘洌的嶗山水中,見不到魚游,便順手從身邊的一棵千年高齡的嶗山人蔘的枝杈上,擼了一把紅色的種子撒到溪水中。只見那人蔘種子一落進水裡,立時變成了一條條奇特的小魚。因它出自何仙姑之手,山裡人便給它取了個帶神話色彩的名字“仙胎魚”。
傳說2:當年有一位縣太爺到嶗山視察災情,見山民沒有吃的,難度飢荒。於是,縣太爺當眾擼了一把柳葉,撒入溪流中。只見柳葉變成了許多小魚,山民就是靠著吃這些小魚度過了飢荒。因此,後來人們稱這種小魚為“縣太魚”時間久了,人們又叫成了現在的“仙胎魚”。
傳說3:當年胡嶧陽之子胡影到千里島尋父時,胡嶧陽給兒子帶了一些柳葉回家,胡影不小心將柳樹葉散落山中,從而變成了仙胎魚,惠及民生!

新聞


1、珍稀美味!嶗山仙胎魚重返餐桌。
嶗山仙胎魚重返餐桌
嶗山仙胎魚重返餐桌

形態特徵


成魚逆游於清水急流中,以浮游生物、藻類為食,體側扁長,約20厘米,重1~2兩,色青黃,鱗細,口方,唇邊生豆瓣狀物。

繁殖特點


仙胎魚的卵在水溫12℃左右時孵化需23-24天的時間,冬季一到來,就游進大海越冬。由於幼魚生長在淺水中,極易受外界氣候條件的影響,有時遇到突然發生的寒流或暖流,氣溫變化較劇烈,仙胎魚幼魚的死亡率就比較高,所以產量一直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