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魚

鮭亞目香魚科動物

香魚(學名: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香魚科、香魚屬魚類。香魚體狹長而側扁,成體香魚一般體長15~20厘米,大者30多厘米。頭小,吻尖,前端向下彎成鉤形突起。口大,下頜兩側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間呈凹形,口關閉時,吻鉤與此凹陷正相吻合。上下頜生有寬扁的細齒,前上頜骨、上頜骨和舌上均有齒,口底有囊形粘膜皺褶。除頭部外,全身密被極細小網鱗。背鰭後方有一個小脂鰭,與臀鰭後端相對。身體背部青黑色,體側面由上半部至下半部逐漸帶黃色,腹部銀白,各鰭皆為淡黃色,脂鰭周圍微紅色,朐鰭上方有一群黃色的斑點。

香魚是一種溯河產卵的洞游性魚類,每年秋季在江河中產卵,當年孵山的幼魚入海越冬。冬天在平靜的沿岸越冬。香魚的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可用毛鉤釣取。進入淡水后,以刮食岩石上的硅藻、籃藻等植物性為主,同時也攝食昆蟲類和浮遊動物,故漁民常以擬餌鉤捕獲。分佈於中國遼寧到台灣、廣東、香港及廣西北侖河等河流下游。朝鮮西側到日本北海道東側亦產。

物種簡介


釋名

“香魚”見清初勞大輿《甌江逸志》(1644-1661)和洪若皋《臨海志》:“春初生,月長一寸,至冬盈尺,赴潮際生子。生已輒槁。惟雁山溪間有之。一名記月魚。”山海關居民稱它是海內生,河內長,又名“海胎魚”(張春霖,1955)。壽命只有1年,故又名年魚。肉味美不腥,故名香魚。

分類學

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在1846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 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根據采自日本的標本,以Salmo(Plecoglossus)altiveli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中國香港地區的香魚,為庄棣華早於1980年代中期在新界大嶼山大蚝水系考察時,由白芒村郭新維先生協助下發現,為廣東省及香港的首個記錄,1992年於《香港自然歷史學會論文集》(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論文“香港溪流的魚類(Hong Kong stream fishes: An annotated check list with remarks on conservation status)”中,根據大嶼山大蚝採得的標本,以Plecoglossus altivelis描述。
香魚屬(Plecoglossus)是1846年由特明克與施萊格爾在發表該種時,首以作為鮭屬(Salmo)下的亞屬(subgenus)而被建立,模式種(type species)也是該種。
早在1988年,日本魚類學家西田睦(Nishida Mutsumi,1947-),根據采自琉球體型較小的香魚,發表了該種的第一個亞種:琉球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 ryukyuensis)。到2005年,中國著名高原生物及魚類學家武雲飛(Wu Yun-fei,1938- )等人發表了中國大陸的另一亞種:中國香魚(Plecoglossusaltivelischinensis)」后,明確了香魚在日本、琉球、以及中國等地各有亞種程度的分化。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Salmo altivelis、Plecoglossus altivelis、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暫無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形態特徵


香魚
香魚
背鰭Ⅲ-10;臀鰭Ⅲ-13~14;胸鰭Ⅰ-14;腹鰭Ⅲ-7;尾鰭Ⅸ-17-Ⅸ。有脂背鰭。側線鱗;鰓耙外行16+25,內行15+28。
成體香魚一般體長15~20厘米,大者30多厘米。體長形。中等側扁;體長為尾部長3.9倍,為體高5.1倍,為頭長42倍;體高為體寬1.5倍,背鰭始點體最高。頭略尖小,亦側扁;頭長為吻長3.5倍,為眼徑4.2倍,為眼間隔寬3.2倍,為口寬3.5倍,為尾柄長1.8倍。吻鈍,不突出。眼側位而稍高,后緣約位於頭中央。眼間隔中央微凸。鼻孔每側2個,互鄰,距眼較距吻端略近。口大、底有大褶膜;口前位,略斜;後端略伸過眼后緣:前端似橫截形。頜齒寬扁能活動。前頜骨鉤狀。上頜骨與下頜骨外緣皮上有短扁稀牙1行,牙能活動。前頜骨牙尖錐形,不能活動。下頜前端膨大,前端背面凹刻狀。舌由口內下頜前端黏膜向後摺疊而成。鰓孔大,側位,下端達眼后緣下方。鰓蓋膜分離,不連鰓峽。鰓膜條骨5-6。有假鰓。鰓耙外行細長,其長度約等於2/3瞳孔徑;內行很細小。肛門鄰臀鰭前緣。
鱗很小,橫卵圓形,鱗心約位於中央。除頭外體全蒙鱗。側線完全,側中位。
前背鰭始於體正中略前方;上緣斜直;第一分支鰭條最長,頭長為其長1.2倍。後背鰭為脂鰭,位於臀鰭基後半部上方。臀鰭下緣凹形,前下角鈍圓;頭長為第1分支鰭條2倍。胸鰭尖刀狀,很低;頭長為第2鰭條1.5倍。腹鰭始於背鰭始點稍後方,頭長為第2鰭條1.9倍。尾鰭深尖叉狀。
鮮魚背側黑綠色,向下漸淡;兩側及腹面白色。各鰭淡黃色。

生活習性


在日本香魚又名鯰魚。因為此魚具有“佔領地盤”的本領。野生的香魚,所佔地盤範圍約一平方米左右,加上活動的範圍不過2-3米。香魚常棲息在水淺、質瘦、溫低的通海溪澗中,刮食石上苔蘚為生。香魚的食性和其它植物食性魚類相似,在苗種階段為動物食性,隨著個體發育而轉為植物食性兼雜食性。仔魚孵出4-5天後開始攝食,體長在4厘米左右時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及其它小型甲殼類,一直持續到溯河洄遊。在游進河川行程中,攝食器官發生演變,攝食逐步改為低等藻類。香魚是秋末進行繁殖的魚類,產卵水溫在河水從19℃降到14℃的時期內。卵為粘著性,卵徑約0.9-1.0毫米,產卵后親魚大部分死亡。產卵量最多可達13萬粒,最少為1萬粒,一般為2.5萬粒左右。生存水溫3℃~30℃,最適水溫15℃~25℃。主要生長季節是夏季和秋季。香魚屬入海口洄遊性魚類,生息在與海相通的溪流之中,以粘附在岩石上的底棲藻類為食。深秋時節,香魚紛紛集結在砂礫淺灘處排卵。產卵后,體質虛弱,大多死亡。生命極為短暫,只有一年時間,故又有“年魚”之稱。翌年春天,幼香魚由入海口進入溪流中生活,為了索食,它們成群結隊逆著溪流向上游奮力游去,即便遇到急流、洪峰或其他障礙物,也奮不顧身,衝破重重阻力,奮勇前進。一天行程可達20公里。每年的2-5月,當河水水溫逐漸上升到10-15℃,近於海水的溫度時,在海里越冬的幼魚(體長2-3厘米)便進入河口上溯。幼魚在河川中生長發育,隨著性腺的發育,又向河川下游洄遊,在9-11月產卵隨著仔魚的生長發育和水溫的繼續下降,幼魚入海越冬。
翌年春季,體長大約為46毫米的香魚白海里上溯至河流餌料豐富地帶育肥,此時全體透明。上溯時一天可達20千米以上的旅程,並能超越過相當大的障礙。上溯一般分三四批,而第一批個體最大。如上游無冷水,香魚的上溯可接近發源地。香魚進入育肥併產卵的江河必須是地勢陡峻,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水流有聲,水溫在27℃以下,水質清亮透明度大,河床為石礫底質,附生藻類多,沒有泥沙附著的通海河流。香魚生長較快,香魚生命周期短,1齡性成熟產卵后即死亡。

分佈範圍


水域範圍:分佈於中國遼寧到台灣、廣東、香港及廣西北侖河等河流下游。朝鮮西側到日本北海道東側亦產。
國家地區:中國(新疆、山東、江西、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江蘇、香港、台灣)、日本、琉球群島、韓國、朝鮮、越南。

生長繁殖


香魚的產卵場多在江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有礫石的地方,卵粘性,附著於石礫上孵化。產卵季節於8月下旬至9月下旬。產卵以夜間為盛,每逢陰雨,水溫下降,產卵魚就增多。一尾長17厘米、重74.6克香魚的懷卵約46900粒,一尾長15.5厘米、重36.3克的個體約懷卵19500粒。

養殖技術

香魚的人工養殖始於日本,中國的浙江省已有試驗,河北省已養殖成功,台灣省則較為盛行。
養殖場的選擇:香魚養成與否主要取決於水源、水質、餌料、管理等條件。養殖場地應選擇在水源充足流量大,一般要達到每秒27升的流量,水溫周年保持在13℃以上,PH值在6.5-7.8之間,餌料豐富無污染的地區。北方地區應有越冬設施。

養殖池的設計

(1)魚池大小:依據水源及水量而定,一般每個魚池以100-300平方米較為適宜。
(2)魚池結構:圓形魚池養殖效果最好,不致發生死角,又易於將污物集中於中央排水處附近及時排出,保持水質新鮮。池底的周邊向池中心通常應保持1/10-1/15的傾斜度。當魚池面積為100平方米時,池壁厚度應為15厘米,水深60-90厘米,池底和池壁用石塊或混凝土砌成,這樣易於附生天然硅藻,增加香魚特有的香味。
放養密度與生長:水量充足時,平均每3.3平方米可放養400尾魚苗,香魚的生長速度與養殖條件、管理有關,商品規格為80克。
(3)餌料與投喂方法
配方:
魚粉25%動物蛋白粉5%雞肉粉4%
豆粕10%米糠15%紫花苜蓿5%
酒糟8%維生素15%固體脂6%
無機鹽混合物4%粗玉米粉10%
投喂方法:
採用撒餌方法。投喂數主要依據魚苗的放養密度、發育階段及水溫、水質和水量等環境因素而定。據觀察香魚在早、晚應多投。投餌量在溶氧充足,水溫在17-22℃時為魚體重的20%,如果溫度低於17℃且溶氧量低時應減少投喂量。

魚苗養殖

(1)魚苗入養成前的準備工作
在放養前應檢查、維修各項設施,並在放苗前15天左右預先進水,使池壁長滿硅藻生再放苗。
(2)魚種選購與運輸
香魚為稀有品種,人工苗種僅在浙江、河北等幾個育苗場有售。苗種運輸可採用汽車進行長途運輸,水溫17-19℃時,密度成活率可達98%以上;短途運輸密度可加大。
(3)魚苗放養初期的管理
魚苗在放進魚池之前,須先進行葯浴消毒,以免將病毒帶入養成池,葯浴抗生素用量約為水量的1/5萬—1/10萬。在放養成當日便可投餌,投餌量視魚苗的健康情況和天氣而定,經過幾天以後,投餌量逐步提高到15%左右。
一般在3月中旬放養體重5-6克的魚苗,到6月上旬便可達到商品規格。餌料係數為2.5-3。養成管理中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多投喂新鮮、營養價值高及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餌料,以生產較大規格的商品。
b、經常注意水溫的變化,香魚不耐低溫,水溫較低時,易引起消化不良,有條件時可提高到最適水溫或增投餌料,但避免投喂含脂肪較多的餌料。
c、香魚有時也互相殘食,需經常巡池,觀察香殖的攝食及活動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餌量。
d、觀察在池中的活動是否正常及食慾變化,檢查有無病害發生,以免造成損失。
香魚養殖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各項環境因素與養成管理體制水平的高低。
香魚池塘集約化養殖新技術
香魚是一種優良的養殖品種,具有適應性強、食物鏈短、生長快、周期短、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既可作為水庫、湖泊和溪流的增養殖對象,又可在池塘和網箱中進行陸封養殖。
池塘養殖池塘建造香魚養殖池應選擇在水源充沛、有動力用電、交通方便、水質清新、溶氧豐富、ph值6.5~7.8、無污染源排放的溪流、江河和水庫附近。
池底應鋪以含有大量卵石的砂礫為好,亦可全部採用水泥池,這樣易於附生天然硅藻,增添香魚特有的清香味。進水口開在池底中央,並由池底埋管排出。為防止逃魚,排水口應設置攔魚網,水面至堤面應保留30厘米的距離,以防魚類躍出。池中水位中心為1~1.2米,池邊水位深以0.6~0.8米為宜。
魚苗體長一般以3~4厘米為宜。放養季節,浙江寧波地區每年2月份開始分批放苗,最遲應於4月份結束。魚苗放養密度依水量、水溫等變化而異。長方形池放養苗種為100~300尾/每平方米,圓形池為200~400尾/平方米,這些水池除採用流水式集約化養殖外,必須日夜開動增氧機,不斷增氧,才能保證魚苗的成活率。魚苗入池之前,需先進行葯浴消毒,以防細菌帶入魚池。
香魚在天然環境中以攝食底棲藻類為主;在人工飼養時,對銅料的適應性較廣,如糠蝦、魚粉、蠶蛹、螺螄肉、切碎的鮮雜魚蝦及麥粉、馬鈴薯、黃豆、米糠、青菜等都喜食。幼苗期可用肥水繁殖浮游生物供其攝食;當魚體達到50克以上可以投成鰻飼料,並搭配20%~30%的青飼料。投喂掌握多餐少量為原則,日投喂量為魚池魚體總重量的4%左右,分3~4次/日投喂。由於香魚有爭食習性,因此投餌要注意均勻,使魚體規格長得調勻整齊。使用配合飼料,應先用清水浸泡20分鐘左右,待變軟后再使用,效果更好。
香魚的生長速度較快,通常體重2~4克的魚苗,飼養一個月體重可達10克,兩個月體重可達25~40克,三個月達50~60克,四個月達70~100克(商品規格在60克以上)。
魚塘管理工作的好壞,對香魚的成長關係極大。在春季水溫較低時,容易引起魚的消化不良,必須加入維生素劑“魚精”等營養物質,夏季高溫季節要注意防暑降溫,當水溫超過26℃時,應加強換水增氧和採取遮蔭等降溫措施。在養殖後期由於魚體增大,因此要加大換水量和注入暢流水,特別是在投入餌料時更需加大注水量,以防缺氧引起泛池。

飼料

飼料投喂飼料可用鰻魚料,香魚個體重50克之前一般投喂幼鰻料,個體重50克以上改投成鰻料,並搭配20%~30%的青飼料;也可自配飼料,配方為:魚粉25%,動物蛋白粉5%,雞肉粉4%,豆粕10%,米糠15%,紫花苜蓿5%,酒糟8%,維生素與無機鹽混合物4%,固體脂6%,粗玉米粉18%。投喂多採用撒餌法,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一般為魚體重的4%左右,具體應根據天氣、水溫、水質、水體交換、魚的健康和吃食情況靈活掌握,適當調整。注意不投喂腐敗變質或脂肪含量過多的食物,以防引起魚患腸炎病。由於香魚有爭食習慣,投飼時要注意投勻,以保證香魚都能吃到飼料和均衡生長。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堅持早晚巡塘,保持水質清新,適時開機增氧,保證池水溶氧量每升4毫克以上,遇不正常天氣要特別防止缺氧泛塘。注意觀測池塘水溫的變化,香魚在水溫10℃以下或27℃以上時攝食減少,生長減弱,甚至停滯,水溫30℃以上完全停止攝食,至水溫33℃不攝食而致死亡。在高溫季節,水溫超過26℃時則應採取降溫措施,如搭遮陽棚或加註水溫低的水庫水或泉水。10月以後日照時間漸短,短日照會促進香魚性成熟,尤其是雄魚會變黑變瘦,從而降低香魚的商品價值。可在日落時用日光燈延長日照4小時以上,使香魚繼續生長,延緩其變黑變瘦,避免魚品質量下降。

常見疾病

養殖中要加強魚病防治。
香魚常見疾病主要有:
該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水溫15℃~20℃時發生。要注意在苗種搬運操作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對患病池每立方米水體用亞甲基藍2克~3克對水全池潑灑。
腸炎病
腸炎病。該病常年均可發生。飼養中要多投新鮮、營養價值高及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飼料,陰雨天氣水溫下降時適當減少投喂量,預防腸炎病發生。治療時可在每公斤飼料中添加氟哌酸0.5克、食母生5克,拌勻投喂,每天3次,連喂3天。
肝腎出血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6月~9月的高溫季節。病魚頭部、腹部充血,肛門紅腫,肝腎出血,死亡量大。預防的方法是及時採取降溫措施,並減少飼料投喂量等。發病後可用含氯消毒劑掛袋,同時內服安定寶、魚肝寧、多維素等(按說明書操作)。香魚銷售的黃金季節一般為5月~8月,養殖戶應盡量避免存塘惜售或養至冬季,當魚體重達100克左右時即可捕撈上市,以獲得較為理想的市場售價。
寄生蟲病:
一、車輪蟲病
1.癥狀
一般在苗種階段時寄生在體表,規格大時則大多寄生在鰓上。魚體少量寄生時不顯癥狀,嚴重時侵染皮膚、鰭、鰓,車輪蟲用它的齒輪環磨損香魚體表皮細胞和鰓絲、鰭條的上皮細胞,刺激魚體產生大量粘液。病魚不攝食,成群沿塘狂游,在水中跳躍,能使鰓絲和體表上皮細胞破壞、脫落,導致細菌侵入,造成魚大批死亡。
2.流行和危害
全國各地一年四季都有發生、水質混濁且有機質多的池塘較易發生,適宜繁殖溫度20℃~28℃,4月份~7月份較流行。
3.防治
(1)水池放魚前可用150克/立方米~20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0克/立方米漂白粉徹底清塘。因香魚對含氯消毒劑很敏感,清塘后注意殘留含氯量。
(2)用“魚蟲清”0.3克/立方米全池潑灑,10小時后換水。
(3)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0.3克/立方米全池潑灑,12小時后大規模換水,隔天后重複一次。
(4)用5克/立方米苦楝樹皮煎汁全池潑灑。
(5)在晚上用1克/立方米~2克/立方米高錳酸鉀全池潑灑。
1.癥狀
小瓜蟲寄生的主要部位為香魚體表,病魚皮膚和鰭上肉眼可見輪廊清楚、大小為0.5毫米~1毫米的白色小點狀囊胞,俗稱白點病。病魚遊動遲緩,漂浮於水面,攝食不良,遠離食場;重度病魚體表似復蓋上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表皮發炎,局部壞死,鰭小片被破壞,呈糜爛狀,呼吸功能受阻而死。
2.流行與危害
本病靠胞囊時期的幼蟲傳播,對宿主沒有嚴格的選擇性,各種年齡的魚均可感染。病原體可隨水流、工具而傳播,也可通過魚苗、魚種傳染給人,使之蔓延。小瓜蟲繁殖的適宜水溫是15℃~22℃。
3.防治
(1)用20ppm~25ppm福爾馬林全池潑灑。
(2)用亞甲基藍1克/立方米全池潑灑,葯浴8小時后換入新水。
三、微孢子蟲病
1.癥狀
感染初期無明顯癥狀,隨著囊胞的形成癥狀出現,香魚眼、嘴、鰓、魚體肌肉或內臟皆可形成囊胞,使體表出現腫瘤狀凸出物、魚體彎曲變形及腹水、消瘦等各種病症。
2.流行與危害
該病在野生魚類中能引起流行病,該病大多由魚種帶來。
3.防治
香魚一旦感染此病,尚無治療方法,只有把病魚剔除。
1.癥狀
三代蟲寄生在香魚的體表、鰭和鰓上,最適繁殖溫度為20℃左右,主要靠蟲卵及幼蟲傳播,流行於夏季(5月~9月),特別是梅雨季節和熱天,分佈甚廣。大量寄生時,病魚的皮膚上有一層灰白色的粘液,魚體失去光澤,魚遊動極不正常,經常跳躍,食慾減退,魚體消瘦,呼吸困難。
2.流行與危害
多數香魚寄生本蟲後會發生輕度貧血,5月份~8月份發病和死亡較多。
3.防治
用20ppm~30ppm福爾馬林稀釋液全池潑灑。
1.癥狀
指環蟲主要寄生於魚的鰓上,輕度感染時癥狀不明顯,當大量寄生時,指環蟲以其錨鉤及邊緣小鉤鉤住寄主的鰓組織,在鰓上不斷蠕動破壞鰓絲的表皮細胞,刺激鰓絲細胞分泌過多的粘液,妨礙魚的呼吸併產生貧血現象。流行於夏季,發病初期病魚攝食遲鈍,數日後急速狂游直至死亡。鏡檢可以確診。
2.流行與危害
主要由蟲卵及幼蟲傳播,流行於夏季,特別是梅雨季節和熱天,發病魚池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會造成大量死亡。
3.防治
用20ppm~30ppm福爾馬林稀釋液全池潑灑有效。
六、鯴病
1.癥狀
魚鯴寄生在香魚的體表和鰓上,吸取香魚的血液,使魚體逐步消瘦,在取食時到處用口刺和大顎刺傷魚的皮膚,造成許多傷口而後感染微生物引起死亡。鯴用口刺吸血時所分泌的毒液對魚體有刺激作用,使魚在水中極度不安,急劇狂游和跳躍。
2.流行與危害
鯴病在我國流行較廣,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其夏季較為嚴重。
3.防治
(1)放養前魚塘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殺死水中的鯴成蟲、幼蟲和卵塊。
(2)用30ppm福爾馬林稀釋液浸浴12小時,連用3天。
讓香魚香起來
香魚是一種名貴的小型經濟魚種,是浙江寧海鳧溪的傳統特色,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於攔溪興建水庫,濫捕和水質環境變差等原因,香魚幾近滅絕。不過這裡的人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來拯救寧海鳧溪的香魚資源,使這一名貴的地方土特產得救了,並且重現了光芒。
浙江省寧海鳧溪里曾經有這樣一種魚,魚體狹長而側扁,頭小嘴尖,就這樣看著普通的魚,賣價可不低,在當地能賣到四五十元,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香魚。
專家:香魚本身體表就散發一種清香味那麼清蒸以後清蒸以後吃的時候它肉質細嫩多油而且鮮而且這條香魚變成香魚乾以後干製品色澤如黃金可以到處贈送一些客人。
香魚聞著香吃著更香,曾經是乾隆皇帝的供品,被譽為“淡水魚之王”。浙江寧海的鳧溪村,這裡氣候宜人,環境幽靜,鳧溪就是村裡一條通海的溪流,水中多石礫,水清流急,藻類叢生,原來是香魚棲息覓食的好地方,現今早已不見香魚的蹤影。

專家點評

專家:香魚我們是1979年開始研究的農業部有個項目當時這條魚比較名貴那麼看中它以後的發展潛力比較大考慮這條魚有發展前途就進行研究難度還有點難度的。專家說難,不僅是香魚要求很潔凈的生長環境,再有就是香魚生長在南方,可是它生長要求的溫度卻很低。
專家:它生長在溪流當中夏天頂多也不會超過28度最好的生長溫度是22到25度所以它喜歡在溫度比較低的水域當中。
香魚原本生長的山澗溪流中,有一個低溫的生長環境,而人工養殖,首先就是讓水溫低下來,那麼要找到相對較冷的水,只有選擇地下水和一些水庫的底層水,鳧溪村的水庫,水質都清澈,用這裡的水養魚成本還不算高,養殖戶自然先想到了要用水庫的水養香魚。
黃壇水庫的水質很好,水溫很適宜香魚的養殖我們通過一年的試驗效果很好香魚的成活率達到98%以上。
黃壇水庫的水深能到20米左右,這樣水庫底層水的水溫就能保證很低,夏天的溫度一般是20度左右,溫度正好適宜香魚的生存,可引來的雖是水庫的底層水,到了養魚池,低溫的水經過日晒,也就不能在保證香魚生長所需的溫度了。所以就讓養殖池裡的水一直是進進出出的流動著。
天氣好的時候我們的水位要加高到了夜裡溫度低了我們的水位要降低。
白天陽光照射水面,水溫會不斷升高,養殖場就通過加大進水量、減少出水量來保證養殖池裡的水能有個較低的溫度,而到了夜間,再減少進水的量增加出水的量,這樣就能讓溫度不會太低影響香魚的生長。進水出水讓水流動起來,就能一直保持低溫。而且形成的流動水,正好模擬了香魚在自然界中生長的溪流環境,香魚在逆流水的刺激下,游得歡實著呢!這裡還有很多增氧機,除了給魚池增氧,促進了水的流動,也能保證了池水的乾淨。
水裡的增氧機走電,一天不停地走,污物卷卷卷到中間排出來。迴旋水讓髒東西跑到池的中間,這和我們攪動盆里的水,形成迴旋的水髒東西就全都集中到盆的中間了,魚池底又是漏斗型的,那麼髒東西很快就排出去了,保證了它清潔的生存環境。
香魚的生長環境營造好了,吃的事又難住了專家。它吃東西就靠嘴兩側有板狀齒梳狀齒像梳子一樣梳頭髮的梳子一樣刮食的時候這樣刮。就是這種特別的吃食方式,在自然界中,香魚側扁著身體刮食石頭上的藻類。在養殖香魚的池壁上,生有一些藻類,但是池壁上的藻類數量畢竟少,也供應不上香魚。人工取新鮮的藻類物質的話,耗工又耗時不划算。所以要想能定時定量的喂香魚,還得人工補上一些飼料,專家還是想仿照香魚的刮食行為喂它們。
過去採用的是河鰻用的餌料放成一塊一塊地讓它刮食但是這樣一個是污染了水質一個就是餌料容易污染香魚容易生病。塊狀的鰻魚飼料面積小,有的香魚還擠不上吃食,再加上水的沖刷,污染了水質,而水一污染,香魚馬上就無法生存了。讓它刮食行不通,那能不能改變香魚的吃食方式呢?小時候香魚的開口飼料師輪蟲,取食是吞食的方式,說到底就是香魚天生就有吞食的能力的。於是專家想到了馴化的事,能不能讓香魚從小的時候就一直吃顆粒的飼料呢。等到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強制不讓她刮食還是採用顆粒飼料這樣就慢慢習慣了以後就吃顆粒飼料了。香魚吃了顆粒的飼料,也能健康的生長了,可是養了一段時間,香魚又怎麼不香了。香魚的口味不香了,肯定會影響今後的市場銷售,那麼專家就想人工養殖香魚喂的是人工飼料,食物發生了變化,因此它不香了,是不是和香魚的飼料配方有關呢。給它增加了藻類,生長有香味了長得也快了,還有防病的功能。
過去香魚在野生的環境下,吃的是藻類物質,而天然的硅藻類本身就散發淡淡清香味,香魚吃了經過消化也就渾身散發著清香。這樣吃了添加硅藻類的的顆粒飼料,香魚的香味就又回來了。香魚的香味是回來了,可是到了秋天香魚的肉又不好吃了。
專家:我們發現這個香魚到一定的時候有顏色和味道都不好了價錢也就不貴了。一到了秋天,香魚的體色就發生了變化,銀白色的體色變成了深色,肉質也不好了。原來是香魚的營養物質都用來發育性腺了。
其實,香魚到了秋季性成熟是因為光照時間變短了,那麼專家考慮到香魚性成熟和日照的長短有關係,那麼如果能讓香魚一直生長在夏天的長日照日照時間裡,是不是就能延緩香魚的性成熟呢?
專家:我們採用的是延長光照的時間,就是晚上用太陽燈原來白天只有10個鐘點晚上用燈延長2,3個鐘點那麼性成熟也就延緩了。
專家是用燈光模擬太陽光,延長香魚的光照時間,這樣香魚的性成熟時間也就向後延遲了,保證了香魚的上市時間從原來的八九月份一直持續到12月份,大大提高了香魚的商品價值。

亞種分化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香魚指名亞種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Temminck & Schlegel,1846
香魚琉球亞種Plecoglossus altivelis ryukyuensisNishida,1988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ver3.1)——數據缺乏(DD)。
香魚琉球亞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ver2.3)——瀕危(EN)。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瀕危(EN)。
列入2000年農業部修訂的《這個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Ⅱ級。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EN)。

保護建議

● ● 應利用各級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的知識,增強法制觀念。
● ● 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 ● 深入開展香魚的自然資源調查,進一步明確其溯河洄遊線路及產卵場所。
● ● 在北侖河設定禁漁區、禁漁期加強管理。
● ● 積極開展人工增殖放流,補充香魚自然資源。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規劃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充分考慮魚類洄遊線路的暢通。

主要價值


香魚為中小型經濟魚類,經濟價值較高。其肉味鮮美,具特殊風味。香魚肉可以入葯,補氣活血,催乳。用於產婦乳汁缺少。香魚肉與鱭魚肉相似,但質厚,肉嫩,具有一種黃瓜清香氣味。香魚鰾是一個充滿氣體、前粗后細的帶狀囊,最前端有細管與食道相通。

捕魚方法

楠溪江兩岸漁民捕香魚,一般是駕竹排、驅鸕鶿捉魚。一條竹排,七八隻鸕鶿可捕10餘千克。“蒼茫沙咀鸕鶿眼,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濕雨後,一蓬煙火炊漁船。”宋代林逋的詩,生動地刻劃出水上漁家的意趣。有時農家傍晚來客,主人背上魚簍,拿個網兜下溪,一會兒就摸得一、二斤做香魚菜肴,宜清燉白燒。楠溪江畔的農婦焙制香魚有一套好方法,先把魚背剖開,放在鐵絲匾或竹篾上,用文火細煙慢慢熏焙,直至燒成金黃色取出,這就是海內外聞名香魚乾如煮麵燒粉干或湯時,掰碎放入一些,再撒點蔥葯、薑末,則清香四溢,色香味俱佳。
清代詩人壬士稹寫了首七絕《漁家》:“楠溪江都是釣人居,柳陌清溪一帶疏,好是日斜風雨後,半江紅樹賣香魚。”深秋楠溪香魚上市,忙煞了那些來楠溪江的遊客與鄰近飲食店主人,他們都去爭購活鮮鮮的香魚。如在花辰月夕、瓦屋紙窗下,以濃郁的村醪和清蒸一盤風味獨特的香魚,“他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懷”,別有一番樂趣。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香魚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71千卡

滅絕原因


由於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造成資源量急劇減少,尤其是在香魚產卵育肥河段的上游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香魚的繁衍生存的環境;此外,幾乎所有河流均攔河築壩建水庫,阻斷了其澗游通道,改變了溪川的水文條件;工業污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質污染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是產地普遍存在大量殺滅幼、成香魚的毒、炸等嚴重破壞資源的現象,加之電、密網和鸕鶿等不良漁法,致使香魚遭受毀滅性破壞。
2000年飛雲江香魚為1999年的1/4~1/3,衰退是明顯的;2000年上溯的幼香魚約為1000尾,其資源量已十分稀少,瀕臨滅絕。其原因主要是由水質污染、酷捕濫撈、采捕鰻苗和採挖河沙造成的。預計洄遊型香魚在水庫大壩建成后將在飛雲江流域消失,但庫區中也有可能出現陸封型香魚種群。若考慮建造香魚的人工養殖場,進行香魚的全人工育苗和養成,可彌補飛雲江香魚自然資源的不足。
主要是由於築堤和水利設施建造比如說是造水庫還有就象河流挖沙捕河賣苗另外的原因就是環境污染好多溪流的上游下游中游都有一些排污水的工廠這水一污染這魚它的卵也不能夠附著了幼魚也不能夠孵化了所以就是原來產香魚的地方基本上都沒有了。
香魚對環境要求很嚴格,水利設施的建造和環境的污染岸邊都破壞了它的生存環境,香魚在自然界中是越來越少了,更危險的是香魚是當年生,當年死的,要是不及時挽救的話,就真的有滅絕的危險。但是寧波大學生命學院的李明雲教授,把久違了的香魚又帶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