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蟲

指環蟲

指環蟲的蟲體通常為長圓形,動作像尺蠖,寄生在各種魚類的鰓上、身體前端有4個瓣狀的頭器常常伸縮,頭部背面有4個眼點,在體後端腹面有一個圓形的固著盤,盤的中央有2個大錨,盤的邊緣有14個小構,在兩大鉤之間有l—2條橫棒相連。口通常呈管狀,可以伸縮,位於身體前端腹面靠近眼點附近,口下接一圓形的咽,咽下為食管,接著是分2支的腸,2條腸的末端通常在後固著盤的前面相連,使整個腸成環狀,但也有不相連而呈直管狀的。

形態特徵


指環蟲為小型單殖吸蟲,成蟲蟲體扁平,通常為長圓形,體長一般小於2mm,呈乳白色。運動時動作像尺蠖,肉眼可見其伸縮蠕動。身體前端有1~3個瓣狀的頭器常常伸縮頭部前端背面有2對黑色的眼點,呈方形排列。在體後端腹面有一個圓形的后固著器,大多數種類的后固著器中央有2個大鉤,邊緣有7對邊緣小鉤,在兩大鉤之間有1~2條聯結片相連,又稱背聯結片和腹聯結片,有時在中央大鉤上還有附加片。
指環蟲
指環蟲
口位於身體前段腹面靠近眼點附近,通常呈管狀,可以伸縮。口下接一圓形膨大的咽,咽下為食管,接著是分2支的腸,2條腸的末端通常在後固著器的前面相連,使整個腸連接成環狀,但也有個別種類不相連而呈直管狀的盲支,無側突。指環蟲是雌雄同體的卵生吸蟲。蟲體的後部有一個精巢和個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後面,卵大型但數量較少,通常在子宮中央有一個卵,但能持續不斷地產卵,所以繁殖率相當高。睾丸單個,個別為3個,位於體末端,卵巢之後,為圓形或橢圓形。外生殖器為幾丁質結構,由支持器與交接管二部分構成。其後有前列腺與貯精囊。卵巢呈球形,單個,位於睾丸之前。卵黃腺發達,可從體前端分佈至體後端。幾丁質陰道存在或付缺,單個或成雙指環蟲的幼蟲身上有5簇纖毛,具2對眼點,有咽和腸囊,後端有盤狀結構。幼蟲孵出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其後吸器上才形成幾丁質結構。幼蟲在水中游泳遇到適當宿主時就附著上去,脫去纖毛,發育而為成蟲。卵呈卵圓形,一端有柄狀的極絲,柄末端呈小球狀。卵表面的附屬結構有利於卵漂浮於水面或附著在其他物體或寄主的鰓和皮膚上。

生活史


指環蟲為雌雄同體的單殖類吸蟲,卵生,生活史經過成蟲、卵和幼蟲三個階段。發育史不需更換中間宿主,幼蟲在魚鰓上直接發育為成蟲。成蟲寄生於魚類的鰓和皮膚。成蟲成熟后產出受精卵,在溫暖的季節成蟲可以不斷產卵。這些受精卵呈橢圓形。卵產出后依靠其表面的附屬結構漂浮於水面,或沉入水底,或附著在其他物體或宿主的鰓和皮膚。當水溫在22~26℃時,卵孵出幼蟲只需3d時間。有研究表明,宿主的黏液對指環蟲蟲卵的孵化起著重要作用。在清水中,這些受精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非常低。
孵出的幼蟲進入水中。單殖吸蟲的幼蟲具有纖毛,可以自由游泳,也是具有感染性的蟲體時期。纖毛幼蟲具有趨光性,剛出卵殼的幼蟲非常活躍,可以作直線、弧線或曲線等多種方式自由運動。通過用頭器來識別宿主,遇到合適的寄主時即附著於其鰓或皮膚上,脫去纖毛,各器官相繼形成併發育為成蟲。幼蟲在水中遊動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找不到適宜的宿主就會自然死亡。幼蟲的存活時限與水溫有密切的關係,在水溫22℃時,孵出24h即基本喪失游泳能力,存活時間為1-75h;在12℃的水溫環境中,幼蟲的存活時間大大延長直到孵出60h還具有游泳能力。
幼蟲發育很快,當水溫高於25℃時,7-9d幼蟲即可發育成熟併產卵,開始下一個生活史。指環蟲的平均壽命為30d。一般幼蟲的發育,后吸器先於生殖器官完成。宿主死亡后寄生的指環蟲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死去,存活時間一般不超過24h,指環蟲在死亡宿主上的死亡可能是由於宿主組織腐敗變質而致。
指環蟲寄生於魚類,在寄主的腮片上的分佈具有不均勻性。通常位於腮腔最前端的第1鰓片蟲體密度最少,第4腮片次之,第2和第3腮片最多。這種不均勻性可能主要因為第2和第3腮片的水流量較大,鰓絲較密集,因此通過水流遊動的指環蟲幼蟲較容易附著其上。輕度感染時,指環蟲多分佈於靠近初級鰓絲遊離端的部位;重度感染時,蟲體才分佈到鰓絲中部、基部甚至鰓弓上,蟲體常三五成簇聚集在一起。
指環蟲可以在寄主的鰓上自由移動,但不同種類的指環蟲的移動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別些體型較大的指環蟲成蟲的后吸器可被寄生部位增生的宿主組織所包裹,從而被固定在個位置不再移動。如鰻魚鰓部寄生的指環蟲,一旦幼體寄生,后吸器即固定在一個位置,並被寄主增生的組織所包裹,即使蟲體死亡,其中央大鉤也會遺留在寄主的鰓上;另一些指環蟲則可以在寄主的鰓上不斷更換寄生位置。如寄生鰱魚的鰱指環蟲,蟲體可十分靈活地在鰓片間遷移,並在新的位置定居。移動位置時,蟲體的身體無破潰,后吸器完整。

致病性


指環蟲病是魚苗、魚種階段常見的寄生蟲性鰓瓣病,可引起養殖魚類嚴重病害,主要危害金魚、鯉魚、草魚、鰱魚、鱅魚、鱸魚、鱖魚、鯽魚和團頭魴等,大量寄生可導致苗種大批死亡。12-14mm的小魚,放入感染源中,魚體上帶有20~40個蟲體,全部死亡約7~11d;4-6cm的草魚,寄生有蟲體400-500個,在15~20d后死亡。指環蟲對魚種的危害也最為嚴重,當年的小魚種感染5~10個指環蟲就可能導致死亡。指環蟲病不僅危害池塘養殖魚類,對小型水庫和湖泊中的魚類也可能導致大批死亡。我國各主要養魚地區都有指環蟲病流行,以長江流域比較嚴重。嚴重感染時,500g左右的病魚鰓部,每個鰓片寄生的指環蟲數超過200個重破壞腮絲表面細胞,從而使魚窒息死亡。在我國台灣4~11月發病較多,12~3月較少。台灣南部氣溫較高,終年均會發生。低水溫期發病少,但不易完全驅除。

流行與危害


指環蟲的分佈很廣,全國各地普遍出現這種病,此病是魚苗、魚種及成魚養殖階段常見的一種寄生性鰓瓣病。主要在夏、秋兩季流行。越冬魚種在初春溫度適宜時,容易發生。該病不僅常見於池塘養殖,在小型水庫和湖泊中也不乏因此病發生而大批死亡的病例。嚴重感染時,0.5千克左右的病魚鰓部,每片鰓片寄生有200個以上的指環蟲。蟲體用後端固著器的大小鉤鉤住魚的鰓組織,並吸取營養,破壞鰓絲的表皮細胞,從而使魚窒息死亡。

易感宿主


雖然各種淡水和海水魚類均對指環蟲易感,但大多數指環蟲對宿主有強烈的選擇性,即很多指環蟲對寄生的魚類品種有明顯的特異性。我國常見的對魚類致病的種類有:寄生草魚的頁形指環蟲( Dactylogyrus lamellatus),寄生鱅魚的鱅指環蟲(D. aristichthys)、小鞘指環蟲(D. vaginatus),寄生鯉、鯽、金魚的壞鰓指環蟲(D. vastator)、菇莖指環蟲(D. gotou)和鱸指環蟲(D. kikuchii)等。鯉科魚類是指環蟲最易感的種類,鯰類和鱸形目魚類也經常感染。因為蟲體的選擇性,多種魚混養時,往往只寄生某一種魚。指環蟲也是熱帶觀賞魚類的常見病。七彩神仙魚常常感染指環蟲,又稱鰓蟲、鰓吸蟲或鰓蛭,大量寄生時會危害到七彩神仙的健康,尤其是幼魚常會影響到發育,患病幼魚呈現體色變黑、瘦弱、卧倒等癥狀,甚至造成死亡。
指環蟲
指環蟲

疫病診斷技術


臨床診斷

魚體初步感染此蟲時,無明顯癥狀。當魚體鰓部嚴重感染此蟲時,病魚遊動緩慢,鰓絲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蒼白色,鰓絲明顯腫脹、貧血,有的呈灰白狀,因而整個鰓看上去呈花鰓狀,特別是緊靠鰓蓋的第一對鰓片,鰓絲明顯呈灰白色。由於鰓絲腫脹,使鰓蓋張開,鰓上分泌有大量的黏液,鰓片之間、鰓絲之間都相互黏附,使魚體因氣體交換受到影響而呼吸困難。幼小的魚特別是鱅魚苗,常顯示鰓器官浮腫,鰓蓋難以閉合癥狀,不攝食,逐漸瘦弱至死亡。嚴重感染此蟲的病魚,肉眼就可看到鰓絲上布滿灰白色群體,分佈在鰓的各個部分,但以近鰓瓣邊緣三分之一處分佈最多,嚴重者可布滿整個鰓瓣。若將這些白色群體用鑷子輕輕取下,置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明顯可見蠕動的蟲體,由此可作初步診斷。 

形態學檢查

鏡檢時,幼魚直接剪取新鮮病魚的鰓,將各鰓片分開,放在玻片上,在體視顯微鏡下用解剖針分開鰓絲,觀察蟲體,並將蟲體剝離出來,然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成魚可以在不致死魚只的情況下,以吸管吸取鰓黏液或採取鰓蓋後方附近體表的黏液進行鏡檢。鏡檢鰓絲,每片鰓絲有50個以上蟲體,或低倍鏡下每視野有5~10個蟲體時可確定為指環蟲病。活體的指環蟲乳白色,蟲體指狀扁平而長,用后吸盤固著在鰓上,身體不斷地伸縮運動,試探與尋找著食物,移動時作尺蠖狀動作,在玻片下,個體指環蟲可將身體伸得很細很長,約可達原長的4~5倍。在感染指環蟲量不多的情況下,應多取兒片鰓片進行觀察,盡量讓鰓絲能充分分開,以便於觀察鰓絲基部的指環蟲或個體比較小的指環蟲。
指環蟲
指環蟲
通過甘油飽和苦味酸銨作封片劑可以提高對指環蟲細微結構顯微觀察的對比度和解析度,被廣泛使用。

防治方法


1.預防
生石灰帶水清塘,魚池1米水深,用生石灰60千克/畝,可有效地殺滅指環蟲,以減少此病發生。魚種消毒,夏花魚种放養前,用克/米3水體晶體敵百蟲溶液浸洗20~30分,可有效地預防此病。
2.治療
全池潑灑晶體敵百蟲,使池水成0.2~0.4克/m水體。全池潑灑晶體敵百蟲與碳酸鈉(面鹼)合劑(1:0.6),使池水成0.1~0.2克/m水體。用20克/米3水體高錳酸鉀浸洗病魚,水溫10~20℃時,浸洗20~30分;水溫20~25℃時,浸洗15~20分;水溫25℃以上時,浸洗10~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