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蟲病

侵入魚的皮膚或鰓組織后形成白色囊皰

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或鰓組織后,引起組織增生和發炎,併產生大量的黏液,形成白色囊皰。病魚反應遲鈍,游於水面,不久即死。防治:發病魚塘,每畝水面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生薑乾片100克,煎成25公斤溶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潑2天。每立方米水體用亞甲基藍2克化水全池潑灑,每隔3天潑灑一次,連潑3次。

癥狀


小瓜蟲病癥狀:病魚體表和鰓瓣上布滿白色點狀的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故又叫白點病
體表頭部、軀幹和鰭條處黏液明顯增多,與蟲體混在一起,似有一層薄膜,小瓜蟲病有明顯的發病季節,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節。成熟的小瓜蟲脫離魚體后,身體分泌透明而又有彈性的胞囊,沉入水底或附著於水草及植物碎屑上,然後開始分裂。經9至10次分裂后,形成300至1000個幼蟲。幼蟲在15至20攝氏度時,經24小時左右,脫離胞囊,在水中游泳,並侵襲宿主。故小瓜蟲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傳播子代的。養殖密度大、水質差的池塘容易發生。無宿主特異性,任何魚類都可被侵襲、發病。

流行情況


此病多在初冬、春末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易流行,是危害最嚴重的疾病,苗種期間感染率極高,尤其在魚種下池初期體質未恢復或因管理不當魚體質較差時感染率極高。如環境條件適於此病,幾天內可使魚全死亡。

病原體


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后,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衝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遊動一段時間后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遊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突發癥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佈,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獃滯狀,浮於水面,遊動遲鈍,食欲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遊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降至10度以下或升至28℃以上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但這只是針對室外水體和魚池來說的,而對於室內水族箱和小魚池來說,當水溫高至35度時,仍會有小瓜蟲病發生,所以室內水族箱和小魚池一定要放葯治療。

防治方法


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藥物治療,通常治癒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癒率可達100%。用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治療方法


養 魚生產實踐表明,我們常吃常見的干辣椒能治癒魚類易患的小瓜蟲病。小瓜蟲病,也稱白點病,它是由多個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及鰓部引起的一種魚類侵襲性寄生蟲病。當小瓜蟲大量寄生時,魚會變得運動失調,食慾降低,甚至因消瘦而死亡,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用干辣椒治療魚小瓜蟲病的具體操作方法是:按照每畝每米水深用干辣椒250~500克的用量,把干辣椒放在鍋內,加水煮爛后,對整個魚池進行潑灑,每天潑灑1次,連續進行3天即可。您不妨一試,相信定能起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