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陽江鎮的結果 展開

陽江鎮

海南省瓊海市西南山區轄鎮

陽江鎮,隸屬海南省瓊海市,地處瓊海市西南山區,東與中原鎮毗鄰,南與萬寧市相隔,西與國營東太農場相依,北與龍江鎮嘉積鎮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瓊海市區32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105.99平方千米。

1951年至1953年,設互助組。2002年,文市鄉併入陽江鎮,稱為陽江鎮。

截至2018年末,陽江鎮戶籍人口為27447人。截至2020年6月,陽江鎮轄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陽江墟紅色路1號。 

2011年,陽江鎮財政收入532萬元,同比增長3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30萬元,比上年增長36%。完成營業稅320萬元,增值稅、企業所得稅110萬元。人均純收入6911元,比上年增長20.4%。

截至2018年末,陽江鎮有工業企業2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

歷史沿革


清順治六年(1649年)建成市。民國時期稱大江堯鄉。
1951年至1953年,設互助組。
1954年至1955年,設陽江初級社。
1956年,稱陽江高級社。
1957年,陽江、龍江、文市合併為陽江區。
1958年,之前屬樂會縣。
1958年,將陽江及東平(現東平農場)合併成立東平公社。
1961年,東平公社分置為陽江公社及文市公社。
1984年,改為陽江區公所及文市區公所。
1986年,設為陽江鎮及文市鄉。
2002年,文市鄉併入陽江鎮,稱為陽江鎮。

全鎮歷史

陽江鎮
陽江鎮
紅色熱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瓊崖革命先驅楊善集、王文明在這裡點燃了革命火種,揭開了一個火紅的年代,鍛造了一段火紅的歲月。這裡曾創下瓊崖革命史上的多個第一:瓊崖第一塊中心革命根據地,瓊崖第一屆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成立,瓊崖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瓊崖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在這裡召開;瓊崖第一部《土地法》在這裡頒布,瓊崖第一所紅軍醫院、第一所紅軍軍械廠、第一所瓊崖高級列寧學校在此創立,舉世聞名的紅色娘子軍在這裡誕生,是瓊崖革命先驅王文明烈士的故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海南紅色第一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江鎮地處瓊海市西南山區,東與中原鎮毗鄰,南與萬寧市相隔,西與國營東太農場相依,北與龍江鎮和嘉積鎮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瓊海市區32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7.3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105.99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2011年末,陽江鎮耕地面積2.58萬畝,其中水旱田1.98萬畝,人均0.99畝,熱帶作物面積14萬畝。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陽江鎮
陽江鎮
大革命時期,樂會縣第四區(簡稱樂四區)轄大同、共同、冠群、樂群、樂民、樂新、大南、益良、題榜、南勛、樂園、大江堯12個鄉。
1961年,陽江公社轄9個大隊;文市公社轄6個大隊。
1986年,陽江鎮轄9個村;文市鄉轄6個村。
2002年,陽江鎮轄15個村委會。
2011年末,陽江鎮轄嶺下、題榜、益良、江南、東興、龍山、上科、陽江、紅色、文市、橋園、棉坡、利試考、老區、群聯15個村委會,陽江鎮共有221個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陽江鎮轄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陽江墟紅色路1號。 
陽江鎮區劃詳情
陽江村上科村龍山村文市村
嶺下村江南村老區村利試考村
題榜村東興村橋園村棉坡村
益良村紅色村群聯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陽江鎮轄區總人口2600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近5000人,城鎮化率19.23%。另有流動人口129人。總人口中,男性14042人,佔54%;女性11961人,佔46%;14歲以下4947人,佔19.02%;15—64歲18202人,佔70%;65歲以上2854人,佔10.9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5960人,佔99.84%:苗族43人,佔總人口的0.16%。2011年,人口出生率14.23‰,人口死亡率4.73‰,人口自然增長率9.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06.37人。 
2017年末,陽江鎮常住人口為25800人。
截至2018年末,陽江鎮戶籍人口為27447人。

經濟


綜述
陽江鎮
陽江鎮
2011年,陽江鎮財政收入532萬元,同比增長3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30萬元,比上年增長36%。完成營業稅320萬元,增值稅、企業所得稅110萬元。人均純收入6911元,比上年增長20.4%。 
截至2018年末,陽江鎮有工業企業2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 
農業
2011年,陽江鎮農業總產值達到5.1億,比上年增長14.2%,農業增加值佔全鎮生產總值的87.93%。
2011年,陽江鎮胡椒種植面積2.1萬畝,年產乾果1500噸,橡膠38175畝,年產干膠1435噸,檳榔24460畝,年產乾果1460噸。以胡椒、橡膠、檳榔作為支柱產業。
2011年,陽江鎮有荔枝2980畝、菠蘿3400畝、菜椒330畝、番石榴、火龍果等熱作水果1077畝。竹木等熱帶作物經濟林5600畝,實現戶均擁有熱帶作物面積20.5畝,人均5.5畝。
2011年,陽江鎮引進、試驗和示範推廣新品種近10個。陽江鎮各類產業化組織達到5個。引導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2家,帶動農戶1343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陽江鎮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1206畝。
2011年,陽江鎮豬出欄量2.6萬頭;牛出欄量1800頭;羊出欄量3500隻;雞出欄量115萬羽;鴨出欄量6萬羽,鵝出欄量2.2萬隻。
2011年,陽江鎮淡水養殖面積1200畝。 
工業
2011年,陽江鎮工業總產值0.7億元,同比增長6%。以檳榔、木材和磚瓦加工廠為主。擁有檳榔加工廠183家,磚瓦加工廠2家和1家木材加工廠等,職工1542人。
商業
2011年末,陽江鎮有商鋪605家,其中零售企業82家從業人員355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43億元,比上年增長8.1%;陽江鎮有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945萬元。 
金融
2011年末,陽江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4億元,比上年增長25%;各項貸款餘額1352萬元,比上年增長12.8%。

基礎產業

陽江鎮地處丘陵半山區,93%以上為山林覆蓋。全鎮耕地面積2.58萬畝,其中水旱田1.98萬畝。主要經濟收入以胡椒、橡膠、檳榔作為支柱產業。其中,胡椒種植面積2.11萬畝,年產乾果1565噸;橡膠3.77萬畝,年產干膠1400噸;檳榔2.25萬畝,年產乾果1350噸,還有荔枝、菠蘿、香椒、火龍果、番石榴等熱作經濟1.15萬畝,竹木等熱作經林5600畝,實現戶均擁有熱作面積20.5畝,人均5.5畝。是全市熱作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鎮,也是全市胡椒、橡膠、檳榔最大的物流中心。

商貿現狀

陽江墟市政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00人,共有12條街巷,2個農貿市場,金融、電訊、稅務、廣播電台、影院娛樂等設置齊全,高樓鱗次櫛比。墟上建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基地豎立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色娘子軍群雕等硬體設施。市場輻射四周萬寧、瓊中定安“三市縣”,國營東平、東太、南棒、東興“四農場”,陽江、中原、龍江、會山、石壁“五鄉鎮”。商貿較為繁榮。自六十年代至今,每月1、15日,這裡有來自附近鄉鎮、農場乃至省內外近6萬人在此集貿經商,被譽為瓊海市西南最大的“經濟商埠”。

發展概況

陽江鎮
陽江鎮
2010年雖然受春夏連旱和特大洪災影響,但全鎮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全鎮生產總值實現5.1億元,同比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5788元,增長24.4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一年間,我鎮榮獲市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一等獎、市黨風廉政建設一等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一等獎、市鄉村道路建設一等獎、市冬修水利二等獎、市抗洪救災工作先進單位、市計劃生育和人口管理先進單位、市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鎮,綜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文化


地名由來
宋天聖元年(1023年)后,不斷有名人志士過瓊,時稱瓊莞,有廣東省陽江縣一鐵匠至此打鐵鑄刀,並在那些器具上鑄“陽江”兩字,故一直以陽江之名沿襲下來。清順治六年(1649年),漸成集市,稱陽江市。

交通


陽江鎮有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28千米。公路站為陽江車站,日均發送50輛客車,日客運量1000人次,客運量36.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3萬噸·千米。 
2011年末,陽江鎮道路總長度4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0.5米;道路鋪裝面積0.04平方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5平方米。

社會


陽江鎮
陽江鎮
近年來,陽江鎮委、鎮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全局,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特色村鎮、培育特色文化。依託三大優勢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人文優勢”;圍繞三大目標即:“熱作大鎮、商貿重鎮、文化強鎮”;推進四項建設即:“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和諧建設、黨的建設”。努力把陽江鎮建設成為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村鎮建設日趨完善,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的“西南重鎮”和“紅色歷史文化名鎮”。
教育方面
教育整體質量和辦學效益步入全市先進行列。全鎮現有9所完全小學,3所初級小學,102個教學班,小學生總數1962人。幼兒園15間,人數306人,公辦教師12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鞏固率達99%。初級中學2所,23個班級,學生876人,教職工86人。2010年,王文明中學被省評為省級規範化建設示範學校,也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農村中學。
2011年末,陽江鎮有幼兒園(所)15所,在園幼兒673人,專任教師24人,小學10所(完全小學4所),在校生1364人,專任教師13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即王文明中學、文市中學),在校生782人,專任教師82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8%。2011年,陽江鎮教育經費達2095.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961.5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961.5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961.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84%、39.15%、39.15%、39.15%。
文化事業
陽江鎮
陽江鎮
2011年末,陽江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個,各類文化專業戶43戶。陽江鎮15個村委會實現了以"農家書屋”為文化室的"共享工程”,每個書屋藏書2000冊以上,上科、陽江、文市村文化室均有藏書10000冊,每個村都配置有一名專職管理人員。陽江鎮有民間文藝隊伍6支。農民自覺組織的健身藝術隊伍5支,人數達600餘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1995年4月建成陽江鎮廣播站,2011年末,陽江鎮有線電視用戶3945戶,入戶率57.23%。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陽江鎮有標準化燈光球場6個,看台設施坐椅100張。4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4%。陽江鎮每年舉行一次從鎮際到市際、省際的“娘子軍杯男子籃球賽”,陽江鎮有24支體育隊伍。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陽江鎮有鎮級衛生院2個,鄉村衛生站20所,衛生技術人員87人。衛生院建有X光室、B超室、化驗室和門診樓,固定資產總值78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7人,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48人。2011年,陽江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6萬人次。
2所衛生院,在職人員35人,衛生站19個,衛生技術人員52人。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0.35萬60歲以上農村老人受益,16至59歲農村居民參保率達96%,居全市前列。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陽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3戶,人數86人,支出242424元,比上年增長17.5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92戶,人數623人,支出125.313萬元,比去年增長34.2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0人。社會福利費7.36萬元,比去年增長15%;2011年,陽江鎮有敬老院2家,床位3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8人。落實醫療救助106人,救助資金37.13萬元,臨時救濟約1023人,救濟資金7.7萬元。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60歲以上農村老人有3500人受益,16至59歲農村居民參保率達96%。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3512人,參合率98.5%。陽江鎮居民人口平均壽命76.3歲。 
郵政電信
陽江鎮
陽江鎮
2011年,陽江鎮有郵政所2處,郵政業務總量22萬元。報紙、期刊累計發行500份(冊)。電信服務網點10個,行動電話用戶1萬餘人,網際網路用戶2650戶。陽江鎮實現行動電話覆蓋無盲區,固定電話用戶5863戶,實現自然村村村通,城鎮電話入戶率達100%,農村入戶率80%以上。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陽江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2千米,生產能力2000噸/日,生活用水43.8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6.85噸;排水管道長達千米。
供電
2011年末,陽江鎮供電所實現全鎮100%電燈照明、加工。陽江鎮最大供電負荷約2500千瓦,用電量每月103萬千瓦時左右,其中生活用電80萬千瓦時電左右,工業及其他用電23萬千瓦時左右。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陽江鎮有休閑娛樂小廣場1個。陽江鎮街道兩旁均種植樹木,綠化面積達26.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24%,人均綠地52.8平方米。
交通:全鎮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公路里程86公里,100%公路實現硬化。
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村村通成果鞏固,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99.5%,村村通工程達到100%。建起了6個村級農家書室、報刊閱讀室、文體活動室、文體活動廣場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等“三室一廣場一中心”,寬頻網路覆蓋全鎮80%個行政村。村村通電話,入戶數達5138戶,有行動電話2585部。(3)供水:全鎮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進展較快,有21500人使用衛生自來水,佔總人數的85%以上,有2567戶用上無害化廁所,累計建設沼氣池1450戶,沼氣覆蓋率與使用率居全市前列。
供電:實現電燈照明、加工的村達100%。
市場:陽江、文市墟市場建設面積1500平方米,攤位120個,初步形成季節性水果、蔬菜收購批發市場,商貿活動較活躍。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606萬元。80%農戶建起新房,其中30%農戶建起鋼筋水泥樓房。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

陽江鎮
陽江鎮
王文明(1892-1930),字欽甫。海南樂會(今瓊海市)陽江鎮益良村人。1917年入瓊崖中學學習,1919年被選為學生聯合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1921年起任瓊東雙廟高等小學校校長、樂會縣教育局局長。1924年到上海大學讀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1月到廣州,參與籌辦“瓊崖革命同志大同盟”,為負責人之一。10月受中共廣東區委的委派,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參加討伐軍閥鄧本殷的南征。1926年3月起,先後在海口、嘉積等地舉辦黨員訓練班,並積極發展中共黨員。同年6月任中共瓊崖地委書記,領導建立中共基層組織,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同年11月任瓊崖工農革命軍黨代表、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領導建立以六連嶺為中心的樂(會)萬(寧)革命根據地。1928年2月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為瓊崖工農紅軍,他任紅軍總司令部黨代表。同年夏主持建立瓊崖蘇維埃政府,並被推選為主席。在瓊崖紅軍經受連續“圍剿”、遭到嚴重挫折的情況下,以實際行動抵制中共廣東省委確定的“以城市為工作中心”的錯誤方針,於11月底率領特委機關、瓊崖蘇維埃政府和僅存的130多名紅軍戰士,轉移到安定縣母瑞山區,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持革命鬥爭。1929年8月中旬,在安定縣內洞山抱病主持召開各縣委代表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瓊崖特委臨時委員會,任特委委員。1930年1月17日於母瑞山區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