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

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轄村

袁家村,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中國陝西關中平原腹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分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溝壑區兩大類。村域面積0.4平方公里。

袁家村是陝西省著名的鄉村旅遊地之一,處在西咸半小時經濟圈內。村落選址布局與體量憑藉自然,與山水天然相容,表現出與時空的高度和諧與生活環境藝術質量的重視。房舍布局是傳統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勢就勢,高低錯落,整齊有致。弦板腔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袁氏避戰亂遷至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明清之際,袁家村作坊發達,貿易興旺,為方圓幾十里貨物集散地和出入北山要衝。
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西郭氏遷入,適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乃修祖廟蓋祠堂。其後,陸續遷入王氏、張氏,繁衍生息。
1953年,袁家村建立互助組。
1955年,袁家村與西周村、東周村聯合建立高級社。
1958年,高級社改為東周生產大隊。
1962年,袁家村單獨成立生產大隊。
袁家村
袁家村
1972年,袁家村建立黨支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袁家村隸屬於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位於中國陝西關中平原腹地,距昭陵博物館10公里,距咸陽、西安咸陽機場和西安僅30分鐘到一個小時車程,村域面積0.4平方公里。
袁家村
袁家村

地形地貌

袁家村北部為山地,南部為平原,呈階梯型跌落。

氣候特徵

袁家村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C°無霜期214天,年均降雨量537—546毫米。

植被

袁家村為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混交地帶,經濟果林覆蓋。

人口民族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袁家村以漢族為主,戶籍人口286人,常住人口130人。

經濟


1973年,袁家村糧棉產量過“綱要”。
1975年,袁家村棉花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畝產皮棉177.5斤。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袁家村村領導帶領村民整田造地,恢復農業發展。
1979年,袁家村糧食畝產達到825公斤,比1970年增長10倍。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工業發展水平,此時,袁家村響應國家號召開始發展“五小工業——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
1984年,袁家村建成水泥廠,當年創利潤30萬元,1986年,產量超過5萬噸,1990年產值380萬元。
1994年春,袁家水泥廠擴大生產規模,水泥由年產5萬噸擴大到15萬噸。
袁家村
袁家村
到了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尋求新的變革,從謀求量的發展到質的發展,從不顧生態環境污染的發展階段到以保護環境為發展原則的階段,袁家村也開始謀求新的發展變革,“五小工業”已經遇到發展瓶頸,袁家村領悟和遵照國家、省市各級政策,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2007年,袁家村村集體經濟積累為17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為8600元。
2017年,袁家村村集體經濟積累為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為7.5萬元。
截至2017年,袁家村共有菜籽油、豆腐、醪糟、酸奶等加工企業10個,停車場、觀光小火車、客運公司等服務企業6個,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紅薯、蔬菜、辣椒等優質農產品基地14個。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弦板腔皮影戲流傳於關中乾縣、興平、禮泉、咸陽等地。弦板腔又稱“板板腔”,由主要伴奏樂器“二弦子”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取名。形成於清代初年,最早為一人左手搖“獃獃子”(二板子),右手掌結子(即蚱板子)的說唱形式,到了清代中葉,藝人們加上了自製的土三弦和土二弦等弦樂伴奏,開始形成了以弦子調為主的正板調,並相繼延伸出慢板、二六等曲調,使弦板腔開始進入了第一個發展興盛時期。道光咸豐年間,禮泉的王秀凱,又以正板為基礎,創造出大開板等多種唱調,樂器又加進了二胡,採用二板子配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渾厚、清脆、明快的聲腔特色,奠定了弦板腔音樂的基本格局,再次使弦板腔進入班社林立、藝人迭出的最佳時期,各地班社一度最多達六十多個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乾縣、興平、禮泉等地還將其搬上舞台演出,弦板腔又形成了皮影與舞台演出相兼的演出形式,長期流傳於民間。
2006年,弦板腔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文化

● 剪紙
禮泉縣農村,廣大婦女一直有剪紙的傳統習慣,農閑時節,她們用顏色鮮艷的紙做出的各式各樣的作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品,剪紙在不斷發掘民間傳統工藝的同時,在表現形式上也注入了現代化的生活氣息,將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它直觀上有給人一種傳統時尚,古樸大方,品位高雅,回歸自然的感受。
袁家村現有專門的剪紙製作作坊,採用最古老的模板上色工藝。
● 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在漢族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漢族民俗社會文化生活的百科全書。
袁家村的木版年畫基本採用堅硬、綸理細膩的梨木,棗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紙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顏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畫,通常可用五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 土織布
土織布又名老粗布、手織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國紡織史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袁家村有出嫁的女兒陪嫁手織布床單的傳統。每逢哪家有女兒出嫁,娘家就會備上花色不同的手織布的床單作為嫁妝,既體現了娘家人對女兒的關愛,也是母親勤勞能幹的象徵。
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陝西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旪期,流傳民間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類手工製品。

特產美食

袁家村烙面是當地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在禮泉北部山區,逢年過節開葷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說,婚喪嫁娶、紅白喜亊等擺開筵席,早飯必定是吃烙面。烙面由於存在的區域較小,麵食裡面只能算作小品種,然而其歷史悠久,據考此面起源於商末周初,因其存儲期長、方便攜帶、熱湯沖泡即成麵食的獨特優點,被周武王選定為伐紂途中的軍用伙食。
袁家村
袁家村

交通


1、西安城北客運站、城南客運站每天有往返袁家村的班車(車票22元左右),40分鐘一班,可直接到達袁家村。
2、咸陽南站有直達袁家村的大巴,每40分鐘發一班車,車程45分鐘左右。
袁家村
袁家村
3、在咸陽長途汽車站(七廠十字南)坐長途汽車到禮泉縣(車票10元左右),在禮泉縣城換開往煙霞、北屯方向的車,到袁家村下。

社會


村落特色

空間布局
袁家村根據地勢巧妙安排布局,其房舍布局是傳統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勢就勢,高低錯落,整齊有致。
建村智慧
袁家村選址源於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山水天然相容,表現出與時空的高度和諧和對生活環境藝術質量的重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成為袁家村幾代人建村的設計理念。與江南那些富豪雲集、奢華氣派的古鎮風格截然不同,袁家村一切都顯得樸素而自然。當地村民自古勤勞耕種,民居和古道多就地取材,以石築造。
袁家村全貌
袁家村街巷的交通走向、氣流、排水、通風等均以其地形、地貌為依託,這使其建築風格、特色符合人性、自然、生態規律的需求。街巷的鋪裝也是自然純樸,多採用古老青磚或卵石鋪成,有一些地面也採用夯實的土路,由於地面滲水性較好,因而路邊植被也較為茂盛。隨著街巷的或曲或折,隨著植被的或疏或密,一個個公共活動空間節點也就隨之形成,不僅豐富了街巷的景觀效果,也滿足了村民交往的生活需要。
袁家村
袁家村

旅遊


主要景點

寶寧寺
“先有寶寧寺,後有袁家村”,寶寧寺乃皇家寺院,唐天寶年間為守護昭陵供奉香火而建。清《袁家村郭氏家譜》載:寶寧寺在西三,經唐元明洪武、永樂、清康熙、同治年的多次修葺,最後形成。為大唐一大古剎。
寶寧寺屬於唐昭陵近200座陪葬墓、30萬畝陵園區內唯一一座古寺。寶寧寺是村上建造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建築,距今約有千年的歷史,修繕后佔地面積達到了1300平方米。
袁家村
袁家村
左右客
左右客位於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由山西、陝西明清民居遷建而成,院中院連套,景外景疊加。這種布局是由獨院式平面沿縱深方向重複組合而成。
絨花閣
老民宅原址陝西省白水縣許道村,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羅西成用銀貳拾壹元叄角,糧壹斗貳升陸合買了羅明財肆畝貳分陸厘白地,而後歷經三年建造而成,三進院落房數拾間。后歷經戰火損毀,僅存廳房三間。
2009年,於羅家後人處重金購得,遷至禮泉袁家村,原樣重立。而後經精心設計、裝修,在保持原本結構風格的情況下,改造為絨花咖啡廳。
碧山堂
碧山堂是袁家村最具特色的民宅之一,它極具北方民宅的特色,大院建築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出四平八穩的形態,處處以立為本的建築特色。從建築藝術角度上講,它采眾家之長,適一方水土之要求。
康莊門樓
康莊門樓坐落在袁家村村口,青灰色的磚牆瓦頂,用粉牆瓦檐,木柱、梁枋門窗等多用本色木面,前有石獅。

獲得榮譽


2013年8月26日,袁家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7年11月,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
2019年7月28日,袁家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袁家村
袁家村
2019年12月25日,袁家村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020年11月20日,袁家村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