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子記
瑞奇·梅塔執導的加拿大印度合拍電影
徠《尋子記》是由瑞奇·梅塔執導,Rajesh Tailang、坦尼沙·查特里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加拿大和印度合拍的劇情影片。該片於2013年9月7日加拿大上映。
影片由Rajesh Tailang自導自編自演,講述了一個男人通過悲劇而對生活的覺醒,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式的手法描寫了當代的印度社會,飽含著人道主義精神。
本片獲得第4屆北京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劇照
角色 | 演員 |
Mahendra Saini | Rajesh Tailang |
Suman Saini | 坦尼沙·查特里 |
Ranjit Gahlot | Anurag Arora |
Meena Gahlot | Shobha Sharma Jassi |
Roshni | Geeta Agrawal Sharma |
Om Prakash | Amitabh Srivasta |
Mukesh-Bhai | Mukesh Chhabra |
Pinky Saini | Khushi Mathur |
Siddharth/ Chai Kid / Kamathipura Child | Irfan Khan |
Pundit Ji | N.K. Pant |
Pawan | Naresh Gosain |
製作人 | Rishi Bajaj、Steven Bray、Lopa Goel |
導演 | 瑞奇·梅塔 |
副導演(助理) | Avani Batra |
編劇 | Maureen Dorey、瑞奇·梅塔、Rajesh Tailang |
攝影 | Bob Gundu |
配樂 | 安德魯·羅金頓 |
剪輯 | Stuart A. McIntyre、瑞奇·梅塔 |
藝術指導 | Aparna Kapur |
尋子記
2014年第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 ||
主競賽單元 | 《尋子記》 | 入圍 |
最佳影片 | 《尋子記》 | 獲獎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加拿大Canada | 2013年9月7日 ......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英國UK | 2013年10月11日 ...... (London Film Festival) |
美國USA | 2013年12月6日 ...... (South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14年3月30日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製作公司 | 1.Poor Man's Productions Ltd.(produced by) 2.A71 Productions(in association with) |
發行公司 | 1.Zeitgeist Films[美國](2014) (USA) (theatrical) |
提及印度電影,除了歌舞片,人們免不了要想到現實主義大師雷伊,他的“阿普三部曲”。只不過,距離雷伊的年代已經太過遙遠,今天的中國觀眾還是更熟悉拉吉庫馬爾·希拉尼(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評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印度片必須有足夠亮的商業元素,否則,誰忍受得了無休止的歌舞。再不然,那也要經過外國人一番包裝,才能推銷到國際。
正因如此,《尋子記》的出現是一件有趣的事。導演表面上是外來者(印度裔加拿大人),但里奇·梅塔飽受好評的前作《遺產風波》,主人公是新德里的一名嘟嘟車司機,這次《尋子記》則是一名修拉鏈的底層窮人。可以說,梅塔堅持了自身的現實主義風格,在描述印度的貧窮落後之餘,又用普通人的道德觀(真善美)去化解了討好國外的嫌疑,沒有太過強烈的指責或批判。
《尋子記》有如其片名,但它的故事並不是一碗難以下噎的苦菜湯,更不是要讓觀眾抽泣不止的煽情片。導演的技巧顯得節約而剋制,畢竟,父親的無能過失,也是導致兒子失蹤被拐的一大原因,創作者不好去大書特寫。至於這個家庭為何家徒四壁,《尋子記》並沒有說明太多原因,因為在游弋的鏡頭裡,在父親以外的街頭路人身上,他們同樣是衣衫襤褸,生活的環境跟垃圾堆無異。貧窮,它是這個國家的代名詞,是那一雙雙渾濁而迷茫的雙眼,是那些沒有接受教育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孩子。
在父親穿越鐵道口的那個鏡頭裡,呼嘯而過的列車,令人感受到巨大的障礙壓力。又跟台詞里說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哪個不是長這樣。而這個可憐的小孩“悉達多”,他居然連一張照片都沒有——如此荒謬近乎荒誕的情況,它在這部電影里卻是個無情的事實。於是,父親走上了獨立一人的打拐之行,既是贖罪也是反省。
為了尋找兒子,他們才用上了手機,也記不住親友號碼,完全是“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階段;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東里,父親四處問人,但消息全無,而這個地名,不過是在手機上點一下搜索引擎的簡單事。如此諷刺的信息落後跟知識水平缺乏,一步步造成了《尋子記》的悲劇。
電影並沒有點明兒子的去向,但聽完一席勸解,父親也幡然醒悟。他在晨光中早早起身,出門謀生,繼續負擔這個家庭的生計。在我看來,《尋子記》的結局算是意料當中,又有些堅定感人的溫暖。印度那麼大,人頭那麼多,無論德里還是孟買,看上去都那麼龐雜無措,一不小心走散了,那可能真的是再也見不到面了。
或許,好事者還可以從《尋子記》解讀出弦外之音,譬如印度這個龐大國度,它在面對全球化進程面前,多少有些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那個消失的孩子,既是印度的痛,也是印度需要面對的問題所在。當然,如果不是這麼掉書袋,那麼,《尋子記》的故事,絕對是陳可辛《親愛的小孩》和劉德華主演的《失孤》的參照範本。飾演父親的Rajesh Tailang,他更是奉獻了精湛的演技,尤其是在無依可靠之際,在電話自己的老父親之際,這個中年男子也留下了悔恨的淚水,真摯感人。
與《遺產風波》相比,梅塔的這部《尋子記》可以說是樸實無華,格局見小,人物關係簡單。這篇圍繞父親尋子的文章,它的發展過程並不意外,一路上遇到的形色人們,其實也只是一種忠實於影像本身的記錄,不摻雜太多的情感色彩。同樣的,在那首送行歌曲里,導演寄託了堅定的信念,希望勤勞樸實的印度人民,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