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格拉鼓
納格拉鼓
納格納鼓即“鐵鼓”,在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鐵鑄成,故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據說古代人們把它系在馬鞍上當作戰鼓。大約在9世紀以後,它才成為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
納格拉鼓
納格拉鼓的外殼是用生鐵在專門的模子里製作出來的,鼓的上部寬、下部窄,呈圓柱體。它的上部綳有撐開的驢皮或小牛犢皮,用繩子將皮子拉緊固定后,一個新的納格拉鼓就做好了。
在一般民間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只用一對納格拉鼓即可,也有與達甫一起合奏的樂曲。如題材廣泛,節奏明快,在北疆伊犁地區流傳的《賽乃姆》、《雙賽乃姆》、《洛克沙勒》、《洛克沙勒花兒》、《古杜姆》、《木夏烏熱克》、《薩里哈》、《紐威特》《夏地亞那Ⅰ》、《夏地亞那 Ⅱ》等十二套傳統樂曲。
納格拉鼓
正是這個——未登大雅之堂,外觀簡陋,只許鼓手輕撫重擂,便有了世界的絕響!它的鼓聲如乾涸戈壁中的一泓清泉,汩汩浸潤著人們的心田,鼓樂舒緩沉穩,製造了一幅動情的狂歡畫面。這是一種信念,一種召喚,一種莫名的精神寄託。它不僅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歡樂。
樂器行里的納格拉鼓
在快樂的日子彈奏歡樂的納格拉鼓
彈奏時把納格拉鼓平放在地面上,由一人雙手各持一根長而稍彎的木棰,右手敲擊大鼓,左手敲擊小鼓。大鼓發出“咚咚”的低音,小鼓發出“噠噠”的高音,音響鏗鏘、雄厚,音色一高一低,一亮一沉,一飄一落,全在鼓錘之間,舒緩時,如行雲漫遊,激昂時,如千駒馳騁,組合成天衣無縫美妙絕倫的音樂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