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鎮

海南省萬寧市下轄鎮

南橋鎮,隸屬於海南省萬寧市,地處萬寧市西南部。

1950年至1959年,屬陵水縣。1958年,與國營南林農場合併為南島公社。1996年,管區改設村委會。2002年7月,改為南橋鎮。2018年,轄區戶籍人口30698人。2020年6月,南橋鎮下轄1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地在國道海榆線265千米處。

2018年,南橋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歷史沿革


南橋鎮
南橋鎮
本鎮約在公元前四世紀成立。相傳春秋後期,吳王夫差葬三女天此,名“三女岡”。又相傳秦始皇時築“秦皇道”,五馬并行,在此通過。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本地已有手工業,商賈會聚,唐末形成集鎮。
南橋,古代亦稱“南梁”。本鎮建置有史實根據於五代,人口已多。後晉五年(940),已知蔣漢簡為代表的族人舍宅建“安和院”,后改稱“明行寺”。旋即文化醫藥工藝均興,宋嘉定辛巳年到景定辛酉年(1221—1261),世居華亭縣白沙鄉之南橋的於時舉、於時亨進士。宋末年,徐煦以醫名聞於世。元代築月城(今人民北路),至今存世逾六百年。同時,工商業和政治機構等亦相繼迭增,設南橋務(貿易管理機構)和南橋稅務局,至明初止。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戚木巡檢司,后改稱南橋巡檢司,直至清末。清雍正四年(1726),分治奉賢縣,縣治設於本鎮西真道院,雍正九年,遷至奉城。民國元年,復治本鎮至今。
南橋鎮
南橋鎮
江海原與南橋同一區域,民國元年縣治由奉城遷回南橋,江海屬南橋鎮管轄。1949年5月30日,南橋、江海全境解放,10月建立區、鄉、村人民政權機構。1958年9月,成立政社合一的南橋人民公社。翌年9月,社鎮分開,分別設立南橋鎮和江海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開,成立江海鄉人民政府。1995年5月,撤鄉建鎮,成立江海鎮人民政府。
2002年5月16日,奉賢區區劃調整,原南橋、江海兩鎮“撤二建一”,2003年11月,奉賢區再次區劃調整,原西渡鎮與南橋鎮合併,形成了現在的南橋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0年,轄9個大隊。
1983年,轄9個管區。
1987年,2個管區劃歸新梅黎族鄉。
1996年,管區改設村委會。
2011年末,轄小管、南橋、橋南、橋中、新坡、高龍、橋北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3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2020年6月,南橋鎮轄1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地在國道海榆線265千米處。 
南橋鎮區劃詳情:
高龍村新坡村南橋村
南林社區小管村橋南村
橋中村橋北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橋鎮地處萬寧市西南部,東與長豐鎮為鄰,東南與禮紀鎮毗鄰,南與陵水縣交界,西與瓊中縣接壤,北與長豐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7.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8千米,總面積27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1.9人。

氣候

南橋鎮自然村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溫度23℃,年平均降雨量2691毫米,是海南省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土壤

南橋鎮地質主要為沙壤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熱帶作物、南葯、木材等。

人口民族


南橋鎮
南橋鎮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331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821人,城鎮化率59.8%。另有流動人口4960人。總人口中,男性17245人,佔52%;女性15919人,佔48%;14歲以下7031人,佔21.2%,15~64歲22850人,佔68.9%;65歲以上3283人,佔9.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1147人,佔60.4%;還有黎族、苗族2個少數民族,共12017人,佔39.6%;其中黎族10667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8.7%;苗族153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11.3%。2011年,人口出生率13‰,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長率8.8‰。 
2017年,南橋鎮常住人口為12506人。 
2018年,南橋鎮戶籍人口30698人。

自然資源


南橋鎮
南橋鎮
南橋鎮自然村條件得天獨厚,這裡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溫度23℃,年平均降雨量2691毫米,是海南省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地質主要為沙壤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熱帶作物、南葯、木材等。

經濟


南橋鎮
南橋鎮
綜述
2002年,南橋鎮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2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總產值2235萬元,比上年增長8%,財政收入194.4萬元,比上年增長0.2%,農民人均純收入1098元,比上年增長6%。
2011年,南橋鎮財政總收入175.17萬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9.21萬元,比上年增長20.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12.86萬元,企業所得稅13.32萬元,個人所得稅6.7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18.1%、21%。 
2011年,南橋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538元。
2018年,南橋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農業
南橋鎮有耕地面積21270畝,人均1.77畝;林地面積30.7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14235萬元,比上年增長20.4%,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8.2%。
南橋鎮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番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146噸,人均357.2千克,其中水稻1990萬噸,番薯156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橡膠、檳榔、蔬菜等。2011年,橡膠種植面積0.98萬畝,產量328.9噸;檳榔種植面積2.9萬畝,產量1025.0噸;蔬菜種植面積1570畝,產量1490噸。
南橋鎮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543頭,年末存欄2880頭;牛飼養量1800頭,年末存欄1167頭;羊飼養量2529隻,年末存欄1510隻;家禽飼養量78921羽,上市家禽102600羽。2011年,生產肉類425噸。畜牧業總產值102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17%。2011年,有大型農業機械65台輛。 
商業
2011年末,南橋鎮有商業網點102個,職工317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565萬元,比上年增長57.1%;城鄉集市貿易市場成交額480萬元,比上年增長20.8%。

招商引資

南橋鎮
南橋鎮
南橋鎮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工作重點,完善和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2002年引進了130畝無籽黃皮種植項目和200畝降香種植項目。2003年計劃招商引資項目有:一、萬畝降香種植(研究)示範基地;二、南橋鎮興隆旅遊區無公害瓜菜供應基地;三、熱帶雨林公園(卧龍山莊);四、常青園(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五、南林墟南橋小區房地產開發;六、藥材採集加工;七、苗家樂(新坡苗村旅遊景點);八、旅遊紀念品開發;九、金絲柚木示範基地;十、傢具廠;十一、台灣木瓜示範基地;十二、檳榔深加工和利用。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南橋鎮有文化站3個,農場社區和村級文化室13間,文化室、農家書屋13個,藏書2.9萬冊。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南橋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165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4所,在校生1069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990人,專任教師8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96.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教育經費276萬元,比上年增長20.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南橋鎮有鎮級衛生醫院2所,農村、社區衛生室7所;公立衛生機構床位56張。專業衛生人員54人,其中執業醫師25人,註冊護士29人,另有鄉村醫生7人,固定資產347.4萬元。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5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2萬人,參合率98%。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南橋鎮有體育場地6處,4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 
廣播電視
1974年12月建成南橋鎮廣播站,1991年1月開通廣播電台,1999年12月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9%。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南橋鎮有郵政所1所,主要負責報紙、期刊的發行和信件包裹收發等工作,累計發行、收發3230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 
社會保障
2011年,南橋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68戶,人數1136人,支出272.64萬元,比上年增長22.4%,月人均200元,比上年增長17.6%;民政部門資助參加醫療1136人次,共支出10.22萬元,比上年增長18.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5戶,人數710人,支出85.2萬元,比上年增長17.8%,月人均100元,比上年增長42.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5人,支出35.28萬元,月人均280元,比上年增長15.7%;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15人次,共支出4.08萬元,比上年增長21%。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南橋鎮鎮區居民自來水普及率51.8%,年人均生活用水9.7噸。 
● 供電
2011年末,南橋鎮鎮區擁有30千伏變電站1座,供電覆蓋率達100%,供電可靠率100%。 
● 燃氣
2011年末,南橋鎮南鎮區天然氣銷售點5個,燃氣用戶5500戶,月天然氣平均用量40立方米。

旅遊


江西南橋鎮

南橋鎮位於贛州市尋烏縣南部,與廣東省交界,東臨廣東省平遠縣八尺鎮、黃畲鄉,西南接留車鎮,北毗文峰鄉、吉潭鎮。鎮政府所在地南橋圩距縣城24公里,全鎮總面積為138.15平方公里,南橋有青龍岩風景區,方圓13.6平方公里。青龍岩是東江源第一岩,磷石背溫泉是集度假休閑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全鎮轄17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7177戶,人口31622人,勞力15481人,均屬漢族;全鎮耕地面積19682畝,其中水田14207畝,旱地2475畝,山林面積140301畝,果業面積1.5萬畝;全鎮糧食總產量11285噸,果業總產3546噸,工農業總產值54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56元;全鎮礦產資源豐富,稀土、鐵紗資源儲藏量大,現上百萬元企業有鐵紗加工廠3個,稀土礦開發有4個,環保水泥磚廠2個,紅磚廠5個,水力發電站2個;南橋鎮城鎮建設正在籌建之中,新市場繁榮,整個市場人容量達3.8萬人,市場設施齊全。

湖南南橋鎮

南橋鎮位於醴陵市東北部,距城區30公里,東與富里鎮(以澄潭江為界)隔河相望,南與白兔潭鎮接壤,西與官莊鄉相連,北與瀏陽市相鄰。現轄15個村、1個居委會,有村民小組380個,總人口4.1萬人,鎮域面積98.9平方公里,有耕地1110公頃。境內106國道橫穿全鎮,鎮內交通網路發達,村村主幹道聯通,鎮村水泥路、油路幹道40餘公里。全鎮村民擁有私家車60餘輛,居全市鄉鎮之首。全鎮共有企業12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家,2005年新增規模企業3家。全年企業實現產值16億元,創稅收近2000萬元。湖南協力同樂煙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了環保芳香型煙火藥,並投資3000萬元建設年生產能力可達1.2萬噸的安全環保芳香型煙火藥。

交通


南橋鎮境內有233國道過境,境內長10千米,通往海口、三亞。

文化


民俗風情

南橋鎮
南橋鎮
萬寧人吃檳榔趣談
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葯之一。海南省是我國檳榔的主要產區,而萬寧縣是海南省的檳榔主要產區、遊客到萬寧除了領略萬寧的自然風光外,還有不少引人入勝的風俗人情.“客至敬檳榔”算作其一。
根據當地人介紹和古書的記載,海南一帶擯榔待客的風俗,古來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狀》(檳榔篇)中已有“廣交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記載、《南方草木狀》為晉代稻含撰著,成書於公元304年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植物學專著。宋代《嶺外代答》一書,則寫道:“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古往今來,海南人把檳榔作為上等禮品,認為,“親客來往非檳榔不為禮”。八百多年前,貶居海南島的詩人蘇東坡就曾描繪黎家少女口含檳榔頭插茉莉花的情景。可是海南人種檳榔,吃檳榔的風俗歷史悠久。古萬州(萬寧)何時種植檳榔?據史料記載萬寧種檳榔始於宋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而吃檳榔的風俗風情歷史悠久,今天萬寧人吃檳榔仍然很有情趣。萬寧人依然把檳榔果作為美好友誼的象徵。客人登門,主人首先捧出檳榔果招待。即使不會嚼檳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如今萬寧人平時訪親探友也要買上檳榔果當作“甜路”。特別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備有檳榔果,以敬拜年長的貴客親朋。檳榔還是青年們愛情的象徵。小夥子-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娘家贈送檳榔果(俗稱放檳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約。舉行婚禮時.檳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給登門賀喜的親朋敬獻檳榔果,以表敬意。
南橋鎮
南橋鎮
檳榔除了做禮品外,最大的用途是藥用。據現代科學分析,檳榔主要含有檳榔鹼,檳榔來,兒茶來,膽檳榔等成份。具有健胃瀉氣攻積,治痢固齒。驅蟲行水等功能,對驅除人體的條蟲、蛔蟲、薑片蟲及家畜的胃腸寄生蟲都有特效。萬寧人吃檳榔是很講究的,首先是把檳榔切成片,然後粘上佐料(用貝殼粉調製成膏狀物)卷上老葉,再放進口裡細咀慢嚼。初時味澀.並有綠水、待吐完綠水又生丹津,吃后臉紅耳赤,頭暈目眩如醉酒一般,正如蘇東坡即興寫的“兩頰紅潮曾嫵嵋,誰知儂是醉檳榔“的詩句。如今萬寧人吃檳榔,種敲榔方興未艾,吃檳榔的習俗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