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勞務市場的結果 展開
- 勞務市場
- 服務市場
勞務市場
勞務市場
勞務市場亦稱“勞動力市場”。勞動力買賣或流通的領域。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作為商品進行買賣,是資本主義關係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其自由買賣是資本主義雇傭關係發展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重要內容。
徠它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具體手段。在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但是,為了合理利用勞動力,還必須有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這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勞務市場;在私營和個體經濟中,還存在某些雇傭勞動。
勞務市場大廳
英文:labor service market; labor market; labor exchange
進一步來看,勞務市場可分成以下幾類:
1、生活勞務市場,即直接為人們生活提供服務的市場,
2、生產勞務市場,即直接為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提供有關勞務的市場。
3、流通勞務市場。諸如生產過程的繼續,如包裝、儲存、保管等勞務市場;交換性勞務市場;金融勞務市場等。
4、社會勞務市場,如公共事業服務、保衛服務、行政服務等。
崔寨勞務市場
第三、競爭機制是勞動市場的又一個重要功能。勞動者素質與勞動力成本是決定勞務市場競爭市場的主要因素,勞動者為選擇合適的企業而競爭,企業為選擇合格的人才而競爭。
過去中國勞動力一直由國家統一安置,因此不存在勞務市場。勞動力的需求方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個體、私營、民營以及其它非國有企業都成為勞動力的需求方,為勞務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基礎,同時勞動力的主體——勞動者也擁有選擇工作的自由,出現了供需雙方的選擇趨勢,這也為勞務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前置條件。可以說勞務市場已成為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第一、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係比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供求雙方的關係複雜。因為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上供求雙方只在市場交換過程中發生關係。而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係在市場交換完成之後仍然存在。勞動力需求方要通過支配勞動力供給來達到購買的目的。
第二、勞動力不能像其它生產要素那樣被儲存或報廢,勞動者在脫離生產時仍然要維持其生計,這一特徵是其它生產要素市場所不具備的。
第三、勞動力供給方——勞動者,可以組織起來提高勞動力的價格,所有這些特徵的基本點都緣於勞動力的自身特徵,即勞動力不同於其它生產要素或商品,鑒於上述特點,應對勞務市場給予極大關注,並建立起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促進勞務市場的發育與完善。
勞務市場的管理由勞動部門、人事和工商管理部門協調進行,中國勞務市場發展很不完善,應考慮對勞務市場的管理分為長期和短期管理兩種模式結合進行。
勞務市場
首先,要抓好就業、分配(如複員、轉業軍人)、保障這三大勞務市場要素。從根本上理解勞務市場的內涵,即勞務市場的根本在於發揮市場機制,以市場機制來調節勞動力的供求關係。同時對就業的概念要有全面理解。正視中國存在失業這種現實,應當承認失業,允許失業,掌握中國勞動力的分佈與配置情況,減少摩擦性失業的人數。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為勞動力提供就業前的技能培訓,以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利用工資槓桿調節勞動力市場價格。
第二、建立服務、仲裁、保障體系、勞動人事、工商、稅務等各政府職能部門協調行動,使勞務市場成為調動勞動分配主渠道。這樣,既可以為無一技之長的人提供就業前培訓,又可以為勞動力就業前提供生活保障,同時還可以解決勞動糾紛,以擴大進入勞務市場人員的範圍,對勞動力資源予以保護。
徠2.長期管理
勞務市場
第二、實現管理、用人、擇人三分離,在微觀上保證企業用人權和勞動力的自主地位。用人單位有選擇勞動力的權利,個人有擇業權利,政府通過法律手段保證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解決單位——社會——人三者間正當的利益分配問題,使勞動報酬貨幣化、交易過程社會化、交易成果契約化,指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第三、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就業前的培訓、就業方向、就業信息提供、失業期間保障金的提供,退休后養老保障,這些內容由社會來提供,而不是由企業提供,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由勞動者按收入比例,以納稅形式提供,使勞動力流動無後顧之憂。
勞務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點與難點,沒有一個完善的勞務市場體系,就不可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它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工作,又是亟待解決和探討的。這項工作的核心是徹底改變人們勞動就業的意識,樹立起一個新的勞動就業觀念,中國的勞務市場建立才能真正具備理論基礎和群眾基礎,這是關係到改革的成敗,關係到改革措施,才能為廣大勞動者接受。
勞務市場涉及的行業很廣泛,可以有多種分類。按地域分,可以分為國內勞務市場、國際勞務市場。按服務對象的性質分,可以分為生產性勞務市場和生活性勞務市場,以及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社會性勞務市場。還可以按行業把勞務市場進行細分,如農業服務市場、金融服務市場、科技服務市場等。隨著社會經濟、社會分工的發展,勞務市場已日益成為一個巨大的網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提供勞務滿足他人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貿易場所或貿易活動。又稱勞動貿易市場,服務市場。由於勞務商品具有與物質形式存在的商品不同的特點,因而決定了勞務市場的特點:勞動者為勞務市場提供的是非物質形態的活勞動;它所提供的某種服務與消費者消費這種服務同時進行,它所提供的服務性勞動,不直接形成價值,但在商品、貨幣關係條件下必須表現為價值。勞務市場可分為生產勞務市場和生活勞務市場兩種。前者是直接為社會生產活動提供勞務的市場,如技術諮詢、設備安裝等。後者則是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提供勞務的市場。勞務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開放勞務市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就業壓力很大;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勞動就業創造著需求;而通過市場使勞務供求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繫,也是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勞務市場不僅對滿足社會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勞動就業,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企業勞動制度的改革,也有著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僅包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也包括勞務等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使生產要素與勞動對象合理結合,從而使勞動者的才能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勞務市場按其特點分為兩類:①固定工招聘。主要在城市,求職者既有新勞動者,也有在職職工,選擇職業的條件一般是工作條件、待遇和上班遠近;②臨時性勞務。在城市和鄉鎮均有,主要是一些臨時性任務,如農忙幫工、臨時性工程、私房維修、傢具製作等,一般採用承包制和計件工資制。
服務市場的範疇服務市場又稱勞務市場,它既包括滿足生活服務需要的市場,也包括滿足生產服務需要的市場。服務市場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產品,雖然這種產品即服務[Service] 與實物產品[Goods]在很多營銷原理方面是相同的,但是服務產品有它的特殊性。1988年,美國市場營銷學會將服務定義為:服務是指諸如銀行貸款或家庭保安之類的操作活動。這種完全無形或基本無形的產品可直接從服務的提供者轉換給服務的購買者,它不需要被運輸或貯藏,因此具有極大的消失性。由於服務的購買與消費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我們很難對其進行鑒定。服務是由許多不可分割的無形成分組成,在許多重要的方面涉及到消費者的參與,因此不能產生有產權性質的交易,不具有所有權。
國際勞務輸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了較大發展,已成為許多國家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據世界銀行1986年統計,世界勞務市場的勞務容量約為2000萬人。勞務輸入國家和地區主要在中東、北非產油國、歐洲經濟共同體、北美和南美洲。其中中東、西歐、北美洲吸收的勞務量約佔世界總勞務量的80%。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東已成為世界勞務洪流的主要指向。勞務輸出國家和地區主要在亞洲,輸出的勞務量約佔世界勞務輸出總量的60%,主要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泰國、菲律賓、南朝鮮等。勞務輸出人員中,工人(主要是技術工人)佔70%,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佔30%。中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國際勞務輸出,但迄今輸出量甚少,且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務(建房、築路等)。
國內勞務輸出規模較大,種類多樣,有工程性勞務(建築等)、技術性勞務和城市服務性勞務(包括家庭服務、環境衛生、園林、搬運等),以工程性勞務居多。勞務輸入地區主要是大規模開展基本建設的地區;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的工礦區;技術力量不足地區(廣大鄉村鄉鎮企業),以及結構性勞力不足的大城市。勞務輸出的地區主要是廣大鄉村勞動力富餘地區和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災區)。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鄉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滿足勞動力不足地區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設的進程和經濟全面發展,以及加強國內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已成為必然趨勢。
服務市場是伴隨商品市場出現的,但服務市場的發展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尤其是在20世紀的后20年間。縱觀服務市場的發展變化過程,顯示出如下的趨勢:
(1)服務市場規模擴大快、服務營銷發展速度高。
(2)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市場結構日漸完善。
(3)國際服務市場中依然存在著區域間的差異,發達國家的領先地位與發展中國家的滯后狀態形成反差。
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勞務行業的電子商務化也開始啟動,特別是近2006年以來中勞網、民工網等幾家機構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電子勞務運作模式,建立起了網上勞務市場的雛形。特別是金融危機后,“招工難”愈演愈烈,行業內也誕生了大量的小型勞務網站、招工網站和藍領招聘網站,形成了初見規模的網上勞務市場,為解決社會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