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學院

省屬公辦高等學校

南昌工程學院(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是一所由江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共建,以工學為主,文學、經濟學、理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水利特色院校;2011年9月,被批准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3年,被批准為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院校;2014年10月,被批准為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南昌工程學院前身為創建於1958年的江西水利電力學院,此後歷經江西省水利水電學校大專部、江西工學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專科學校、南昌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南昌工程學院;2005年被批准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2011年被批准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高校。

徠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擁有瑤湖和彭家橋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046.9畝,校舍建築面積69.4萬平方米,另外在金溪縣建有面積達1000畝的科教基地,設有16個教學院(部),開設57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365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餘人,其中研究生500餘人、留學生19人。

歷史沿革


•江西水利電力學院
1958年,伴隨著中國水利電力建設的高潮,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為適應工農業生產和技術革命的需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促進全省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飛躍發展,決定創辦江西水利電力學院。
1958年6月28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定由江西省水利廳負責籌辦江西水利電力學院。同時任命副省長鄧洪兼任江西水利電力學院校長。
1958年10月,根據水利電力部頒發的教學大綱,經過第一屆院務委員會討論,正式提出本科生培養。
1958年至1961年,學院共招收本科生和專科生563名。
1962年,因國家出現了暫時的經濟困難,一度停辦。
•江西工學院(水利分院)
1965年,江西水利電力學院改建為江西水利水電學校。
1978年8月,江西省科學大會召開。會議決定,在省機電工業學校、省水利水電學校等13所中專設立大專部,學制3年。隨即,省水電局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在省水利水電學校設立大專部,1978年招收大專生200人,以解決水利人才急缺的問題。
1980年,江西水利水電學校(大專部)更名為江西工學院(水利分院)。
•江西水利專科學校
南昌工程學院
南昌工程學院
1983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同意江西工學院水利分院更名為“江西水利專科學校”,面向華東、華南13省招生。同年,學校的部分資源併入江西水利水電學校(1985年7月與江西水利技工學校合署辦公)。
•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
1987年,江西水利專科學校更名為南昌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成為水利電力部直屬院校。
1992年,學校更名為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是國家教育部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院校。
1998年,開始與南昌航空工業學院(現南昌航空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
2000年,學校在管理體制上從水利部下放到地方,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來管理。
2003年6月24日,江西省政府召開常務會,通過決議,在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設置南昌工程學院。
•南昌工程學院
學校大門
學校大門
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教發函《關於同意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南昌工程學院的通知》致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南昌工程學院,同時撤銷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建制。
2005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簽署協議共建南昌工程學院。
徠201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同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同年10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同年12月,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2013年,被總參謀部、教育部批准為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院校。
2014年10月,被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批准為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5年12月,該校鄱陽湖流域水工程安全與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複,成為學校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
2016年12月,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近日下發的《關於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學位〔2018〕19號),學校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水利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碩士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學部、士官學院、瑤湖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16個教學院(部),開設57個本科專業。
學院層次專業名稱
本科水利水電工程
本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本科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本科農業水利工程
本科測繪工程
本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本科園林
本科地質工程
本科風景園林
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本科土木工程
本科城鄉規劃
本科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本科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本科建築學
本科工程造價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科能源與動力工程
本科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本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車輛工程
本科機械電子工程
本科自動化
信息工程學院本科通信工程
本科電子信息工程
本科計算機類(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本科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工商管理學院本科市場營銷
本科物流管理
本科電子商務
本科人力資源管理
經濟貿易學院本科財務管理
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科審計學
本科投資學
本科新聞傳播學類(含網路與新媒體、編輯出版學)
本科設計學類(含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本科音樂學
理學院本科應用統計學
外國語學院本科英語
本科法語
本科翻譯
國際教育學院本科土木工程(中荷合作)
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韓合作)
應用技術型本科本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職教本科)
本科園林(職教本科)
士官學院專科應用電子技術
專科通信技術
專科電氣自動化技術
專科通信技術
專科工程機械運用技術
專科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師資隊伍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有教職工1365人,其中專任教師980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佔38.16%;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佔89.08%。擁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二級教授8人,全國水利高等院校水利類專業帶頭人1人,江西省“贛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選、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省級人才110餘人。
特聘兩院院士劉寶琛、潘際鑾、山侖、溫詩鑄、朱伯芳、張勇傳
國家跨世紀一、二層次人才扶名福
江西省“贛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選汪榮有、樊后保、陳定方、汪勝前、胡楊成、扶名福
江西省教學名師王自強、劉德輝、孫輝、楊萌、汪榮有、陸偉鋒
省級教學團隊(本科)
序號團隊名稱負責人入選年份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孫輝2008
2水電動力工程教研室劉德輝2008
3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團隊陸偉鋒2008
4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團隊鄧麗明2010
5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劉桂蘭2010

學科體系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擁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學科:水土保持與沙漠化防治、計算機應用技術、岩土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碩士學位授權點:水利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工程碩士
專業型碩士點
所在學院專業代碼名稱研究方向
(001)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01)水文學及水資源
(001)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02)水土保持
(001)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03)水利水電工程
(002)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04)岩土工程
(003)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085206)(專業學位)動力工程(01)水電動力工程
(003)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085206)(專業學位)動力工程(02)水利機械及其自動化裝置設計與製造
(004)信息工程學院(085206)(專業學位)動力工程(03)水電站綜合自動化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12月,南昌工程學院共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本科)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4個、教育部“卓越農林計劃”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本科)7個、省級“卓越計劃”專業6個(省“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5個、省“卓越農林計劃”專業1個)、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本科)4個,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據2016年3月學校網站信息顯示,南昌工程學院共有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精品課程12門。
南昌工程學院
國家級特色專業
省級特色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機械電子工程、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市場營銷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測繪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
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基礎實驗中心、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測繪工程實驗中心、現代傳媒技術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工程應用型水土保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計算機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精品課程:電子技術基礎、技術經濟學、操作系統、大學英語、嵌入式系統設計與開發、電路、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大學物理、大學語文、高等數學、電子商務概論、材料力學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高職高專教育水利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2009年)、mba研究生管理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05年)

獲得榮譽


2020年11月,被教育部授予“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 一級學科碩士點。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9月,南昌工程學院共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軟科學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省級高校重點人文社科基地、省級優勢科技創新團隊和省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各1個。
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鄱陽湖流域水工程安全與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南昌工程學院大學科技園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江西省生態水利協同創新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水文水資源與水環境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精密驅動與控制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水信息協同感知與智能處理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退化生態系統修復與流域生態水文重點實驗室
省級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水利土木特種加固與安全監控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水工程安全與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軟科學研究基地:江西省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
江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高等學校土壤與植物生態重點實驗室
省級高校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南昌工程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
省級優勢科技創新團隊:生態水利優勢科技創新團隊(金志農,2015年獲批)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12月,近五年,學校先後獲國家級項目107項、省部級項目750項,累計科研經費3.3億元;獲專利和軟體著作權580項;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490篇;獲省政府科技獎8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4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1項。
2007至2013年重大項目一覽表
姓名項目名稱立項時間
資助經費
(萬元)
項目類別
孫斌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貢獻研究2013.61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溫樂平秦漢消費文化研究2013.61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謝傑華具有延遲索賠的風險模型破產理論及相關問題研究2012.9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吳建平杉木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相互聯繫對氮沉降的響應與適應2012.9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塗潔亞熱帶退化紅壤丘陵區典型先鋒樹種碳吸存與水分利用耦合機制2012.9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計勇礦山廢水污染河道底棲生物多樣性特徵及其標誌物效應研究2012.9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桂發亮總量控制下二層規劃的區域水資源配置研究2012.9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徐斌基於聲子晶體理論的飽和地基上周期性高架橋與隧道結構振動特性研究2012.9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孫輝子空間學習粒子群演演算法及在圖像過完備稀疏分解上的應用2012.94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樊棠懷面向高洪期水流成像測速的目標運動矢量估計方法及試驗研究2012.94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唐厚興虛擬聯盟內知識共享社會困境形成機制及其破解方法研究2012.934.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陳付龍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生活建設研究2012.5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樊后保年齡序列桉樹人工林碳吸存與碳-水耦合機制研究2011.94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黃榮珍生態恢復對紅壤嚴重侵蝕地土壤水庫重建的影響與機制2011.95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劉凱考慮缺陷的大跨度索桿膜空間結構施工跟蹤與控制研究2011.9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晏建武超磁致伸縮Fe-Ga合金薄膜成分及結構的預測模型構建2011.9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盧全國基於慣性衝擊的磁致伸縮式微小無纜驅動器研究2011.9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鄧承志結構化過完備稀疏性約束的超解析度圖像重建研究2011.9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胡楊成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導向的多維構念及績效關聯機制研究2011.93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劉青農村小河流綜合治理關鍵技術與示範2011.9343水利部公益性項目
李水弟當代中國道德社會影響力研究2011.6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嵇國平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軟實力測量及其績效影響機制研究2011.6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袁穎紅氮沉降增加條件下亞熱帶人工林土壤固碳過程與機制研究2010.9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胡楊成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業導向研究及其實證分析2010.92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樊后保鄱陽湖流域水環境演變機理及趨勢研究2010.9259水利部公益性項目
王曉蘭英國兒童小說研究2010.61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鄧麗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因變數及其績效影響機制研究2009.9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徐斌移動荷載引起多層結構動力響應與排樁的被動隔振機理研究2009.9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盧全國基於軸向非均勻磁場的GMA磁滯主動抑制研究2008.9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樊后保亞熱帶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庫與碳吸存對氮沉降增加的響應2007.93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南昌工程學院圖書館(2張)
截至2014年12月底,南昌工程學院圖書館共有館藏圖書126萬冊,29萬多種,生均圖書63.38冊,自然科學類圖書比重佔56.3%,報紙期刊1685種,各種文獻資料54000多種,電子圖書155萬冊,電子期刊16000種,重點收藏的特色藏書有《四庫全書》、《中國水利百科全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辭典》、《中國交通年鑒》、《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手冊》、《中國水利年鑒》、《電力百科全書》、英國《科學文摘》、美國《工程索引》等。
此外,南昌工程學院圖書館擁有的資料庫和電子資源庫共20個,包括CNKI中文學術期刊、維普學術期刊、人大複印資料、SPRINGER、elsvier、wiley、EI(索引)、超星電子圖書、維思博文外文電子圖書、EBM電子圖書、方正中華數字書苑、讀秀、百鏈雲圖書館、MAX個人學術空間、高校學科知識服務庫、起點考試平台、環球英語雅思庫、銀符高校試題素材資源庫、大學生就業培訓資料庫、中科Umajor大學專業課學習資料庫、實訓教學專題視頻資料庫、網上相關即時免費資料庫等。
● 學術期刊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是南昌工程學院主辦的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該刊主要刊登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工程、環境工程、機電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及應用、工程管理及基礎科學等領域內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工程實例等。

學術交流

截至2011年6月,南昌工程學院先後與荷蘭、韓國等國家的大學開展教育合作項目,與荷蘭薩克遜應用科技大學、韓國浦項大學、韓國培材大學、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中荷合作項目有建築工程技術、城鎮規劃、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四個專業;與韓國浦項大學的合作辦學專業有旅遊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三個專業;同時,與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展開了研究生合作項目與本科合作項目。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南昌工程學院標識以漢字“工”為主體設計元素,表明學校的工程特徵,由六條造型類似水的曲線構成,代表學校以工為主,經、管、文、農、藝六個學科協調發展。而水的造型,寓意學校是一所擁有五十多年辦學歷史的、水利特色鮮明的大學,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主體造型頂部圓形象徵初升的太陽,結合主體造型,猶如一個向前奔跑的南昌工程學院的學子,熱情、活潑、充滿朝氣,體現了良好

精神文化

校訓
自強不息、格物致知
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自強不息”體現了幾代南工人為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專科到本科的發展而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校訓石
格物致知: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鄭玄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的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絕不糊塗。
“格物致知”反映了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期望南工學子努力追求真理、獲取真知、腳踏實地、學以致用。 
校歌
啟航
我們生在水之源,
自然在心中澎湃。
讓知識灌溉進腦海,
讓改造成為我們的事業。
也許風雨會阻擋我們的腳步,
但我們可以用雙手迎接明天。
奮鬥吧,
世界是自強不息的人類,
用格物致知改變!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院長金志農
黨委副書記吳澤俊
黨委委員、副院長汪勝前、李明、樊后保、汪榮有、周敏丹、陸偉鋒、賀丹君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殷安全

相關事件


2018年6月,有南昌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反映,他們通過學校組織,在繳納一定費用后考取了國家二級裁判員證書,但是證件上蓋公章的發證單位為“江西省學生體育協會”,與其它體育專業學生考取的國家二級裁判員證不一樣。
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到,學生提供的國家二級裁判員證涉及籃球、足球、羽毛球、武術等多個體育項目,經江西省籃球協會、省足球協會等多部門證實,江西省學生體育協會並沒有國家二級裁判員證的制證、發證資質,該協會所發籃球、足球項目的國家二級裁判員證已經被認定為假證。
省紀委駐省教育廳紀檢組已介入調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