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砂鄉

湖南省永順縣 下轄鄉

顆砂又名“裹砂”,曾被湘西土司王擬定為新都城,素有“新司城”之美譽,湘西土家族主要集聚地之一,位於湖南省湘西州永順縣東北部,距縣城23公里,平均海拔328米左右,與萬坪、塔卧、吊井等鄉鎮交界,S230公路、永萬公路橫貫全鄉。全鄉行政區域總面積77.67平方公里,共轄10個行政村,61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079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耕地10408畝,其中稻田面積9145畝。全年平均氣溫15.8攝氏度,月平均降水量81.2毫米。轄區內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及歷史文化古迹,擬申報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沿革


傳說先前為“覃、王、張、向、田”五姓最早於此領照拓荒,歷世代繁衍,至明朝中葉永順宣慰使司彭世麒(1492—1508在任)置顆砂土司行署止,始有記載可考。從那時起,到清雍正七年(1729)廢除土司制度,二百餘年來,顆砂一直是土司及其幕僚處理政務、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其間,更於末代土司彭肇槐於清雍正二年(1724)遷治於此,這裡成了永順土家族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由此,顆砂有“新司城”之稱。改土歸流后,永順建縣,全縣設置為18個保,顆砂屬於內顆砂保,置治所於舊司衙署。顆砂保下轄今李家灣、釣磯岩、咱竹、顆砂、諸賢庄、新寨坪、草溪、龍塔等地。民國12年(1923)實行鄉建制度,全縣設26個鄉,顆砂屬於內顆砂鄉。民國21年,全縣設7個區,顆砂屬於顆砂區,治所在今顆砂村蟠桃庵地。新中國成立后,於1951年廢除保甲制度,全縣設置顆砂等9個區116個鄉和1個直屬鎮,顆砂轄於顆砂區顆砂鄉。1958年,全縣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時有顆砂等13個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體制,全縣改劃為9個區1個直屬鎮、46個人民公社,顆砂公社轄於城郊區。1984年4月,農村基層體制改革,全縣原46個公社改社建鄉,顆砂公社隨之恢復鄉建制。現顆砂鄉下轄顆砂、白龍、積穀、馬家、東洛、太平、高梘、青獅、樹竹、東風、淺龍等11個行政村,治在顆砂村。綜觀歷代行政區劃及制度雖歷有更替,但顆砂作為全縣重要行政治所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顆砂鄉
顆砂鄉

形態特徵


顆砂村位於永順縣中部偏北腹地,距離縣城靈溪鎮22公里處的顆砂鄉境內。境內西為起伏山崗,東有大山橫亘,南為丘陵關鎖,北有阡陌連野。地理位置突出,永桑公路貫穿其境,是縣域內外南進北出,永桑交流的必經之地。全村下轄上後街、下後街、九拱、勝利、下場、唐家坡、城后、清一(曹家寨)、清二(鄧家寨、謝家寨)、前街等10個村民小組,有人口1600餘人。核心區頭枕鳳凰山,為西邊山巒余脈迭落而成的一弓狀台地,地勢平曠,前有溪流懷抱,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居家落業的理想場所。鄉政府、學校等機關團體就坐落在這片核心區內。核心區的建設已有一定規模,成形的道路主要有二街一路,即前街、正街與永桑公路,二街一路大體呈“工”字形分佈。正街依台地走向布局,相當於“工”字的豎的位置,前街相當於“工”字的下邊一橫。前街位於河床與台地中間的一片開闊地,前臨小河,后依台地,形成的時間較長,可以上溯到土司統治時期或者更久。永桑公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產物。正街大約成形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街道兩旁的建築有比較鮮明的特點。過境公路、正街,特別是過境公路兩旁的建築基本上是現代化的。前街兩廂民居大體上是從前保留下來的,顯得比較古樸。這裡的居民農工商各有其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永桑公路兩旁,這裡店鋪連袂,酒樓林立,人群活躍。永桑公路和鳳凰山所包圍的一片開闊地,舊司衙署遺址就位於此區域內。衙署前有鵝鴨池,後有後花園,旁有琵琶井。衙署早已蕩然無存,其地荒草萋萋、墳瑩叢叢。只有鵝鴨池水和無言的鳳凰山在那裡飽經世事的蒼桑,還有那琵琶井水無私地吐露甘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的土家人民。該村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很多,可以說星羅棋布,除土司衙署遺址、虹橋九拱、鵝鴨池以外,還有位於小溪上游的九曲黃河、月中桫欏、溫涼二洞,位於核心區下游水口地帶的水泊風拂、紅日映照、竹節引跳、蟠桃庵等,以及位於外圍的松雲潭、松雲庵、金壺井、雪花井等。這些景觀現在多數已是水月鏡花,只有少數存在.

地理環境


2006年全鄉糧食總產量突破7000噸,全年平均氣溫15.8攝氏度,月平均降水量81.2毫米,轄區內分佈有少量的鐵礦,主要物產及經濟項目有柑橘(面積5371畝)、鴨子、大米等,尤其是太坪村(原高梘村)的優質米——貢米,已遠銷全國各地。年平均出欄豬8600餘頭,特種鴨年飼養量3萬餘只。2006年度肉類總產量711.7噸,其中肉豬產量488噸。全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64.112萬元,工業總產值78萬元,運輸業總產值12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76元。轄區內有衛生院、信用社各2個,學校17個(村小15個)在校學生總數2481人,教師116人,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600餘萬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6人,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3526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2人。全鄉1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五通”即通電、通電話、通路、通水、通廣播電視。2000年州定“種養專業村”兩個,即白龍、顆砂柑桔專業村,2003年縣定兩河(原青獅)為養鴨專業村.

經濟


特色經濟

近年來,該鄉為全力打造無公害椪柑,引進優良的椪柑株系“8304”、“8306”等品種,在全鄉範圍內推廣栽培,現已掛果豐產。

人口民族


2021年7月,永順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顆砂鄉常住人口10797人。

重大事件


“明朝土司王火盆”在顆砂鄉出土——2011年9月8日,顆砂鄉政府為農民辦實事,正在進行的顆砂九拱橋工程中,施工隊的黎上東、黎平、王煥祥、滕召全4人發現了4塊形狀怪異的石頭,當時沒注意,就隨意丟在了一邊。晚上有人路過,偶然看過去,發現石頭泛著白光,第二天他們4人把這4塊石頭重新打量了一下,發現居然拼成了一個火盆形狀,於是就去向當地的老人請教,老人告訴他們,這是以前土司王在顆砂定都時候用的火盆,具體的年代不清楚,估計是明朝時候用的。因顆砂是新司城,確定的土司王定都的地方,而用整塊石頭打造的火盆在當地基本上沒有出現,所以很有可能是土司王所有。
施工隊在發現這件火盆后,並沒有覺得它是文物而佔為己有,當時就把它拿到了鄉政府,無償獻給了政府,請求政府對其年代進行考察后妥善保管。因新司城以前的文物古迹大多數已經毀壞,存放的反映古時新司城文化生活的物品更是稀少,這件火盆的出土對研究土司王時代生活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目前鄉政府正在積極的準備對該物品進行年代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