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
支付的一種方式
徠刷臉支付是基於人工智慧、機器視覺、3D感測、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的新型支付方式,具備更便捷、更安全、體驗好等優勢。
馬雲“刷臉支付”
2015年3月16日(北京時間)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產業盛會CeBIT(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在德國拉開帷幕。阿里雲計算在世界舞台展示其最新的一些技術實力。
在漢諾威CeBIT展開幕式上,馬雲演示了螞蟻金服的Smile to Pay掃臉技術,為嘉賓從淘寶網上購買了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這項嶄新的支付認證技術由螞蟻金服與face++合作研發,在購物后的支付認證階段通過掃臉取代傳統密碼。
早在2017年9月1日,支付寶就實現全球首次刷臉支付的商用,在肯德基的KPro餐廳上線刷臉支付,帶起了一陣“刷臉潮流”。截止2018年12月底,全國100多個城市300多家KFC已經支持刷臉支付。
2020年1月20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從安全管理、終端管理、風險管理和用戶權益保護等角度提出技術要求和業務規範。
根據「支付百科」作者的親身體驗,刷臉支付需要經歷3個步驟,不到10秒。
第徠一步:將所購商品放於掃碼窗以便機具掃描商品條碼;
第二步:對準刷臉設備掃描面部,輸入綁定的手機號;
第三步:支付成功,列印憑條。
《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要求,會員單位應建立人臉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機制。在採集環節,要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明確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獲得用戶授權,避免與需求無關的特徵採集。在存儲環節,將原始人臉信息加密存儲,並與銀行賬號或支付賬號、身份證號等用戶個人隱私進行安全隔離。在使用環節,收單機構、商戶等中間環節不得歸集或截留原始人臉信息,實現端到端的個人隱私保護。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6.59億人,市場規模已高達277.4萬億元;2019年移動支付用戶規模將突破7.33億人,2020年有望增至7.90億人,且仍在高速增長。
刷臉支付的發展及普及,對於提升用戶移動支付體驗、改善商戶經營效率、帶動經濟社會智能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業內專家認為,刷臉支付的快速興起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更帶動了相關移動支付產業鏈的騰飛。尤其是5G、AI、IoT等前沿黑科技的加速應用落地,中國刷臉支付產業正加速崛起。
刷臉支付
支付寶也在虹膜支付、人臉識別等技術上進行研發,未來或許市民還能夠在手機上實現“眨眼支付”、“刷臉支付”。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人臉識別在手機解鎖、身份驗證、支付等方面廣泛應用,並已成為主流趨勢,目前85%的用戶願意使用刷臉支付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支付。
並且,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愈加成熟,支付安全性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刷臉支付將會在更多場景中得到應用。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寶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臉支付產品,這款名叫“蜻蜓”的產品軟硬一體化,結合了支付寶雲端的人臉識別認證功能和物聯網的技術。從外形上看,這款刷臉支付產品如同一個檯燈,只是取代“燈泡”位置的是一塊書本大小的刷臉顯示屏,將它接入人工收銀機,並放置在收銀台上,顧客只要對準攝像頭就能快速完成刷臉支付。
刷臉支付
一般來說,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與人類生命相伴而生,不隨個人主觀意願而發生變化,難以針對不同業務、渠道、場景等進行安全隔離。與刷臉支付相關的安全問題也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
生物信息如何保證安全?“目前,確實沒有太好的辦法。這些生物信息很有可能被不法商販賣到黑市去牟利;如果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后,也有可能被賣到其他有需求的公司。”上述業內專家有些憂心地表示。
此外,用戶生物特徵普遍暴露在商場、飯店等各種公共場所,不法分子有可能通過遠程、非接觸方式,在用戶本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地非法批量採集生物特徵信息。
此前,公安機關會同北京網路行業協會、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單位發布了《網際網路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下稱《指南》),對個人信息保護予以規範。
《指南》對網際網路公司如何採集、保存、應用、轉讓、公開披露個人信息進行了具體規定。尤其對終身無法改變的人臉、聲紋等個人生物特徵數據的採集、保護進行了約束。
從司法層面講,《指南》雖沒有強制效力,但公安部制定的文件屬於部門規範性文件,雖然在法院判決中不能作為直接依據,但仍可以間接依據的方式,在法院判決中得到使用。
目前人臉識別領域,需要監管加強頂層設計與規範引導,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制定出台適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加強生物特徵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的管理和懲戒。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髮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將達到207.1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86.8萬億元,同比增長72.2%。
與已經非常成熟的掃碼支付相比,目前刷臉支付仍處於推廣階段,短時間內很難取代掃碼支付的位置,掃碼支付依然會是C端市場的主流。
線下消費的豐富場景,包括乘坐公交、地鐵等,大都還是通過手機支付來完成。
考慮到現實因素和支付環境,刷臉支付的落地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支付巨頭始終需要“以人為本”,設身處地為用戶考慮,不斷提高刷臉技術服務水平以及用戶黏性,或可加速刷臉支付的普及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