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的前身是一九八三年郭光燦院士回國后組建的量子光學研究組。上徠世紀八○年代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在光場壓縮態等非經典效應 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本實驗室目前有研究人員15人,管理人員2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博士10人.

簡介


量子信息是20世紀末期新生的交叉學科,它為信息科學和技術的持續發展開闢了新的原理和方法,將在新世紀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實驗室是中科院為推動量子信息在我國的發展而創建的。

歷史沿革


本實驗室的前身是一九八三年郭光燦院士回國后組建的量子光學研究組。上世紀八○年代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在光場壓縮態等非經典效應 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自一九八四年起在國內率先開設《量子光學》研究生課程,一九九○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量子光學》著作。
九○年代初期當量子信息學科在國際上悄然出現時,本實驗室在國內率先投入到這個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先後提出“量子避錯編碼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等,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一九九九年,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Laboratory of Quantum Communication and Quantum Computation, 簡稱LQCC)。二○○一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科發計字[2001]477號文件),全稱為“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Quantum Information, USTC, CAS)。二○○五年中科院下文(中國科學院科發計字[2005]65號文件)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Quantum Information, USTC, CAS)。
二徠○○一年,郭光燦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技術”,來自國內十多個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學的五十餘位科學家協作參加該項目的研究;
二○○二年經由國家基金委批准為“創新研究群體”;
二○○三年本實驗室的“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同年郭光燦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並榮獲“何梁何利”獎。
二○○四年經由中科院批准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引進七位海外知名學者加盟本實驗室的創新團隊。
二○○六年郭光燦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量子調控”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

機構設置


設置
設置
本實驗室目前有研究人員15人,管理人員2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博士10人。

實驗室的總體目標是:


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協作的優勢,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領域不斷做出國際水平的成果,培養和造就年輕的學術帶頭人,建成我國量子信息科學的創新研究基地。
實驗室的長遠目標是研製成功量子計算機和實用的量子通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