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

曲頸龜亞目海龜科動物

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隸屬龜鱉目海龜科、海龜屬。廣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佈。長可達1米多,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

物種簡介


海龜早在兩億多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是有名的“活化石”。同義學名包括Testudo mydas Linnaeus 1758、Chelonia albiventer Nardo 1864、Chelonia bicarinata Lesson 1834、Chelonia mydas carrinegra Caldwell 1962、Caretta cepedii Merrem 1820、Testudo cepediana Daudin 1802、Testudo chloronotus Bechstein 1800、Caretta esculenta Merrem 1820、Chelonia formosa Girard 1858、Chelonia lachrymata Cuvier 1829。

鑒別特徵


椎盾5枚;肋盾4對,第一對不與頸盾切接;喉盾前有單枚間喉盾;背、腹甲間有一系列下緣盾。前額鱗1對;吻部短圓,上顎前端不成鉤曲。四肢槳狀,每肢內側各具1爪。

形態特徵


形態描述依據海南1雄2雌2幼,共5號標本描述:大型海產龜。雄性背甲長840mm,雌性460mm。吻部短圓,上顎前端不呈鉤曲,其角質的內表面有兩條垂直的角嵴;下顎略向上鉤曲,顎緣具強鋸齒,咀嚼面有一由短的尖齒突連接而成的中嵴。頭背具對稱大鱗片,前額鱗1對。背甲呈心形,盾片平鋪鑲嵌排列;頸盾短而寬,與相鄰緣盾並列;椎盾5枚,第一枚呈扇形,第二至第四枚呈六邊形,第五枚呈梯形;肋盾4對,第一對肋盾不與頸盾相接;每側有緣盾11枚。腹甲平坦,前、后緣圓弧形,前部有1枚三角形的間喉盾,其它各盾片均沿腹中線整齊對稱緊密排列;腹盾縫><股盾縫>肛盾縫><喉盾縫>胸盾縫>肱盾縫>喉間盾。每側有4枚下緣盾;腋,胯部各具若干枚小盾片。四肢槳狀,覆以大鱗;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具1爪,雄性前肢的爪強大而彎曲成鉤狀。尾短,雄性尾長,SMNH8180032號標本尾長達310mm,為其甲長的1/3。
海龜
海龜
生活時背甲橄欖綠色或棕褐色,雜有黃白色的放射紋。腹甲黃色。頭髮發及四肢棕褐色。SMNH785007號標本,系剛孵化的幼龜,背甲棕黑色,具3棱,脊棱明顯,其色較淺,側棱較弱。腹甲黃白色,兩腹側各具一條明顯的縱棱;臍孔位於腹盾和股盾間縫的中央部。

生活習性


終身生活于海洋中。以魚類、頭足綱、甲殼綱動物及海藻為食。4—10月為繁殖季節,雌、雄海龜常在礁盤或沿岸水域交配,交尾時間長達3—4小時,交配后雌龜於晚間爬上岸邊沙灘掘坑產卵,先以前肢挖一深度與體高相當的大坑,伏於坑內,再藉後肢交替動作挖一口徑20cm、深50cm左右的“卵坑”,產卵多可達238枚。卵白色,圓球形,卵殼革質而韌軟,卵徑35—58mm。孵化期30一90天,通常45—60天,幼龜自出殼即爬歸海水中生活。我國廣東省惠東、海南的西沙群島沿岸均為海龜產卵繁殖地。

分佈範圍


存在(繁殖):幾內亞幾內亞比索
存在: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珊瑚海群島領土、西澳大利亞州、阿什莫爾和卡捷島、北領地)、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博內爾島、聖尤斯達蒂斯和薩巴島(博內爾島、薩巴、聖尤斯達蒂斯)、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中國(山東、福建、浙江、台灣、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塞普勒斯、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埃及、赤道幾內亞(比奧科島)、厄利垂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國南部領土(莫三比克海峽群島)、格瑞那達、關島、蓋亞那、海地、印度(尼科巴群島、安達曼群島、古吉拉特邦、拉卡迪奇群島)、印度尼西亞(賈瓦、蘇拉威西、蘇門答臘、巴布亞、加里曼丹、巴厘島、馬魯古、小蘇打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牙買加、日本(本州、小笠原群島)、琉球海溝、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羅德里格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下加利福尼亞州、韋拉克魯斯州、尤卡坦州、勒維拉格吉多島、米卻肯州、塔巴斯科州、坎佩切州、金塔納羅奧州、錫那羅亞州、索諾拉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三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克爾馬德克島、南島、北島)、尼加拉瓜、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阿森松)、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島(法國部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斯里蘭卡、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千里達托貝哥、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佛羅里達州夏威夷群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美國線島、中途島)、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阿維斯島、委內瑞拉安的列斯群島)、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葉門。
可能滅絕:以色列。
滅絕:開曼群島、模里西斯。
存在並重新引入:百慕大。
存在不確定性和遊盪:納米比亞皮特凱恩、葡萄牙(馬德拉、亞速爾群島)、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存在不確定和起源不確定:巴哈馬、貝南維德角、柬埔寨、喀麥隆、智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吉布地薩爾瓦多加彭、甘比亞、迦納、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賴比瑞亞、蒙特塞拉特、奈及利亞、卡達、薩摩亞、蘇丹、中國台灣省、多哥、西撒哈拉。

生長繁殖


4-10月為繁殖季節,雌、雄海龜常在礁盤或沿岸水域交配,交尾時間長達3-4小時,交配后雌龜於晚間爬上岸邊沙灘掘坑產卵,先以前肢挖一深度與體高相當的大坑,伏於坑內,再藉後肢交替動作挖一口徑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卵坑”,產卵於坑內,產卵一般在夜晚10時至翌晨3時進行,卵產畢后,將卵坑用沙覆蓋后離灘返海。每年可產卵23次,每產91-157枚,多可達238枚。卵白色,圓球形,卵殼革質而韌軟,卵徑35-58毫米。孵化期30-90天,通常45-60天,幼龜自出殼即爬歸海水中生活。中國廣東省惠東、海南的西沙群島沿岸均為海龜產卵繁殖地。壽命可達100歲以上。據《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記載,海龜的壽命最長可達152年,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海龜有識別出生地的能力,雖然常年遨遊于海洋之中,可是一到繁殖季節,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要回到出生的地點去產卵。由於海灘上的人工建築越來越多,必須回到其出生的海灘上產卵的海龜因無法找到故地而造成終生不育。海龜在夜間產卵。產卵前,只要稍微有些風吹草動海龜就會會不顧自己身懷六甲,立刻掉頭下海。然而,一旦開始產卵,即便你輕拍龜殼,它也紋絲不動。
海龜
海龜

種群現狀


多年來,海龜已極少被發現,只偶有捕獲。

亞種分化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海龜太平洋亞種Chelonia mydas agassiziiBoucort,1868
海龜日本亞種Chelonia mydas japonicaThunberg,1787
海龜指名亞種(海龜大西洋亞種)Chelonia mydas mydas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ver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極危(CR)。

經濟意義


肉可食用。其背甲製藥,可入葯。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背甲、肉、血、膽、卵、掌、海龜膠或全體。

功能與主治

海龜甲:滋陰潤肺,降火名目;用治陰虛內熱、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燒燙傷及肝硬化。
肉:氣管炎、水土不服。
血:潤肺止咳;氣管炎、哮喘、乾咳。
膽:清熱、瀉火,名目,止咳;目赤腫痛、哮喘、氣管炎、
卵:止咳平喘;小兒痢疾、咳喘。
掌:滋陰潛陽,羊血止血;久病體虛、盜汗、吐血、白細胞減少。
全體:滋陰補腎,治肝硬化,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目赤腫痛、關節炎、便血、水火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