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干臣

中國連環畫家

陶干臣(1925.5—1989.10) 江蘇建湖人。著名連環畫家。 1942年從 師錢笑呆學畫連環畫。長期從事連環畫創作,1958年支援大西北到寧夏。歷任寧夏人民出 版社美術編輯,編輯或者參與編輯很多連環畫。作品有《紅鬃烈馬》、《天池的傳說》等。

代表作品


《紅鬃烈馬》、《一把米》

人物生平


出生於上海市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從小就喜愛畫畫和觀賞流行於上海灘的小人書“連環畫”。常常在業餘時間自己對照連環畫進行臨摹繪畫,尤其喜愛錢笑呆繪畫的連環畫。時間一長,它的繪畫即已初見倪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高小畢業后的陶干臣迫於家庭生活的壓力,已無法供其繼續讀書。1942年,陶干臣經熟人介紹,正式投到錢笑呆先生門下,拜錢笑呆先生為師,學習連環畫的創作。他在錢笑呆先生處學藝的幾年,系統的學習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平時他虛心向錢先生請教問題,仔細觀察和傾聽老師的教誨,閑時他刻苦用功練習繪畫常常到深夜,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幾年下來,他已經基本上掌握了繪畫連環畫的技藝和方法。繪畫技法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學徒期滿后,或許是自認為繪畫技藝還不夠嫻熟。他並沒有馬上離開老師,自己去獨立創作出版連環畫。而是長年跟隨老師合作進行連環畫的創作,作為對連環畫技藝的進一步錘鍊。解放前,他為上海灘多家私營出版機構繪畫過多部連環畫作品,以古典題材內容居多,基本上是以他和錢笑呆的聯合署名繪畫出版的,他也成為與錢笑呆先生合作次數最多的合作者。慢慢的陶干臣奠定了自己在上海灘連環畫創作領域的地位f。1949年上海解放后,陶干臣也迎來了新的希望。當時的新中國連環畫要求走寫實表現風格的藝術之路,完全摒棄舊社會的連環畫畫風和畫法,這對從舊社會過來的畫家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1952年,陶干臣參加了由上海市文化局組織的連環畫創作者研究班的學習,系統的接收和學習了各種新式繪畫藝術理論和繪畫技法。對他日後畫風的轉變起了很大的作用。當年他被分配到新美術出版社工作,擔任連環畫創作員。為新美術出版社和上海灘多家私營出版機構繪畫了許多新種連環畫。1955年隨新美術出版社一起併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仍擔任連環畫創作員。這段時間他參加創作大量的古典題材和現代題材的連環畫作品。1957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決定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成連環畫。陶干臣有幸成為其中的繪畫者。他和另外兩名年輕的繪畫者通力合作繪畫了大型歷史連環畫《三國演義》中的《姜鄧鬥智》一冊。很好的把《三國演義》中的一段精彩故事表現出來,給廣大的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他還參加了《東周故事》、《紅樓夢》(三民版)、《中國歷史人物》、《說岳故事》等大型連環畫套書的繪畫工作。1958年,在接到上級發布的有關支援邊遠省市建立美術出版機構的通知后,他和畫家揚步升、洪蔭培等一起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支援幫助籌備和組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的美術機構,徹底改變西北地區美術領域的空白和貧乏的狀況。從此,陶干臣在西北這塊土地上紮根下來,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歷任寧夏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副編審等職務。他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美術事業嘔心瀝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文革中一度中斷連環畫的創作,七十年他繪畫的連環畫《陳玉成》,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在寧夏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間繪畫的連環畫作品《西門豹治鄴》曾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美術作品優秀獎,連環畫《天池的傳說》參加全國第六屆美展,獲的好評。八十年代,陶干臣從寧夏人民出版社正式退休,由於身體狀況等原因,他回到上海養老,1989年不幸因病逝世。
陶干臣先生生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為一位從舊社會坎坷學藝成長起來的老畫家,陶干臣深知藝無止境的道理。雖然他早期的繪畫作品還擺脫不了一些程式化的束縛,但他在多年的繪畫創作中逐漸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擅長於古典題材和現代題材的連環畫創作,他在解放前至調到寧夏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間,創作繪畫了大量的古典題材連環畫,也曾先後為上海、遼寧、天津、河北等美術出版社繪畫過許多連環畫。他的繪畫具有很紮實的基本功底,除了很好的繼承了錢笑呆先生的繪畫風格外,他更是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藝術元素,開創了自己的畫風。它的繪畫作品給人端莊細膩,工整嚴謹,線條勾勒灑脫飄逸,人物場景絲絲入扣的感覺,是一位對待藝術創作嚴肅認真的畫家。事過境遷,當我們再一次翻看陶干臣繪畫的連環畫作品時,不僅僅能感受到畫家帶給我們視覺美的享受,更能體會到畫家對待藝術創作的嚴謹態度和藝術功力,陶干臣的連環畫作品將會在眾多的連環畫作品中閃爍著獨特的光輝。
陶干臣
陶干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