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棠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

潘桂棠,男,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簡介


潘桂棠,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區域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1991年10月赴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問研究,2000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行星與大氣科學系訪問研究。曾任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及學術兼職:現任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委員;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通報》編委。
長期從事區域地質、大地構造、新構造、區域成礦學研究,是我國考察過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數地質學家之一。致力於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和東特提斯地質構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以研究青藏高原區域地質為專長,具有豐富的高原形成演化過程研究的工作經驗、知識結累和較高的學術理論水平。

研究方向


大地構造、區域成礦。

主要成就


80年代先後參加國家和部重點項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主要礦產分佈布規律”、“青藏高原(1/150萬)地質圖”、“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三江構造岩漿帶劃分及礦產分佈規律”等研究。
90年代先後負責主持國家計委“東特提斯地質構造形成演化”,部“九五”資源科技攻關項目“西南三江中段重要成礦帶地質構造演化與貴金屬、有色金屬成礦規律和遠景預測研究”,以及協助李廷棟院士負責部“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青藏高原隆升及效應研究”。近4年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空白區區域地質調查綜合研究”,負責第三代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編圖工作;參加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印度與亞洲大陸主碰撞帶成礦作用(2003-2007)”,負責“成礦潛力評估與戰略新區預測”課題。取得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至今已主筆或合作發表論著80餘篇(部)。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地礦科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代表性著作和論文60餘篇。
2019年7月13日,潘桂棠榮獲四川省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殊榮。
主要貢獻
對青藏高原及鄰區區域地質、大構造形成演化,國土資源有較深入的理解,提出了特提斯洋陸轉換多島弧盆系演化模式等新的研究見解,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和多部以第一作者的學術專著,為青藏高原地質事業的發展盡了力,形成了情系高原、認識高原、理解高原,有一定實力的研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