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衝樽俎

折衝樽俎

折衝樽俎,漢語成語,拼音是zhé chōng zūn zǔ,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出自《戰國策·齊策五》《雜詩》。

出處


語本《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晉·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典故


《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沖,指戰車。折衝,謂使敵方戰車後撤。后因以“折衝樽俎”謂不用武力而通過外交手段,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晉 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春秋時期,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划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形勢,晉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大家都有些醉,范昭借著酒勁兒向齊景公說:“大王,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齊景公對左右的人說:“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里拿去。”范昭接過一飲而盡。晏嬰看到后,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給大王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違反禮節就是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但被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最佳時機,我試探了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這樣去打,絕對沒有必勝的把握。
這就是折衝樽俎典故的由來。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樽俎折衝、壇坫周旋、尊俎折衝、折衝尊俎、致力外交

用法搭配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詳細釋義


折衝:
打退敵人的戰車,指抵禦敵人。
起源於折衝騎,其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時代,是一種戰車,它的名字的來歷就是因為它能遏止別人的衝鋒,好象把刀折斷了一樣,起名折衝,後來因為這種戰車車身過大,不利於逐漸來臨的戰國時期的大型戰爭,漸漸地被淘汰。在漢朝時期,折衝騎兵是外交官的護衛兵,後來有人稱這種外交為折衝外交,漸漸地成為一種官位,在三國時期,夏侯惇甘寧都曾被封為折衝將軍。在這裡起名折衝的意思,就是從其戰術戰法上命名的,多少和三國時期的突騎兵有所不同。
(zūn zǔ)
青銅器。同“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後來常用做宴席的代稱:折衝樽俎。
謂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語本《戰國策·齊策五》: “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
折衝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談判中制敵取勝。講的是春秋齊國晏嬰的故事。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示例
唐 李翰 《淮南節度行軍司馬廳壁記》:“彼善師不陣,未戰先勝,卻軍於談笑之際,折衝於樽俎之閑,今古一時也。”
宋 趙師俠 《水調歌頭(丁已長沙壽王樞使)》:折衝樽俎,春融花柳侑壺觴。兩世麟符玉節,九郡恩風惠雨,仁者壽宜長。鳳詔來丹闕,綉袞覲明光。
《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衝樽俎的大功,國人應該紀念不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