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嫗

漢語詞語

徠老嫗,漢語詞語,拼音為 lǎo yù,意思是老年婦女,也是古代老婦人的自稱。

詞語簡介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徽徠州人對老婆的稱呼,古代徽州人對自己的老婆沒有別的稱謂,千年來總是稱呼“老嫗”。而夫妻則稱為“老倌老嫗”。但絕大多數地區老嫗指的是年老的婦女,贛語,吳語中均是指這個意思。

引證解釋


1. 老年婦女。
《史記·高祖本紀》:“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北史·楊愔傳》:“太皇太后曰:‘豈可使我母子受漢老嫗斟酌!’”
《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那廟中先有老嫗也在內躲雨。”
郭沫若《行路難》中篇第二章:“他從海岸上又折向街頭來,在一隻街角上又遇著剛才那位賣菜的老嫗。”
2. 老婦自稱。
唐·杜甫石壕吏》詩:“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