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楠竹山鎮的結果 展開
- 湖南省湘潭市下轄鎮
- 重慶市南川區下轄鎮
楠竹山鎮
重慶市南川區下轄鎮
楠竹山鎮(原鐵村鄉)地處南川城北,距主城區16公里,幅員面積57.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46個農業社。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楠竹山鎮常住人口為6533人。有耕地面積10873畝,其中田10317畝,土3556畝,平均海撥750米,以淺丘低山槽壩地形為主,氣候濕潤,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生薑、茶葉、山芋、蠶桑、蔬菜等經濟作物,是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生薑基地。1954年建鄉,1983年屬石牆鄉管轄,1983年又恢復鐵村鄉,1992年合併入石牆鎮,1998年恢復鄉建制。與東城街道、水江鎮、石牆鎮、峰岩鄉毗鄰。全鄉幅員面積5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880畝,森林覆蓋率52%,黑溪河橫穿全境,有小Ⅱ型水庫3座。
2015年08月10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文《關於撤銷南川區鐵村鄉、石溪鄉設立楠竹山鎮、石溪鎮的批複》(渝府 〔2015〕 38號),同意撤銷鐵村鄉,設立楠竹山鎮。楠竹山鎮管轄原鐵村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隆盛路1號(原鐵村鄉人民政府駐地)。轄鍋廠村、謝壩村、楊柳村、水鴨村、隆興村、顯龍村、農家村7個行政村。
編輯
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76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930萬元,農業總農民產值38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87元,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1.98萬元。楠竹山鎮採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征地動作、統一施工管理、統一配套設施建設的辦法,著力打造了兩個特色小集鎮,集鎮面積達1平方公里,配套設施齊全,管理措施規範,集鎮功能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工程全面推進,95%以上的農戶飲上自來水;公路網路基本形成,率先油化了全區首條通鄉公路,打通了楠竹山至周邊鄉鎮的出境公路及至楠竹山森林公園的旅遊環線公路,95%的農戶通公路,鎮內主要村幹道已全部實施硬化。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衛生、計劃生育、廣播電視等工作成績斐然,中小學危房得以全面消除,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5%以上,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通過國家複查;計劃生育村民自治通過國家、重慶驗收,計生率保持在98%以上;光纖電視、程式控制電話實現了社社通,入戶率達65%以上。
楠竹山鎮離城區僅16公里,離水江、北固工業園區10公里左右,是南川城區的最佳輻射區之一。該鎮境內有楠竹山森林公園,生態資源好,森林覆蓋率近60%,因而常年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08年,該鎮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秀美的田園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緊緊圍繞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巧打特色牌,全力打造鄉村旅遊產業。打好“生態農業牌”。隨著城市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多,鄉村旅遊已漸成熱點,到農家採摘桃、梨、西瓜等體驗式旅遊活動。為了把親身體驗和參與的體驗項目融入鄉村旅遊之中,該鎮從生態農業發展入手,在楠竹山森林公園沿線的鍋廠、謝壩、楊柳、水鴨等村社,規劃發展了4000畝辣椒、1000畝優質果園、8000畝筍竹,而且進行成片種植,打造現代農業展示片,豐富鄉村旅遊內容。
抓好特色景點建設。該鎮以“賞花、摘果、垂釣”為主題,以水果、菜園、魚塘為載體,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果園、菜地等農家資源,按照打造特色農家風情的思路,已引進了博賽集團、宏仁醫院等企業和10多位業主落戶楠竹山鎮,著重對楠竹山森林公園、水鴨凼休閑山莊、宏仁度假村、鳳頂山避暑觀景台、黑溪河農莊等景點進行打造,並已基本成形。
“鄉村旅遊不但聚集了人氣,帶活了鐵村經濟,而且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楠竹山鎮黨委書記劉長明告訴記者。該鎮已有10多位業主落戶,形成了集高科技示範區、生產採摘區、休閑觀賞區和生活娛樂區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要廣泛開展文明社區、和諧鄉村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綜合素質,進而提升農村社會“搞經濟面向世界,學政策看中央文件,用科技‘換腦子’,用文明育孩子”的文明程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鼓勵和引導農民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和完善各類公共服務組織;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備、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營銷型、綜合服務型的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壯大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2021年6月3日,重慶市南川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楠竹山鎮常住人口為6533人。
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50萬元,同比增長16%;財政收入完成16.5萬元,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4357元,比上年凈增1070元。生豬2萬頭,到2011年達到2.5萬頭;筍竹5500畝,到2011年達到1萬畝;無公害蔬菜5000畝,到2011年達到8000畝。
一是發展無公害蔬菜5000畝,出欄生豬20023頭,新發展筍竹1000畝。二是開工建設通村公路7條,22.61公里,已完成路基整治22.61公里,硬化路面11公里,維護整治社道路40公里。
堅持圍繞瞄準大都市,大城區,大園區,服務大市場,著力發展城郊型經濟,認真打造現代農業展示片,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鄉村休閑旅遊線,加工企業發展區,努力推進和諧楠竹山建設,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800萬元,財政收入9.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010元。
一是圍繞一個長廊,兩個場鎮,五個景點抓好鄉村休閑旅遊線。二是新發展生薑1000畝,海椒4000畝,優質果園500畝,筍竹2000畝,建成7000畝的筍竹基地鄉。三是抓好隆盛特色集鎮建設、雙河古場建設、水鴨凼特色民居工程。
鐵村鄉大棚蕃茄生產已有20多年的歷史。現有2萬個大棚,佔地10130萬畝,主要分佈在東城街道、水江鎮、石牆鎮、峰岩鄉等15個村3441戶。每年生產早春茬蕃茄4萬噸左右,產值4000萬元,純收入達3000萬元,長蕃茄的農戶人均增收千元,佔全年收入的40%。鐵村鄉已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大棚蕃茄接水稻栽培模式,大棚蕃茄成為了廣大菜農增收致富渠道。鐵村鄉千畝大棚蕃茄栽培模式是:過寒菜──蕃茄──水稻。即上年秋季種菠菜、耐寒菜,在當年1-2月份上市,畝產地菜等2000公斤,經濟效益可達600-1000元;上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進行蕃茄冷床育苗,2月份定植到大棚,4月上旬上市。6月下旬進行水稻秧苗栽40插,10月初收割,畝產水稻650公斤,產值可達800-1000元,三季合計畝產值5400-7000元。與種麥、油相比,麥子畝產4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產值只有400-500元,純收入只有250-350元,蕃茄畝效益是麥油種植的15-20倍。沙崗四組周其友是大棚蔬菜接水稻最早示範戶之一,僅搞3.1畝蕃茄接水稻,純收入即近2萬元。過寒菜、蕃茄、水稻栽培茬口較緊,技術要求高,在技術上要做到統籌兼備,抓住關鍵。
1、選擇適宜土壤:蕃茄對水份十分敏感,在田塊選擇上,我們必須首先考慮供水,蕃茄田最好靠近水源、電源、交通便利,並建立良好的排灌水系統。其次要注意輪作,最好划片實施3-4年輪作,以減少土壤病菌傳播。
2、優化品種組合:大棚蕃茄的前茬蔬菜應以生長期短、耐肥、產量高的蔬菜為宜,如菠菜、耐寒青菜等。蕃茄則應選擇耐低溫、開花較早、座果節位低,座果率高,早熟豐產,優質,抗逆性強,果型大,單果重150-250克,如西粉一號、三號、蘇粉2號、霞粉8901等。后茬水稻則選擇耐肥高產品種,如65002、鎮稻88、武育粳3號等。
3、合理安排茬口:過寒菜可直播或移栽,但必須在2月上旬前結束。蕃茄在上年11月底前採用冷床育苗播種,2月中、下旬進行旱育秧苗,蕃茄在6月20日前後拆棚騰茬,保證水稻在6月中下旬適時栽插。
4、推廣地膜覆蓋:地膜覆蓋栽培,可比一般大棚提早定植7-10天,上市期提早5天左右,畝產量增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