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村

雲南省保山騰衝縣芒棒鎮馬場村

地點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芒棒鎮馬場村,屬於山區。距離鎮10.00公里,國土面積19.97平方公里,海拔1700.00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16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等農作物。有耕地292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74畝;有林地16856.45畝。全村轄2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54戶,有鄉村人口4071人,其中農業人口3974人,勞動力266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40人。201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39.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28.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底,村戶,戶飲井,戶,戶線視,擁視農戶戶,裝固擁移農戶戶,擁移農戶戶。該村土;距離近站(碼).,距離近集貿市.。村效灌溉積.畝,穩產農田積.畝,均穩產農田積.畝。該村底,戶居磚木構房;戶居土木構房。

自然資源


村耕積.畝(:田.畝,.畝),均耕.畝,植稻、包穀;擁林.畝,濟林.畝,均濟林.畝,植草濟林;積.畝。

農村經濟


該村農村濟收.元,:植業收.元,畜牧業收.元(,欄肉豬,肉牛,肉羊);林業收.元,二、產業收.元,資收.元。農均純收.元,農收植業、養殖業。村務收.元,,務,省務,省務。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玉米,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45.5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水稻、玉米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54戶,共鄉村人口4071人,其中男性2137人,女性1934人。其中農業人口3974人,勞動力2665人。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674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3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1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89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2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10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57.67萬元,有固定資產28.2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7.7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馬場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騰衝四中。該村距離小學校5.00公里,距離中學1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17人,中學生123人。該村到2014年底,有2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到2014年底,有2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文地理


馬場村位於龍川江西岸,“陡山寺”東麓,東接龍川江、南與本鄉馬家村、紅豆樹村相毗鄰,西與騰越鎮“陡山寺”梁子為界,北與鄭山村、大水塘村相通,地勢走向西高東低,交通主要幹道有一條,芒棒至黃草壩,轄2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傈僳為主的民族,距鄉政府和種田處10公里,是明顯地住山種壩山區村,經濟主要來源靠飼養仔豬及種茶、草果、核桃。
馬場的稱謂是顧名思義的飼養“馬”的場地,解放前夕利用該處地勢開闊、平坦、草園寬廣、氣溫適宜馬群生殖繁衍的獨特優勢進行養馬,由此而得“馬場”之稱。這裡的馬高雄、健壯、抗病,尤其是倔強耐力的特性,每年立秋後有很多外地商販、商號到此買馬,名氣鼎盛。解放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居住人戶的增多,生產生活的需求,把牧場開挖中生產,種茶、種核桃,馬群隨著年月流失,就只留下“馬場”二字為此地名。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3個,黨員總數90人,黨員中男黨員72人,女黨員18人。團員160人。

新農村建設


馬場村
馬場村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美麗鄉村”社區建設活動,利用境內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突出主導產業強村,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變革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儘快建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氣爽”的建設要求,成為“秀美、宜居、宜業”的 美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村到2014年底,有2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