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龍川江的結果 展開

龍川江

龍川江

龍川江是騰衝縣境內的一條主要河流,水能資源豐富。龍川江是雲南省最靠近印度洋的地區之一,夏秋兩季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雨量最多可達3000mm以上,一般降雨量在2000mm上下,還有少量的降雨量來自北部灣。

龍川江為金沙江南岸一級支流,水源豐富,發源於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天子廟坡東側魚肚拉的蒲藻塘,由西向東流經南華縣楚雄市,又折向北進祿豐縣元謀縣,橫穿元謀壩區,最終在元謀北部的江邊鄉匯入金沙江。流域面積9240.7平方千米,全長約246千米。發源處與入江口相對落差1600多米,河床平均坡降為4.8‰,流域平均海拔1992米。流域以山區和丘陵為主,佔95%,河谷盆地和淺丘約佔流域面積的5%。

幹流概況


龍川江,金沙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南華縣天子廟魯都山腳,流經南華、楚雄、牟定、䘵豐、元謀五縣市,於元謀縣江邊村匯入金沙江,全長260.9公里。流域面積925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龍川江流域地處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流域內大部份屬中山山原地貌,中上游山高坡陡,河床切割深,地形起伏大。

水文氣候


龍川江流域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夏秋季受孟加拉灣西南暖濕氣流及北部灣的暖濕氣流影響;冬春季受來自印度大陸的乾暖氣流和北方南下冷空氣控制,該區流域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北熱帶、北亞熱帶、南亞熱帶氣候,乾濕季分明、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平均氣溫為14.8~21.9攝氏度。

發源地


龍川江發源於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西北部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交界的高黎貢山,河源海拔約3400米,幹流總長約312千米,流域面積約10820平方千米,江面寬40-300米,天然落差2600多米,屬伊洛瓦底江水系,是伊洛瓦底江東岸一級支流,常年平均水量約為90萬立方米,流經騰衝縣、龍陵縣和潞西市等10多個鄉鎮,在潞西市西南部與芒市河匯合后稱為瑞麗江

流域水資源


降水量變化

龍川江
龍川江
流域水資源量是指由流域內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動態水量。根據龍川江流域內的楚雄、小黃瓜園水文站1960~2007年共48年資料系列和33站雨量資料(部分站雨量資料進行了插補延長)進行分析計算。降水是徑流形成的基礎,而龍川江流域徑流來源於大氣降水補給,因此降水也是地表水資源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流域地處低緯高中海拔地區,受大氣環流和季風影響,乾濕季分明,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雨季6~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單點暴雨和災害性暴雨頻發。降水量季節分配相差很大、地區分配也不均勻。根據流域內33站雨量資料(1961~2007年資料系列)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得龍川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47.2mm(由楚雄水資源綜合規劃降水量等值線圖量算得881.7mm,資料截止2000年),摺合水量78.15億m,年最大降水量為1075.2mm,最小降水量為634.6mm。由單站降水量實測資料可知,降水高值區在龍川江上游的天子廟一帶、牟定紫甸河上游、大姚大白草嶺一帶及其它高海拔地區,其中稗子田雨量站實測最大年降水量為1529.4mm、曇華鄉雨量站1580.0mm,降水低值區為元謀壩區,小黃瓜園站實測年最小降水量332.4mm。流域內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豐、枯懸殊。從60年代以來降水過程看,最大年降水量比最小年降水量多440.6mm,最大年降水量為最小年降水量的1.694倍,最小年降水量僅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4.9%。流域年降水量經歷了正常~偏枯~偏枯~豐~正常5個階段;從各年段降水量看,60年代為正常偏豐水期,70、80年代流域處於正常偏枯年段,90年代處於豐水期。根據流域降水量5年滑動平均值過程線看,經歷了1964~1970年相對增長期,1975~1989年的相對減少期,進入90年代以來,整體呈現增加的態勢,為相對豐水期。進入21世紀以來,流域內降水量略有減少趨勢,即2003~2006年為相對減少期,根據現有資料和趨勢分析2007年以後已進入豐水期,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及水庫調度中應引起重視。

蒸發變化

蒸發是流域水資源主要耗損項,根據流域內楚雄和小黃瓜園水文站以及南華、楚雄、元謀、牟定、姚安大姚、永仁氣象站的蒸發觀測資料分析計算得龍川江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613.4mm,水面蒸發量60、70年代高於多年均值5.4%、3.5%,80年代與正常年持平,90年降水量偏多,流域內水面蒸發低於多年均值的8.2%。根據現有資料和趨勢分析2000年代流域內水面蒸發與正常年持平略偏少。

流域水資源量

龍川江流域徑流來源於大氣降水補給,是水資源較貧乏的地區。由於流域內中型水庫眾多,工農業和生活耗水量較大,徑流受人類影響較大,因此需進行水量還原計算,經還原計算,龍川江流域多年平均天然水資源量為15.96億m,多年平均產水模數為17.3萬m/km。60、90年代水資源較多,70、80年代水資源較少,2000年代水量與正常年基本持平,各年代龍川江流域水資源量見表1。流域內多年平均徑流深在50.0~410.0mm之間,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8.2倍;Cv值在0.35~0.55之間。水資源量面上的分佈差異較大,幹流和各較大支流的上游以及南北山區多年平均產水模數較大,在25萬m/km以上,元謀壩子河谷地帶產水模數較小為5~15萬m/km,其餘各縣平壩區產水模數為18~25萬m/km。水資源量的地區分佈總體來說,山區大,盆地、河谷小。

水質狀況


龍川江
龍川江
隨著工農業及生活用水量的增加,農業灌溉回歸水、工業廢污水、生活污水劇增,大量廢污水進入龍川江,導致水質持續惡化。龍川江流域水資源變化趨勢存在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影響水資源的主要因素降水量無明顯變化趨勢,水面蒸發量有減小的趨勢,流域水資源量無明顯的減少趨勢,但目前已進入相對平~豐水周期。二是生產、生活等用水量已隨著流域內城鎮快速發展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持續快速增長,入河廢污水量增速加快,且流域內開發利用率較高,資源型、水質型缺水矛盾日趨加劇;雖然農業仍為用水大戶,但所佔比例有所減小,工業和生活用水量所佔比例有所增加;三是流域內部分水庫水質具有被污染的趨勢,富營養化程度趨於嚴重,楚雄市城區河段水質惡化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和改觀。龍川江流域為楚雄州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人口密集,耕地較多,人均、畝均水資源量較少,屬水資源緊缺地區,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據龍川江流域水資源變化趨勢的特點和流域內水資源條件,針對目前降水、徑流已進入相對平豐水期,防汛部門應做好防洪減災的工作;龍川江流域水資源的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屬於半乾旱少雨地區,應做好抗旱規劃和抗旱體系建設;針對流域內開發利用率較高,資源型、水質型缺水矛盾日趨加劇的特點,有關部門應加大節水工程投入力度,加快水利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續建灌溉工程配套設施,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管理和加強用水的總量控制,制定合理的水價,嚴格控制新增入河排污口,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才能建立起龍川江流域安全的水資源供給和保障體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楚雄州龍川江流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發展,構建和諧彝州。

保護開發


龍川江
龍川江
龍川江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發源於保山市騰衝縣高黎貢山西側,河道全長125.2km,流域面積約5800km2,河道自然高差322.2m,平均坡降約2.58‰,是保山市除蘇帕河、檳榔江之外的又一理想的中型水電開發河流。龍川江流域規劃於1994年完成,並經省人民政府批准,保山境內規劃布置9個梯級水電站,即地盤關水電站、鴉烏山、上寨、曲石、龍江一級、龍江二級、龍江三、騰龍橋、臘寨,總裝機約32萬kW,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水電開發條件的變化,龍川江水電開發規劃須作相應調整修編,龍川江流域的水電開發規劃擬從地盤關至弄另可布置十九個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達45.881萬kW,其中;地盤關水庫電站0.8萬kW、馬鹿塘水電站0.2萬kW(已建)、鴉烏山水電站0.112萬kW(已建)、大石房水電站0.064萬kW(已建)、花枝壩水電站0.16萬kW(在建)、天生橋水電站0.6萬kW、江源水電站0.48萬kW(已建)、石柱水電站0.5萬kW、曲石水電站0.64萬kW(在建)、龍江一級水電站2.4萬kW、龍江二級水電站2萬kW(已建)、龍江三級水電站0.625萬kW(已建)、龍文橋水電站1.2萬kW、橋街水電站1.6萬kW、大平田水電站1.2萬kW、騰龍橋Ⅰ級水電站6萬kW、騰龍橋Ⅱ級水電站4.5萬kW、臘寨12萬kW、弄另一級水電站(等殼水電站)10.8萬kW。龍川江開發是保山市“十一五”及今後的開發重點,規劃修編完成並經批准后,嚴格按規劃進行,原來未列入規劃的區間河段的水電站,須進行技術、經濟、環境方面的研究論證。龍川江幹流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完成臘寨12萬kW、騰龍橋Ⅰ、Ⅱ級10.5萬kW、弄另一級等殼10.8萬kW、石柱0.5萬kW、龍江一級2.4萬kW的建設任務,2011年至2020年之間實施地盤關、天生橋、龍文橋、橋街、大平田幾個梯級的開發,並結合整條河流的調節功能需要,做好地盤關龍頭水庫及壩后電站的前期工作,適時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