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

後唐人物

在瑞安民間,庄濟聖王稱為“三港爺”,他叫陳逸,字子良,生於后唐明宗年間(926年),原籍泰順洪口,後到三港灘腳地方以撐竹筏為生,后在灘腳去世,安葬在高樓鎮鳳翔馬前村。

為紀念其英雄業績、一心為民的善舉,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三港殿”,這塊地因此改名“三港殿背”,馬前村是“三港爺”(三港殿)的唯一發源地

簡歷


“三港爺”來自貧苦家庭。他勤勞儉樸,孝字為先,道德高尚。一生劫富濟貧、德高望重,深受百姓愛戴。據清嘉慶《瑞安縣誌·祠祀》記載,宋大宗瑞拱二年封“惠民侯”;徽宗宣和二年加“惠國”二字,南宋孝宗德祐元年又詔封“護國惠民福善聖王”,元至正二十二年追封“庄濟聖王”。百姓們感恩戴德,年年祭祀,因他家在三港,故祭他的廟就稱“三港殿”,又因為他被歷代帝王追封為“庄濟聖王”,紀念他的廟又叫“庄濟殿”。
“三港爺”流傳廣泛,信奉人多(相當於陳十四傳說),特別是溫州(瑞安、高樓)、麗水、台州及福建北部地區,這些地區的廣大城鄉都有“三港殿”和“三港爺”傳說,一年到頭都有人奉拜,特別是“三港爺”墳墓的安葬之地——馬前村,逢其誕生日(六月初一)和成神之日(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

事迹


破竹林

一貫來,三港爺孝敬父母。古時女人用腳紗代替襪子穿,不管哪一次,他母親洗過腳后,不用母親吩咐,他自覺地把腳紗拿到江里洗乾淨。而有一雙腳紗用多年了,不牢固,他想洗得乾淨,可力氣大,徒步到江中央,把腳紗搓幾下、漂幾下、淌幾下,一雙腳紗弄得粉碎沒有了,他忐忑不安地回到家裡。
母親問:“我的腳紗哪兒去了?”“搓幾下,卻沒有了。”三港說。
母親拿來竹枝要打他,他向後面山上逃跑,母親在後邊追得很急,而他在前面逃得很快。
三港爺的嬸子在旁邊看得真切,拚命跑過去拉住伯娘,嬸子勸道:“伯娘呀!你這個兒子不可打,你也不要追他,凡是他走過的地方,毛竹都被他捏裂了!”。
母親一看,果然有十幾株毛竹被他捏裂了,嬸子勸她息怒,回家休息。二人回到家中,三港爺的娘才氣喘吁吁地坐下來。
嬸子讚揚他說:“三港這麼孝順,幫你洗腳紗,地方上哪個青年小夥子能做得到?他力大無比,雙手腋下挾來岩石,八個青年也抬不動;一擔松樹毛七、八百斤重挑去賣;平時挑番薯一擔也有六百多斤重;今日他捏毛竹如捏雞蛋般一樣,他如果站在你面前讓你打,他不會痛,而你心裡疼啊!伯娘呀伯娘!自古愛心和孝心都是相輔相成的,他已經這樣孝順你,逃到山上去了,可見他對你又孝又敬,你還氣什麼?其實他想把腳紗洗乾淨,你那一雙腳紗用長久了,而不中用了,換一雙新的,我把頂好的送一雙給你吧。”嬸子說了之後,走進卧室拿來一雙“嶄倉新”的雙紗老蘭腳紗,笑眯眯地遞到伯娘手中。
此時伯娘的氣也消了。嬸子又說:“忠孝結義,人之根本,三港將來定會做大官。”伯娘欣然笑道:“我的嬸子呀!三港若有官爵之日,應該請嬸子坐首位,我坐第二位。”後來三港爺成神后,他嬸子(所塑的神像)坐首位,而親嫡的生母坐第二位,承受人間香火奉拜。
嘉慶瑞安縣誌有記載:幼有力,宅邊種竹,母令取竹以兩指握之皆破,今有“破竹林”。

鮮細蝦和絲魚

民間傳說“三港爺”送鮮,即傳說三港顯聖,為益謝鄉親,行法給鄉親送鮮,每年夏天農曆四月至八月間,馬前、灘腳漲潮時,都有一大群細蝦隨潮頭從飛雲江兩岸向上游,特別是夜間更為明顯。
馬前、灘腳村民用自製的“蝦籠”,每天晚上去江畔“掛蝦”,潮漲終點約100米以內的一段兩岸掛蝦人很多,一般隔10餘米掛一條灘,而且都掛在兩岸岸邊(中間深潭不好掛,而且也沒有蝦爬上去),細蝦都是從岸邊向上爬的,但必須是淺灘(細石子墊底)和細流。
村民帶被褥睡在江畔,次日早晨回家分蝦,除了給自家當菜肴外,多餘出售或加工曬乾成蝦干,當佳品送給親朋好友,由於鮮細蝦味道可口,即鮮又香,遠近聞名,供不應求。此“細蝦”僅馬前、灘腳村特產,任何其他地方都沒有的。
另外,每年芒種前,灘腳村民在漲潮時,都有大群絲魚(本地叫沙章魚),隨潮頭游向上游,近鄰村民用自製網捕“絲魚”。
潮漲時,江邊多熱鬧,兩岸人來人往,捕者用“坳真”捕絲魚,婦女孩子拿籃子運絲魚,因捕到的絲魚要馬上加工,否則味道變差,加工后叫絲魚乾,農民當佳品送給親朋好友。民間傳說,灘腳、馬前是海潮咸濁水和清水交界點,原因出自“三港爺”仙逝后不準海潮濁水往上漲。
“三港爺”的神奇故事不勝枚舉,如“挾岩表”、“擔松毛”、“割稻子”、“挑番薯”、“撐竹排”、“南京買谷種”、“求雨”等。“三港爺”原是一個頗有傳奇故事的凡人,因他形成一個獨特的民間信仰。“三港爺傳說”已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