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揆
日語辭彙
一揆,日語假名為いっき(等於漢語拼音),日文辭彙。本意是指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後來泛指百姓、土著、當地勢力人士等等非政府組織因某些目標而集結之團體,也通稱百姓起兵反抗統治者的行為。
古代日本較為有名的一揆眾暴亂是本願寺發起的一向一揆。
人民對於領主統治的反抗稱為「一揆」,在日本十五、十六世紀也是很盛行的,一揆原先的意思是指團結,到後來泛指農民對統治者的反抗,通常在歉收的時節,或者是人民苦於高利貸的剝削會發起暴動來要求取消年貢,或是要求借貸契約無效的「德政令」。
農民的鬥爭稱為「土一揆」如果是一向宗教暴動的話稱為「一向一揆」。第一次大型的抗爭是在1428年的正長德政一揆。
在戰國時代的話有 1563 年天文元年興起的三河一向一揆;1570元龜元年的伊勢長島一向一揆,1572年對抗謙信的越中一向一揆而攝津的石山一向一揆則延續到 1580年。
PS:其實一揆得定義沒有這麼淺薄,但戰國時代的一揆大都是宗教家(日蓮、本願寺等)為了自己的利益所發起的農民戰爭,也實讓許多大名頭痛不已。
佛教凈土宗傳入日本后,繼續發展為凈土真宗。因為它提倡人人都能成佛,而且不用剃髮之類的辛苦修行,所以深得大眾歡迎。所謂“一向宗”,其實就是凈土真宗的一支。
本願寺由1世法主親鸞開山之後,在8世法主蓮如的親自傳教之下,一向宗開始大範圍地進入民眾生活。從此,一向宗的思想成為了一種政治上的工具。本願寺開始煽動各地的教徒起義(即所 謂的“一向一揆”,“一揆”在日語中指各種的起義暴動),反對各地守護的在地統治,企圖建立起一個佛教的宗教國家。
而15世紀90年代末,加賀守護富樫政親被加賀一向一揆軍殺死之後,加賀成為“百姓把持之國”,成為一個獨立於幕府的“宗教王國”,也算是開了個濫觴。
一向宗其前身便是凈土真宗本願寺派,所謂一向一揆就是以農民為主的,包括有寺院僧侶和國人參加並參與領導的凈土真宗本願寺派信徒發動的武裝起義,其目標是奪取地方政權。一向宗發展的時間從南北朝後期直到室町後期。其覆蓋地區很廣,包括近畿、北陸、東海(三河、尾張、美濃)以及中國(安芸、播磨、備前、備中)等地。一向宗在八代法主蓮如(一四一五~一四九九)時期開始大發展,他於文明三年(一四七一)來到北陸地區傳教,發展了大量的信徒。說到一向宗,不得不說說一向宗的基礎組織。其傳教的基礎組織名為“講”,一般一村一講,也有數村一講或者一村數講的,一講的人數從數十人到幾百人不等,而講的基礎又來自“惣”。惣是一種自發性的農民聯合,自鎌倉時代起,一有大事農民就聚集到定點的神社寺院商討應付的辦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村為單位的“惣”。後來由於戰爭的頻繁,在鄉武士頻頻離開村莊,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他們常常聯合起來繳納地租,以後發展到集體對苛捐雜稅進行抗爭,“惣”常常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用來在戰亂時期保衛村莊。而後來因為需要對以前共用的山地、森林、水源進行開發,許多相鄰的自然村也組織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惣”。而一向宗的傳教對象正是這些基層的農民,也包括商人、手工業者和部分下級武士。通過宗教傳播,一向宗的基層組織“講”漸漸取代了“惣”,最初的“講”是為了加強宗教生活和對彌陀本願的信仰而設立的,但是漸漸的由於農民在集會時常常傾訴所遭受的種種痛苦,逐漸演變成為發泄不滿的集會。再後來由於信仰的加強,農民們不再滿足於來世的幻想,而想要爭取現實的幸福。國人眾最先發現了這種造反的傾向,他們也曾派兵鎮壓,但是感受到其強大力量的國人們反而加入到其中,企圖利用這種力量,但是由於宗教組織的強力牽制,其願望始終不能完全實現。北陸地方最先發起一向一揆,他們無所不為,甚至燒毀房屋、砸壞佛像,使得當權者大為震驚。當時正在北陸傳教的蓮如卻反對一向一揆,呼籲民眾保持冷靜。但是一向一揆並不理會,並於長享二年(一四八八)以十萬到二十萬的兵力包圍了加賀守護富樫政親的高尾城,並於六月九日將其攻破,政親自害。至此,加賀一國完全成為“無主之國”,由有力的國人代表與中小地主身份的寺院住持聯合執政。《總見記》中這樣描述農民當時的欣喜心情:“武家作地頭事情難辦,一向住持當領主可隨心所欲度日。”
蓮如見勸阻無效,只得於文明七年(一四七五)返回近畿。他在京都山科地區建造了本願寺,以此為本山統治全國信徒。十一代法主證如將本山從京都山科遷移到大阪石山,這就是石山本願寺。而後開始大興土木,不斷擴大寺區,並將大量的手工業者及商人移居寺內町,且不斷強化防衛措施。同時利用嚴密的組織向各地的信徒徵收“志納錢”,名義上作為對“佛”的敬貢,實則擴大自己的財力。至此,本願寺已經成為全國可數的宗教勢力。
其實歷代法主都反對一向一揆,更不會煽動民眾造反。但是這種獨立於武家政權的強大勢力畢竟引起了戰國大名的不滿。織田信長從一開始就在不斷的和領地內的一向一揆作鬥爭,終於在元龜元年(一五七零)發動了對本願寺的全面戰爭,史稱“石山戰爭”。當時的十一代法主顯如光佐(一五四三~一五九二)發出了總動員令,號召全國的本願寺信徒與信長作戰。戰爭持續了十年,直到西曆一五八零年,本願寺實力消耗殆盡,最後求和而退出了石山,此戰以本願寺的失敗而告終。
室町時代,在畿內以及周邊為中心頻頻爆發的農民起義。
農民們以惣為中心,廣泛聯合附近各個鄉村,並採取武力暴動形式對抗幕府、守護、莊園領主,提出德政以及減免年貢、夫役等要求。
以1428年正長的土一揆最為有名。
應永22年(1415)二月二十五日,本願寺7世法主存如上人的長子降生於京都東山的大谷本願寺。可當時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幼名布袋丸的孩子,日後將成為振興本願寺家的風雲人物——蓮如上人。
布袋丸的幼年可以說是坎坷的。他雖然身為長子,可因為他的母親是伺候存如母親的侍女,身份卑賤。所以,當時幾乎沒有人將關注的目光過多地投射到這個孩子身上。在他6歲時的應永27年(1420),存如上人迎娶了自己的正室——海老名氏的如圓尼,布袋丸的生母被迫離開了大谷本願寺。[注1]在大谷本就處境不佳的布袋丸從此失去了自己最可依靠的一個保護人。
而此時的凈土真宗本願寺派也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凈土真宗自開祖親鸞聖人以下,就因為對真宗教義的理解不同分裂為多個宗派。當時,除了自詡為親鸞嫡傳的本願寺派以外,較主要的宗派還有專修寺派(高田派)、佛光寺派、三門寺派、錦織寺派等。而其中又以專修寺派、佛光寺派、三門寺派為盛。以下簡單簡介一下這三派:
專修寺派:親鸞聖人早年在坂東傳教之時,於嘉祿元年(1225)在下野國芳賀郡高田地方安置從信濃善光寺請來的阿彌陀如來佛,並於此地建立如來堂。鎌倉幕府下令禁止念佛宗傳教以後,親鸞被迫歸洛,並將該院傳給了自己的高徒真佛(承元3年·1209—正嘉2年·1258)。真佛在原來如來堂的基礎上擴建了寺院,更名為專修阿彌陀寺,是為專修寺派之始(不過,高田派的弟子們仍尊親鸞為始祖,而將專修寺真正的建造者真佛作為2世祖)。真佛圓寂后,傳顯智(此人也為親鸞聖人的弟子)、專空、定專、空佛、順證、定順、定顯,至定顯之子真慧為專修寺派第十世。真慧於寬正六年(1465)將本寺移至伊勢大津的一身田地方,並大力弘揚本派,使其勢力擴張至京畿、北陸等地,被稱為專修寺派的中興之祖。專修寺派為本願寺派最大的競爭對手,雙方之間的打壓一直不斷。
佛光寺派:建歷2年(1212),流罪赦免的親鸞返回京都,于山科地方建起一座草庵。而這座草庵被認為是日後佛光寺的原型。正中元年(1324),高田派弟子空性房了源(永仁2年·1294-建武2年·1335)于山科建興正寺,又於元德二年(1330)遷往京都涉谷,並改名為佛光寺,是為佛光寺派之始(然則該派弟子仍然尊親鸞聖人為開祖,了源反倒委委屈屈地成了7世祖……)。蓮如的時代,佛光寺派不但將勢力延伸至山陽、山陰、北陸各地,而且他們的寺院也往往門庭若市、信眾如織。他們告訴信徒佛光寺中供奉的佛像皆是佛的化身;並且用了“名帳”、“繪系圖”之類的東西,讓信徒們相信在那上面寫下名字就能夠往生極樂。當然,想要在名帳和繪系圖上留下大名,還要多多向寺院獻上金錢和財物(寒……想起了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教士大肆販賣的“贖罪劵”……)。
蓮如的時代,雖然本願寺派與專修寺派、佛光寺派、三門寺派並稱為凈土真宗最大的四個教派,然而,相比其它各派的繁榮,本願寺派卻呈現出了極其衰頹的態勢。原本支持本願寺派的一些參拜者都相繼轉到專修寺、佛光寺參拜了。儘管存如為了布教而辛勤地四處奔走,可依然無法改變這種頹勢。也許是家族的蕭條和身世的卑下刺激了布袋丸,年幼的他就樹立了光大門派的理想。而這正是他轟轟烈烈人生所踏出的第一步。
永享三年夏天,十七歲的布袋丸在延歷寺的青蓮院剃髮得度,改名兼壽,法號蓮如,並成為中納言廣橋兼鄉(1401~1446)的猶子——有必要提一下,本願寺與公卿日野氏、廣橋氏的關係相當緊密。本願寺的開祖親鸞聖人出身日野家,而其後的歷代法主都是日野家和廣橋家的猶子。如蓮如的祖父巧如上人就是日野資康的猶子。
剃度之後,蓮如就來到與本願寺有姻戚關係的興福寺大乘院門跡[注2]經覺(1395~1473)門下修學。這位經覺是關白九條經教之子,其母則是本願寺第5世法主綽如上人的女兒、蓮如之父存如上人的姑姑。如此算來,他還是蓮如的堂叔叔。而他也對這個聰明勤奮的侄子另眼相看,給予相當大的照顧,並為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蓮如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廣讀經典,接受凈土真宗的修學。
完成修學之後,蓮如回到父親存如身邊,輔佐父親布教。他不僅書寫了大量放發到門徒手中的教義,還在文安、寶德年間(1444~1449)跟隨存如到關東、北國等地布教。這些經歷讓他對民間的現狀有了清醒的認識,也為他日後的傳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然而,存如卻沒能看到門派興起的那一天。長祿元年(1457)六月十八日,存如圓寂。而他的猝然離世,也為本願寺教團內的嗣位之爭埋下了禍根。之前的歷代法主,一般都會在生前確定繼任者的人選,並在適當的時機隱退、讓位於繼任者。綽如傳巧如、巧如傳存如,皆是如此。而存如生前並未明確繼任者人選,也沒來得及傳位,由是給了陰謀奪位者以可乘之機。
原來,在蓮如十九歲的時候,存如的正室生下了嫡子應玄。而在存如圓寂之後,教團內部就因後嗣問題,分裂為兩派。一派認為蓮如深解本門教義精髓,又長年隨存如上人奔走各地傳教布教,其能力、見識遠在應玄之上,理應繼法主之位。並且,存如上人生前也多次打算將法主之位讓給蓮如,甚至已經親筆寫下了讓狀。而另一派則認為蓮如乃是庶出,身份卑賤,比不上嫡出的應玄,依理應當立嫡子為法主。雙方爭論不休,折騰得不可開交。這時,應玄的強大後盾——其母如圓尼的力量開始顯現。她一手主持了存如的後事,還讓應玄代理了葬禮上為存如超度的法主。這一手收效明顯,與本願寺法主有血緣關係的一家眾以及各地的坊主眾、御內眾,紛紛嚮應玄一方靠攏,教團內部反對應玄繼任的聲音迅速平息下去。
形勢對蓮如極為不利。這時,蓮如最強力的支持者——巧如上人第三子、與蓮如歲數相近的叔父青光院如乘宣祐(1412~1460)站了出來。如乘曾建立加賀國二俁本泉寺,自己又是越中國井波瑞泉寺(今富山縣東礪波郡井波町)的住持,是本願寺派在北陸地方的最重量級的權力人物。如乘認為:蓮如獲得了存如的讓狀,並且是家中長子,那些違背存如遺志、想讓應玄就任法主的主張是極其荒謬的。但是一開始,聽從如乘的人還是寥寥無幾,甚至連如乘的兄長常樂台光崇也沒有接受如乘的勸說。然而,如乘堅持自己的主張,再三勸說諸人。漸漸地,他的意見被大多數人接受。最終,在眾人的支持下,四十三歲的蓮如繼任為本願寺第8世法主。而失敗之後的應玄則攜本願寺的經典與大部分錢物,與生母一起逃往加賀國大杉谷
雖然贏得了繼位之爭的勝利,可是蓮如接手的,是一個衰敗不堪的爛攤子。而他振興本門的千里之路,這才剛剛開始……
一說,布袋丸的生母是去世而不是離開了大谷。門跡,平安時代以後,皇族、貴族出家之後則稱之為其居住的寺院的“門跡”,相當於住持。後世也有人認為,兼壽本來是沒有繼位權的。而且,蓮如所持的所謂存如上人的讓狀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整件事情是如乘為了私利而導演的一場“無血政變”
又稱“國人一揆”,即在某一領國之內,以勢力強大的國人(武士)為中心發起的暴動。國人階層的武士為了維護其領土權以及對普通農民的支配,常以地域聯合為基礎,與幕府派遣的守護及其家臣進行對抗,進而發生的暴動。山城國的國人暴動最為有名。
以要求幕府發布“德政令”為鬥爭目標的農民暴動,多發生於畿內。
嘉吉元年(1441年)8月,以“嘉吉之亂”導致政治危機為背景,京都周圍數萬農民較有組織地發起暴動,攻入京都,要求幕府將軍換代之際發布德政令。該暴動波及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