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鰓棘鱸

原產於中國的肉食性魚類

豹紋鰓棘鱸,又稱花斑刺鰓鮨、豹紋豹鱠、珊瑚鱒魚,俗名過魚、七星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廣泛分佈於西太平洋地區。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碩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9倍。身體及頭部呈橄欖色至紅褐色,頭、身體及鰭布滿細小的藍點,胸鰭紅色,尾鰭后緣部分有不明顯深色帶。
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魚吻略尖形突出,口裂開闊,剖面幾乎圓形,頭中大。口大;下頜側邊具小犬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數89~99枚。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鰭棘部明顯短於軟條部,具硬棘8枚,軟條10~12枚;臀鰭硬棘3枚,細弱而可動,軟條8枚。腹鰭腹位,末端延伸遠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 15~16枚,尾鰭后緣為凹入。體長可達120厘米。
豹紋鰓棘鱸鰓蓋有三個扁平棘,胸鰭寬大,頭部體側及鰭散布著淡藍色小斑點,靈片為細小的櫛鱗,吻圓鈍而眶間骨區窄,口裂很大,頭長和身高相等,頭型細小,身形修長,體呈橘紅色至紅褐色而身帶小黑點,胸鰭呈橘黃色;背鰭軟條部、尾鰭及臀鰭通常有窄的藍色緣,腹鰭呈橘紅色,也有帶藍灰色緣。

分佈區域


豹紋鰓棘鱸原產於中國東沙群島,主要分佈在印度洋西部,包括日本南部、中國台灣、澳大利亞、斐濟等海域。多自然生長於100米以下的深海。

棲息環境


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主要棲息在珊瑚礁碎屑區或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亦常出現於外礁斜坡。生性兇猛,極為貪食,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殼類。繁殖期時會回遊短距離而聚集於礁區產卵;為浮性卵。幼魚底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珊瑚碎屑堆。因食物鏈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經濟價值


美味的食用魚,魚肉可作生魚片。在市場上均切成小塊出售,頭可煮清湯、背肉宜清蒸,腹肉紅燒最美。

物種研究


2012年8月,科學家們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發現,約15%的珊瑚鱒魚鱗片上出現了癌變組織。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和澳大利亞距離有著臭氧層空洞南極洲比較近、紫外線輻射強烈有關。

生長繁殖


豹紋鰓棘鱸的生長時期長,在幾十年上下。由於野生資源驟減,市面上一般為養殖產品。豹紋鰓棘鱸魚又名東星斑,東星之名,乃指該魚從中國東沙群島而來的星斑,其外形與一般石斑魚不同,全身布滿幼細星點,外皮光滑,色澤有藍色、紅色、褐色和黃色,顏色繽紛,美麗引人。
豹紋鰓棘鱸的繁殖方式有催情產卵,受精卵孵化和苗種培育。春季為其繁殖期,並做短距離洄遊至礁區群集交配,每次皆有1條雄魚和12-13條雌魚交配,在澳洲大堡礁一代會在9-11月出現群集交配情景,因為南北季節不同,造就全年均有魚種上市。豹紋鰓棘鱸的另一特徵是雌雄同體,出生時屬雌性,並在兩三年急速成長,成長后變為雄性。

保護現狀


豹紋鰓棘鱸被列為受保護的魚類后,政府已經嚴厲禁止人們捕抓這種魚,因此豹紋鰓棘鱸已經成為稀有品種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