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是超越一個經濟單位的社會範圍的生產分工,包括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部門的一般分工;以及把這些大的部門再分為重工業、輕工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或行業的特殊分工。分工為群居動物所特有。在早期的人類歷史上,有三次社會大分工。(1) 原始社會後期發生的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引起了部落間的產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2) 原始社會末期,因金屬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的手工業同農業的分離。使商品生產得到迅速發展,以手工業為中心的城市開始出現,除了自由人和奴隸之間的差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3) 奴隸社會初期出現的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商人。它促進了奴隸制的鞏固和發展,開始積累了商業資本,腦力勞動開始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
社會分工,是指動物進行各種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專業化。社會分工是動物社會的標誌之一,也是人類出現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人類來說,沒有社會分工,就沒有交換,市場經濟也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社會分工,社會就難以正常運轉。人類社會分工的優勢,是讓擅長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使平均社會勞動時間最大縮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能夠提供優質高效勞動產品的人;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高利潤和高價值。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深刻的含義就是由社會分工得出的。其他哺乳動物的社會分工跟人類差不多,都是按照個體所擅長的去分工,比如雌獅擅長捕獵,於是雌獅就擔負養育家族的責任,雄獅擅長打鬥,因此雄獅擔負起保衛家園責任。而昆蟲的社會分工則往往由幼蟲期的發育情況決定,比如雌性蜜蜂如果在幼蟲期一直食用蜂王漿,就會發育成蜂王,負責繁殖,如果在幼蟲期只吃兩三天蜂王漿,則發育成不育的工蜂,負責采蜜、分泌蜂王漿、建造巢穴、養育幼蟲、保衛巢穴等。
對於所有群居動物都是一樣,分工的產生是由於群居生活,為了使群體更能生存下去,因而要加快群體中各種工作的效率,因而產生了分工,最早的分工是自然分工。社會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
下文以人類的分工為例。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體和後來的家庭內部純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礎上,隨著共同體的擴大,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各氏族之間交往的發展,這種分工的範圍也擴大了;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體之間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觸時引起了產品的相互交換並使產品變成了商品,這樣就使具有不同條件的氏族從事活動的不同領域,逐漸變成社會生產過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賴關係的生產部門,社會分工由此開始產生。
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在滿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費之外,還出現剩餘。進入交換的勞動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加了。一些氏族部落首領開始把剩餘產品據為已有,私有制產生,氏族部落共同體開始瓦解,在此基礎上,奴隸制社會隨之產生。隨著金屬冶鍊技術的出現,專門從事生產工具製造的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而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相分離的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這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專門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適應商品生產和交換髮展的需要,社會中開始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階層,於是又有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手工業者和商人活動的集中地,逐漸產生了城市經濟,又有了城鄉的分工。分工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和剩餘產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擺脫了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監督生產、管理國家及科學、藝術等活動,最終形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
另外,提到社會分工,必然要說到“三次社會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的發生在東大陸原始社會後期的三次社會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商人階級的出現。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時間:發生在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
標誌:畜牧業與農業的分離,形成牧民、農民,養殖業牧場,種植業耕地,
簡介:人類在早期的征服自然過程中,有些部落學會馴養動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資料,隨著較大規模畜群的形成,這些部落就主要從事畜牧業,使自己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成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產的生活資料不同於其他部落,而且數量較多,從而促進了交換的發展,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數人,於是,個體勞動代替了共同勞動,相應地出現了私有制,家庭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男子從事的畜牧業成為謀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統治地位。後來,農業和手工業也有所發展,穀物成為人類的食物,出現了織布機和青銅器,人們開始掌握礦石冶鍊和金屬加工。一切部門生產的增加,使人的勞動力能夠生產出超過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於是戰俘不再被殺掉,而被吸收為勞動力,成為奴隸。這樣,就零散地出現了奴隸制。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社會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時間:出現於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
標誌: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出現簡陋的手工業作坊,極少數手藝工人,
簡介:鐵制工具的使用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手工業向多樣化發展。如此多樣化的活動已經不能由一個人來進行了,於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交換的發展,使貴金屬成為佔優勢的貨幣商品。在社會上一旦出現了貨幣財富,它便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會想方設法積累財富。在剩餘產品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提高了人的勞動力的價值,在前一階段還是零散現象的奴隸制,現在成為社會制度的本質組成部分。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時間:發生在文明時代的門檻
標誌:商人的出現,有了商品、商人、商業,
簡介: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一個不從事生產;只從事交換的商人階級。他們作為生產者之間的中間人,促進商品生產,並取得了生產的領導權。交換髮展的需要產生了金屬貨幣。貨幣借貸、利息和高利貸也相繼出現。土地私有權被牢固地確立起來,土地完全成為私人財產,它可以世襲、抵押以至出賣。現在除了自由人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別。這是隨著新分工產生的新的階級劃分。財富更加集中,奴隸人數增多,奴隸的強制性勞動成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由於有了階級對立,於是產生了國家。
恩格斯對於三次社會大分工的論述,是與他把人類社會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的論述相結合的。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於野蠻時代的中後期,經過這三次大分工,人類進入文明時代。